立體故事簽約作者:琢愛舟
如果把『要不要帶孩子上早教課』換成『我的孩子需要早教嗎』?我回答你,當然,每個孩子都需要。
但當這個問題是,要不要帶孩子上早教課?來自美國的早教課?0-3歲的那種。按我的經驗,不必要。
美國早教課程在中國比較火爆,美國人經驗多,跟美國的國情有一定的關系。美國工薪族的產假只有3個月。全日制幼兒園從3個月就開始了。
鑒于金寶貝、美吉姆的名聲,我自己帶孩子的時候,去體驗了一段時間。一大早起床給孩子喂飽、喝足、裝車、卸車去玩40分鐘,按照老師的要求跟孩子做各種各樣的游戲,然后回家吃飯、睡覺。來回跑趕時間,即使孩子不合作,也逼著去?!巴瑢W們”也都是像我這種慕名體驗的。
有收獲嗎?有,我會唱了不少歌,會玩了不少游戲。孩子有收獲嗎?我沒看出來。
美國政府給NICHD人類健康與兒童發(fā)展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Child H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投資上億元做了一個長期的研究, 最后得出的結論是:得到父母在家里照顧的孩子,身體、情感和智力發(fā)育得更好。
要是你沒聽說過的話,我覺得那太正常了。不光是因為我書讀多了,還因為美國政府也不喜歡這個結論,產假連3個月都不肯延長,更何況3年的陪伴!所以相關的報道少之又少。
Burton White博士曾經擔任哈佛幼兒園項目的負責人,可以算孩子三歲以前的教育領域里的專家。他是這樣評價的:“我花了30多年研究怎么讓小孩更好的發(fā)育,我不會把我自己的小孩兒全天交給幼兒園,尤其是那些大幼兒園(center-based program)......除非我有更好的理由......我希望你在孩子的頭三年不要把養(yǎng)孩子的主要任務交給別人,人這輩子作為嬰兒對父母的依戀只有一次,嬰兒學習說話的機會只有一次......這些過程的結果對塑造每一個新生兒的未來發(fā)揮著重大作用”。
當我們跳出這個早教課的怪圈,真正地關心孩子的身心發(fā)育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0-3歲的小孩真正需要的不是管理很多孩子的幼兒園的老師,不是早教課的教練,也不是看手機的爸爸媽媽,更不是指手劃腳的奶奶爺爺,而是一個能夠隨時隨地在他身邊,以他為主“有求必應”的人。
人生的前三年從心理認知發(fā)育的角度是要培養(yǎng)安全感、要跟最親近的人培養(yǎng)依戀關系,那個依戀關系怎么建立?孩子哭了餓了,你給奶;哭了尿了,你換尿片;摔倒了爬起來,需要鼓勵......他的每一個反應都需要你有反應,哪怕是個生氣的表情都對他很重要??偠灾?,這個年齡段的小孩需要的是“全神貫注”。
這里有很多理論,限于篇幅,我給你講個故事吧。
有位老園丁,對種植有一套獨特而又頗有意思的理論。他深信“沒有痛苦,就沒有收獲”,并且公然違反常識。他,從不給他的樹苗澆水。
他說,給植物澆水會寵壞了它們。澆水只會讓植物的根變淺,它們的后代只會越來越虛弱,所以應該讓周圍的環(huán)境變得艱難一些,不澆水的樹的根會向深處生長,自己尋找地底深處的水分。
這個故事是在告訴你讓孩子吃苦才是真理嗎?不是。這個故事其實在說,樹苗也好,孩子也罷,他有一個成長的規(guī)律,如果你在樹苗根都沒扎穩(wěn)的時候,就給他添水加肥,那并不對它好啊;同理,你在孩子對你的最基本信任、心理安全感、依戀關系都沒有建立好,就著急他跟別的寶寶交往,對比他跟其他寶寶的差距,教他適應社會的能力,打算借課程開發(fā)他的智力,那顯然跟揠苗助長沒太大區(qū)別。
早教課就是那水那肥。看著很重要,只不過不必要而已。
那你不是說孩子需要早教嗎?
接著這個故事繼續(xù)講。你以為那個園丁種完樹不澆水,就可以悠哉悠哉,看電視看手機不管小樹苗了嘛?
當然不是,那個園丁每天都會來看小樹苗的,他不會天天澆水,但是他會觀察土壤,會觀察天氣。如果連續(xù)幾天大風大雨,他會給小樹苗架起來,不讓它倒掉。他希望每一天的陽光都能夠照到小樹的每一根枝葉上,讓它茂盛。他盼望著小樹苗有一天能夠長成參天大樹,成為棟梁之材,而他更尊重的是小樹苗自身的成長規(guī)律。
上課也好不上課也罷,對待孩子,你都要像園丁一樣時時刻刻地關注他,你的家就是那土壤,你的愛就是那陽光。當然是土壤越肥沃,陽光越充足;家庭越和諧,愛得越豐富越好啦。
舉個例子,不上早教課,你也要跟他唱歌,也要跟他做游戲,也要給他讀書,也要領他出去玩。我在說陪伴嗎?對!不是到指定地點去陪伴、不是對照參考標準去陪伴、不是列著清單按照活動項目去陪伴、更不是花錢找專人來陪伴,而是按照他的能力和認知水平,隨時隨地讓她快樂成長的陪伴。
你的笑容、你的歌聲,你的擁抱、你的吻,你給他畫的小畫,你給他講得故事都如那陽光雨露,滋潤著他的頭腦發(fā)育、身心健康。
回到最開始的問題,孩子需要早教,不需要早教課。
后來我不去上早教課了,在家給孩子講故事、唱歌,帶著她去圖書館,去公園、游樂場,去接觸大自然。每次我們都很快樂,沒了課堂上的緊張和循規(guī)蹈矩,她倒多了不少自由和自我挑戰(zhàn)。不僅如此,我去這些地方也遇到了很多很有經驗的父母,交流了不少心得體會。
井深大曾說:早期教育以快樂為本。不要想著把他培養(yǎng)成什么家,他的未來有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