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帶著孩子出門,與寶爸寶媽們聊天時,都會談到自家孩子的狀況,上學的抱怨孩子寫作業(yè)困難,在家里的煩孩子看電視,經常被孩子氣得頭頂冒火卻又無可奈何……
當父母的都有一大摞煩心事,孩子怎么教?如何做優(yōu)質父母?如何與孩子好好談心?
心理學家艾麗卡?雷斯切爾的研究成果——《優(yōu)質父母教養(yǎng)實踐指南》解答了父母的困惑。全書75條法則,旨在幫助父母養(yǎng)成習慣,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引導孩子成為優(yōu)秀之人。 艾麗卡?雷斯切爾為芝加哥大學心理/人類發(fā)展系博士,在加州大學?哈比托特兒童博物館等學校和機構創(chuàng)辦了廣受歡迎的父母教育研討班。
優(yōu)質父母教養(yǎng)實踐指南19人有 · 評價2[美] 艾麗卡·雷斯切爾[Erica,Reischer] 著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 / 2018-04
艾麗卡?雷斯切爾根據(jù)研討班的教育理念和技能,最終著成《優(yōu)質父母教養(yǎng)實踐指南》,該書被加州伯克利分?!懊郎瓶茖W中心”稱為“最佳枕邊書”,“紅色三輪車(親子教育網站)”稱其為“卓越教育的‘小貼士’”。
75條法則堪稱教育的黃金法則,適用于所有年齡段的孩子,簡單實用,兩分鐘即可輕松實踐其中任意法則,每條法則可單獨使用,也可與其他法則交叉使用。在實踐了其中的很多法則后,溝通、管教、放權這三個方面對我的感觸最深。
和風細雨無時不在——做會和孩子溝通的優(yōu)質父母
同理心原則
正如英國教育家斯賓塞所說“對孩子要少下命令,命令只有在其他方式不適合,或失敗時采用。要像一個善良的立法者一樣,不會因為去壓迫而高興,而因為用不著壓迫而高興?!甭斆鞯募议L如同立法者,會和孩子有效地溝通,有效溝通在于合理的運用同理心。
正如書中所言“同理心是這樣一種力量,它能讓其他人有一種得到理解的感受,這種感受反過來又驅散不愉快的事態(tài)和沖突的關系?!蓖硇牡倪\用在于對孩子的理解與尊重,設身處地的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一棍子打死的思想不存在。
男孩和媽媽在旅途中渴得嗓子冒煙,只剩兩個蘋果。孩子在每個蘋果上咬了一口,媽媽百思不得其解,傷心、失望充斥大腦。最后,孩子遞給媽媽一個蘋果,“媽媽,這個蘋果甜些,我把這個蘋果給你!”媽媽羞愧難當,眼淚直流。假如媽媽感同身受一下,傷心失望從何而來?
忌用“但是”原則
此外,回應孩子感情時,多用“與此同時”、“同樣的”,忌用“但是”。不同詞語之間所表達的沖突不同。
孩子喋喋不休時也許只是想和父母好好溝通,避免使用譴責性威脅性的詞語,語言可作和風細雨,可作鋒利刀子,能撫平孩子緊皺眉頭,也能給孩子脆弱的心靈上劃上一道道無法愈合的傷痕。
學做“腳手架”父母——會放權的優(yōu)質父母
包辦型父母
包辦型父母會在孩子寫作業(yè)時,教會孩子每一個習題,家庭作業(yè)工工整整,考試試卷漏洞百出,甚至還有在父母包辦式教育長大的孩子在上學后生活不能自理。
放縱式父母
與包辦式父母相對的是放縱式父母,“隨便孩子怎么都行”,古語有去“法乎其上,得其中也,法乎其中,得其下也。”按照上等標準去做,可以得到中等結果,按照中等標準去做,得到下等結果。按照這個標準,放縱型孩子的結果就可想而知了。孩子就如同脫韁的野馬,斷線的風箏,最終失去掌控。
“腳手架”父母
會放權的優(yōu)質父母首先學會做“懶父母” ,過度的關心讓孩子本該有的自責心理消失殆盡,在替孩子做事情參考《優(yōu)質父母教養(yǎng)實踐指南》:
為什么我要這么做? 我的孩子有能力自己去做這件事情嗎(比如為全家做家務活)? 如果不信孩子做這件事,結果會如何?
房屋建造時,需要腳手架臨時支持和輔助,孩子的成長就如同建造房屋,父母在孩子生活的不同領域充當維護的作用。
“腳手架”方法“少即是多,點到為止”,學習、生活方面給予適當?shù)闹更c,學習過程還是孩子。孩子寫作業(yè)加油站通常會出現(xiàn)一些延伸知識點的題,選擇同類型的題目講解。比直接教給孩子做題收獲更多。
父母可考慮演練原則,建立生活場景。演練是學習的基礎,能最大程度上減少父母與孩子矛盾沖突,鼓勵和孩子探索事情的未知結果,用孩子喜歡的方式代替平時行為。
合理的罰單——優(yōu)質父母會懲罰 自然后果
正如杰出的教育家、心理學家簡?尼爾森所認為,“自然后果是指在沒有大人的干預下,自然而然的發(fā)生的任何事情?!睂τ诤⒆幽承┎挥懴驳男袨?,在不威脅到孩子安全健康的原則下,自然后果能取得最好效果的。
孩子吃飯慢經常踩著點進教室,在考慮到遲到的情況下不加以提醒。孩子遲到后在學校受到批評,自然而然就明白了,吃飯是自己的事情,速度就會快起來。
合理的罰單
與其他教育孩子書籍不同,《優(yōu)質父母教養(yǎng)實踐指南》中列出了合理的罰單,棍棒教育雖然不適合現(xiàn)在的孩子,但是適當?shù)膽土P,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還是有必要的。
盡管孩子有時會做出不良行為,如同艾麗卡?雷斯切爾所言,“最好的辦法就是直接介入,改變孩子的不良行為”。父母可考慮懲罰,懲罰必定不能威脅孩子的安全健康,可考慮如下原則:
有意義的,對孩子意義重大的物品,比如,孩子超過界限,沒收心愛的玩具。 相關性,與具體事情相關。 匹配性,可看成與所犯錯誤嚴重后果相匹配。 可行性,可以做到。 處罰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意識到錯誤,否則就失去了意義。
此外,艾麗卡?雷斯切爾還在《優(yōu)質父母教養(yǎng)實踐指南》中提出了父母言行合一,控制情緒,表揚孩子等方法原則。
學做優(yōu)質父母,先學會成為孩子眼中的“好父母”,設身處地為孩子著想,替孩子擋住必要的風風雨雨,必要時,小小的給個“罰單”。
孩子是快樂的天使,同時也是調皮的小猴。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想要孩子長成參天大樹,還是樹蔭下的灌木叢,選擇權在于家長,最好的行動是現(xiàn)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