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fā)于公號:嬰幼兒英語啟蒙,專注高質(zhì)量家庭親子英文啟蒙, 秉持“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英語啟蒙導師”理念,以獨創(chuàng)的高質(zhì)量英語生活情景輸入法,讓寶寶從小自然習得英文!
鄭老師寄語: 姜鴻是一位熱愛生活、善于思考、才華橫溢的女孩,謝謝帶給我們真實的美國教育體驗。我們不僅僅關注英語能力的提升,也致力于分享正在或曾經(jīng)就讀于美國頂尖私立中學和大學的中學生和老師的成長經(jīng)歷、所見所聞。文章由我們獨家約稿,未經(jīng)授權,請勿轉(zhuǎn)載!
作者介紹:姜鴻,托福分數(shù)100,ssat分數(shù)2295,現(xiàn)就讀于美國羅德島州Portsmouth Abbey School
學校介紹: Portsmouth Abbey School是一所位于美國羅德島州的私立高中(preparatory school)。學校的宗教背景是天主教,因此所有學校建筑及其周邊皆為修道院所有,其中包括教堂、海灘、森林以及學校周邊的田野。學校共有8個宿舍,4男4女,每個宿舍會有相應的“宿管”(house-parents)照料生活起居。Abbey學生共有300余人,教師60人左右,每位教師會充當“生活輔導員”(advisor),負責5-6個學生的生活、學業(yè),即各大網(wǎng)站所指“師生比例”。學校的國際學生人數(shù)偏少,中國學生所占比例大概為6%。不得不提的畢業(yè)生去向中,就今年來說,Stanford(Early Decision), Pennsylvania University, Georgetown University, Brown University, New York University, Northwestern University,更是有4位畢業(yè)生被Cornell University錄取(1 ED)。
原文||就讀于美國私立高中的體驗
在美國私校就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自從回國后,這個問題便接連不斷的向我拋來。被問的次數(shù)多了,便自然開始認真思考,究竟國內(nèi)外上學有何不同?作為留學大軍中的一員,在此我想與大家分享一些在美留學的經(jīng)歷與經(jīng)驗。
我就讀于美國羅德島州的Portsmouth Abbey School,一所天主教的私立高中。 學校從3至6共四個年級,從下到上依次叫做freshman, sophomore, junior, senior。 現(xiàn)在我剛剛完成freshman的學業(yè),雖然留美時間并不長,資歷尚淺,但正因如此,走出國門的變化(transition)才更令我發(fā)出思考。不論從文化、生活態(tài)度,或是教育、人格培養(yǎng),兩國之間都存在著不同,但這篇文章中,我更想側重于課程與學業(yè)談一談。
因為是天主教高中,學校規(guī)定從周一到周六都要上課,將雙休日縮減成了“單休日”。 六天的課程中,周一、二、四、五是正常上學,從早上8點到下午3點,正課4節(jié),每節(jié)50分鐘,課件休息只有5分鐘 卻是令人頭痛——通常還未下課同學們已經(jīng)開始收拾,將桌子上攤放的教科書一股腦掃進書包里,只為做下課鈴打響時沖出教室的第一人。而此情此景老師們也并未覺得不尊重,如果在中國,想必講臺上的老師早已氣得拿尺子怒拍講臺,更是要拖堂占用學生寶貴的課件十分鐘了。而在美國,老師們認為按時上課比下課要重要的多,體諒學生走班制需要在教學樓之間跑跑竄竄,為下節(jié)課做準備。正課外,一天中還有專門設置為學生找老師答疑的時間,40分鐘的conference period學生可以在圖書館看書、自習,或找老師解答疑問,亦或者春秋時節(jié)天氣高爽便三五成群坐在長椅上說笑。此外還有每天輪換的20分鐘的教堂禮拜(church)、集會(assembly)和生活輔導(advisory)。一周六天中還有兩天是半日制,周三和周六4節(jié)課全部排在上午,12點便結束一天的學習,之間沒有任何活動,為的是下午能為和其他學校的體育競賽挪出時間。
說完了大致的一天時間安排,再來講一講課程的設置。 學生每人一學年要修6門課程,每天上4門。 Freshman的課程較為輕松,強制的課程有文學(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拉丁語(Latin 1),神學(basic theology)與歷史(ancient history),數(shù)學我選的是微積分預科(pre calculus),自選課程中在物理(conceptual physics)、藝術(art)、音樂(music)、戲?。╠rama)與語言(Spanish/French)中我修的前二。作為一個9升9的“留級生”,我本以為這一年會是十分輕松的,小覷了這些課程的難度。但到最后卻發(fā)現(xiàn),即使在中國課程名稱與內(nèi)容大致相似,上課方法與形式卻是與美國大不相同。
所有科目中, 對于亞洲學生挑戰(zhàn)最大的便是文學(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 ,可別把她和國內(nèi)的英語課搞混了,這不是做幾篇完形填空和閱讀理解就能搞定的“小case”。在這一年中,我們總共讀了5本書,分別是莎翁的《仲夏夜之夢》(Midsummer Night’s Dream),《奧德賽》(Odyssey), 《貝奧威夫》(Beowulf), 《殺死一只知更鳥》(To Kill a Mockingbird)和《雙城記》(Tale of Two Cities)。其中令我最印象深刻的便是《仲夏夜之夢》。在開學前暑假看了很多英文書,書蟲系列翻來覆去的讀,為語言做準備,可剛一開學莎翁的文字便給了我一個下馬威,終于領略到世人口中莎士比亞詞藻的華麗。慢慢的終于漸入佳境,仲夏夜之夢也從一開始的云里霧里變得清晰明朗,可偏偏這時文學老師又拋出新的概念——課堂討論(discussion/seminar),并將此作為成績的重要參考標準。
不同于中國的上課舉手發(fā)言,老師在seminar時只在課開始時拋出一個topic,接下來的一節(jié)課便是同學們的討論,并無老師參與,也不用舉手。討論時雖給予發(fā)言同學尊重,但美國的同學卻絲毫不在意在別人說一半時切入,這在中國人看來是一種不尊重,但也許就是美國的文化吧,并不拐彎抹角,有話就說。相比于歐美人,亞洲人本不那么喜歡說話,我更是一發(fā)言便臉紅到脖子根兒,面對一屋各抒己見的美國學生,我恨不得長個翅膀飛出去,趕快逃到?jīng)]有人的地方躲起來??砂l(fā)言卻是科目分數(shù)重要的參考標準,逼迫著學生“走出心里安全區(qū)”(step out the comfort zone)。就這么你一言我一語,百家爭鳴。 答案并無對錯之分,就如文學老師常說“既然是觀點,就必有分歧”,在討論中更加凸顯美國對于“多樣化”(diversity)的看重。
回想起來,至今難忘《雙城記》中關于德法爾熱夫人(Madame Defarge)對復仇執(zhí)著是否正確的討論,當我說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the survival of the fittest)時老師認可的點頭和在草稿紙上記下我的觀點時的被認同感。更是有一次在討論《殺死一只知更鳥》中南方對待黑人的態(tài)度,因為知識貧乏一時腦熱,脫口而出的觀點卻是南北戰(zhàn)爭時期廢奴法案,殊不知殺死一只知更鳥是寫于二戰(zhàn)前的大蕭條時期??次艺f的情緒激昂老師竟也沒有打斷,相反還以十分supportive的態(tài)度做了一個關于兩個時期對于有色人種態(tài)度對比的延伸mini lecture,令我受益匪淺。
在討論過后文學的作業(yè)便是寫文章了,freshman的文章比較簡單,只有選段分析(key passage analysis)和3頁的paper。雖在字數(shù)上要求并不苛刻,但在文章內(nèi)容上看的卻十分重要。中國人常犯這樣一個毛病,抱著各類單詞書沒日沒夜的背,文章到最后卻是一平如水,再或是只會一味堆砌詞藻,被老師打回來,批語redundant。而我們訓練的正是文章的中心論點(thesis),有文筆的前提是有思想和情懷??梢詻]有足夠華麗的語言,但不能沒有自己的觀點,追求的是original。除此之外 文學的一大板塊便是訓練口才的public speaking和背誦(recitation),兩者皆注重語速、表情、肢體動作、眼神接觸、聲調(diào)等。 Public speaking中我們做了pump-up speech與persuasive speech,鍛煉的是自信(confidence)——要想說服別人,先說服自己。而背誦的篇目中莎士比亞的兩首十四行詩(sonnet)與長篇英雄史詩(epic poem)尤利西斯(Ulysses)更是到現(xiàn)在還未忘卻。
說完了文學再來講一講拉丁語。 很多人對此并不熟悉,因為拉丁語已是一門“死掉的語言”(dead language),在標準化的拉丁語考試中并沒有聽力與口語。話雖這么說,但拉丁語卻同時又是最流行的語言——她是所有歐洲語言的鼻祖,包括當今最普及的英語。許多新英格蘭地區(qū)的學校都選用拉丁語做校訓,甚至在美國的國徽上的“合眾為一”都是選用的拉丁語。而為什么這么一門已經(jīng)過氣的語言卻這么熱門呢?想必是因為古羅馬的輝煌為拉丁語言徒增了許多神秘。在我們學校開設的拉丁語課程中,老師教授學生用拉丁語理解許多古羅馬的經(jīng)典巨著,不用再經(jīng)過英文翻譯就能體會到古羅馬的磅礴與氣概,能夠切身感受到西塞羅(Cicero)的雄辯,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和柏拉圖(Plato)理論的深奧,集百家之眾長后再進行自己的拉丁語詩歌與散文(poem/prose)創(chuàng)作,想必拉丁語是十分引人入勝的。
文科中再有就是神學(theology)與古代歷史(ancient history)了。作為一所天主教學校,在神學課上我們讀完了大半本圣經(jīng),并理解了許多圣經(jīng)中的典故。歷史更是值得一提——別以為這是簡單的中國歷史,上課用來當作自習,滿桌子的哈喇子、桌兜里藏著的手機和大剌剌的攤在桌面上的語數(shù)英“主科”作業(yè)在美國是絕對不會出現(xiàn)的。即使高一學習的世界歷史在初中已經(jīng)學過一遍,但內(nèi)容之細碎與繁雜卻是無可比擬,課程的要求更是要博古通今,融會貫通。除上課(lecture)外,歷史的另一大塊便是研究性論文了(research paper),2000字的paper題目自選,我便選了極具挑戰(zhàn)性的土耳其圣索菲亞大教堂(Hagia Sophia)。初稿十分順利,可越往細寫專業(yè)知識要求越多,每天在圖書館里搜集藝術史的資料只為呈現(xiàn)一份完美的論文,自然是少不了每夜的挑燈夜讀(late lights)。甚至那時都動用了一對一幫助(peer tutor)和學習顧問(study counselor)?;貋砗笈c父母交流心得時, 打趣的說,中國的高中是緊在高考,而美國的高中卻是緊在平時。事實也確是這樣,假如四年高中的成績中出現(xiàn)A-以下的分數(shù),常青藤基本上就是說再見了,而美國的高中更是不會像中國一樣開出一水的全A成績單。
相較于文科的大相徑庭,理科的區(qū)別并不是很明顯。物理課上雖內(nèi)容與國內(nèi)相似,但卻每周會有固定的實驗室研究(lab research),更有時會有“加分”(bonus point)的機會——自主研學并畫出彗星軌道圖。物理老師是個有趣的白發(fā)小老頭,同時卻又學富五車、才高八斗,父親更是諾貝爾獎的獲得者。
除了5科“主科”之外,藝術課上也是總會有新潮的技術出現(xiàn),學校更有開設專門的陶藝(ceramics)、攝影(photography)課,經(jīng)常帶我們?nèi)グ凳遥╠arkroom)制作照片。
說了這么多,想表達的就是在美留學,上課會更生動、開放,課堂形式更加多樣,經(jīng)常有課上的戶外學習(field trip)和詩歌比賽,自己創(chuàng)作的詩歌和小品文在??蠒浅鰜怼V袊陙硪灿泻芏嘈率降幕顒映霈F(xiàn),但畢竟苦于中高考的壓力,總有填壓式的陰影在覆蓋,而國外注重的則是originality和diversity,從多個角度看同一問題。 因此,留美的體驗于我可以概括成兩點——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creativity)和辯證看問題的能力(critical thinking)。
小提示:
1.學校從3年級開始,相等于國內(nèi)初三(9年級)。高中是3年級至6年級(即9年級至12年級),總共4年,初中是1、2年級,美國的私立高中普遍是這樣的,因為他們沒有初一高一的叫法。
2.周六要上學的傳統(tǒng)大概是只有天主教學校,其余并沒有聽說。
3.背誦大部分都是老師指定的,比如sonnet,Ozymandias,Ulysses,Invictus,the Road Not Taken。因為文學的第一“單元”學的就是詩歌賞析與創(chuàng)作,后來老師還要求我們自己寫十四行詩。學年最后會有學生自選的背誦,算作bonus point。而且一年有一屆詩歌比賽,是全美高中的。
4.“既然是觀點,就必有分歧”這句話是意譯過來的,原句如下:There ar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So always remind yourself to stay open minded—open to all plausible possibil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