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女孩都有一個夢,長大嫁給爸爸;男孩都有一個小心思,長大娶媽媽。男孩女孩長大了,娶了“媽媽”一樣的妻子,嫁給了“爸爸”一樣的丈夫,學著父母相處的模式,打算過好一生。
日子本該蜜里調(diào)油,現(xiàn)實卻打了無數(shù)個他們響亮的耳光,天天柴米油鹽,雞飛狗跳,在無數(shù)個日子里接受心煎熬“我學著父母,為什么還是過不好生活?”
理想的伴侶并不能滿足心靈的需求,相反的是帶來無邊苦惱,關鍵是父母的相處模式并不適合兒女輩。
對此,《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響我們一生的》(以下簡稱《天生非此》)一書從言傳身教等方面剖析了我們?yōu)槭裁磿透改冈絹碓较?,并告訴我們?nèi)绾螐募业哪J阶叱鰜怼?nbsp;
作者奧利弗?詹姆斯是英國兒童心理學家、作家,被《泰晤士報》譽為“國民心理學家”。
天才也會隕落——虐待
虐待會開啟絕望而強制的機制,進而造成人們重蹈覆轍。虐待是子女同父母相似的最大成因?!獖W利弗?詹姆斯
王安石筆下有個叫方仲永的百姓,五歲不曾認識任何文具,整日與農(nóng)田為伍,突然有一天才情大發(fā),作詩一首。詩文內(nèi)容極佳,30四鄰八鄉(xiāng)極贊,皆指定物品令仲永做詩,每一首意境均不錯,鄰里賞仲永錢財。方父每天帶仲永游走鄉(xiāng)鄰。待仲永12歲時,與常人無異。到了20歲時 ,甚至普通人都不如。
仲永本是天才,天才的隕落與他受到的言語虐待、父親的無視有直接的關系。 事實上所有的父母都對小孩子有過虐待,體罰、精神虐待、言語虐待。 駕駛員開車行駛需駕駛證,做父母的我們并不需要任何證件就可以直接上崗。我們教育孩子的方式很大一部分來源于小時候自己所受到的教育方式,物質(zhì)匱乏年代很多父母采用最多的方式是體罰,很少會考慮到兒童的心理。
與體罰不同,精神上的虐待看似無形,卻能影響孩子的方方面面。這是因為父母在自身缺陷面前,往往選擇隱藏,在發(fā)現(xiàn)孩子有類似問題時,并沒有采取親密方式,相反的,高壓模式類似于“我很好,你卻不行?!苯o孩子一種悲觀情緒。此種語言,會如毒瘤一般,扎在孩子心里。短期之內(nèi)使人萎靡不振,更有甚者,有人能一輩子生活在言語虐待的陰影下。
行為機制的影響:言傳、身教、身份認同 受到父母言行的影響,孩子就相當于父母手里的人質(zhì),孩子的發(fā)展性在父母的掌控下也會形成一種固定性。孩子可能會拋棄自己的喜好,模仿父母的言行舉止,迎合父母的喜好。
最讓人擔心的是身份認同?!短焐谴恕芬粫刑岬健昂⒆訉⒏改傅难孕写胱陨?,并將其當作自身的一面?!?nbsp;
部分父母考慮到自己沒有才藝,不想讓孩子長大后碌碌無為,為孩子報了大量的興趣班而言,美名其曰給孩子鋪路,讓孩子多一種選擇,其實心底里是一種理想的寄托。將父母的夢想強加到孩子身上,讓孩子實現(xiàn)兒時的夢想。孩子為了取得父母歡心,不得不用心“學習”,內(nèi)心究竟有幾分真誠,大概只有孩子知道。
文中泰格的父親厄爾也可以說是此種心理,一心想將兒子培養(yǎng)成天才,泰格最初打高爾夫的沖動其實是他想獲得厄爾的關注。在他97年獲得冠軍后,與父親擁抱,“我們成功了,爸爸!”在那時,他將自己的成功歸功于父親。在他父親去世后,甚至感覺失去了全部重心。
如何活出自己的精彩
“我很好,你也是”
孩子對父母的喜愛是與生俱來的,不滲雜一絲雜質(zhì),在孩童的眼里,父母就是一切,可以遮風擋雨,可以所向披靡。 在言語虐待方面,“我很好,而你不是”這絕對是刺傷孩子心靈的絕佳“利器”。
聰明的父母懂得將利器轉化為“我很好,你也是”。 好的父母會將孩子看作與其平等的人,正如《西爾斯親密育兒》認為,與孩子談話就蹲下來,傾聽孩子的心聲,而不是任家長所為,打破平衡,將孩子當作父母情緒的垃圾桶。
分析家庭角色
每個孩子的童年顏色均不相同,我們所面對的家庭,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從而導致我們受到父母的關注完全不一樣。
60后,70后家庭往往不止一個孩子,“隔輩寵頭孫,父母戀幼子”的情況大有所在。三個孩子的家庭,排行第二的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視的。觀其未來,最突出的也是排行第二的。老二會縱其所能,察言觀色,迎合長輩。長此以往,練就一身本事。反觀老大老三,往往受性格影響,并沒有老二突出。
情緒調(diào)節(jié)器——愛的炸彈
根據(jù)奧利弗?詹姆斯的觀點,愛的炸彈最重要的是在特定時期給予孩子最大程度的愛,此種方法對于各種常規(guī)問題均有效果,“分離焦慮癥”孩子的效果尤為明顯。
給予孩子“親子時間”,彈性化管教方法。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經(jīng)常性的對孩子說“寶貝,我愛你”。簡單一句話,在長時間頻繁性的操作下,孩子會極其享受,不良行為急劇減少。
窮其一生,我們所追求的不過是一世安穩(wěn),安穩(wěn)的路,是祖輩、父輩上步一個腳印踩出來的。也許,我們會選擇同樣的路,直到路的盡頭。
撫育孩子,是眾多路中至關重要的一條。《天生非此》告訴我們:如果你選擇了父母的教養(yǎng)模式,就等于復制粘貼了一個人。在遇到同種事情后,繼續(xù)自怨自艾,抱怨家庭帶來的無窮困擾。
我們該做的就是跳出父輩們的模式,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前路艱難,一路走好,何其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