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優(yōu)先,閱讀不棄” —— 英語繪本閱讀之雷點排查與對策分享 (下)

2016
2019-10-14 12:36 原創(chuàng) · 圖片2

5. 游戲化繪本時間:我其實不是一個天生很善于和小孩游戲的媽媽。用甜甜糯糯溫柔的媽媽口吻,甜言蜜語地說著baby用語,把孩子哄到繪本前,偶爾可以,倘若要天天我肯定比孩子更早罷工。之前也看到一些媽媽分享的繪本拓展互動游戲,對激發(fā)閱讀興趣和加深理解很有幫助,而需提前準備這一點對當時受困于諸多瑣事、分身乏術(shù)的我來說略有挑戰(zhàn)。好在繪本的讀法不只有一種,家里的這個男孩對夸張浮夸的象聲語氣詞、抑揚頓挫的韻文童謠、不按常理出牌的即興游戲的接受度頗高。

A. 來點儀式:一個剛開始讀英語繪本時我用過的方法。小朋友那陣剛知道機器人,我就佯裝自己機器人,按鈕自己(愛哪兒哪兒)“Du! English Time!”,也按他一下“Du! English Time!” 如果中間他走神、或者知道怎么說卻偷懶不用英語的地方,我就再Du他一次提醒,"DuDu! English Time!" 多少有點用,當然當他知道Chinese這單詞后,他就有了新招“Du! Chinese Time!”。不過我會說“Mama is in English Mode. Maisy is in English Mode. Are you in the same mode with Maisy?”我管我繼續(xù)裝傻,順帶給你輸入點新鮮詞匯和句型。

B. 動物玩偶:絨毛玩具、或是更靈動的手指玩偶們,手感柔軟、略帶笨拙感,可以滋生小朋友們的帶入感和親切感。這些是他們的同黨、而不是局高臨下的父母和老師。有時小朋友不愿意和父母英語互動,卻愿意和玩偶說。 找一個小朋友喜歡的玩偶放在一邊說一起聽故事,或是以玩偶的口氣讀簡單繪本,或是鼓勵小朋友教玩偶念、和他互動,多種方法可以試試,更多方法可以創(chuàng)新,對啟蒙三個月內(nèi)的、或中班前的幼兒們尤其管用。這一招是學習TESOL課程里受到的啟發(fā),在我家當晚實踐運用就奏效了。最初的一個多月,每晚讀英語繪本前,他都會主動招呼他的某只紅色小刺猬玩偶坐在他對面,“Hedgehog,English Time!”。有時坐不住走神了,我會用小刺猬的口吻提醒他。(當然小刺猬不是萬能的,還是坐不住就得倒帶回去排查下興趣雷點看看是否是其他原因)之后某天讀完了繪本才意識到他今天沒有督促小刺猬端坐,就想興許他想當那只端坐的小刺猬了吧。

C. 不TPR?:全身反應(yīng)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縮寫TPR),是美國James Asher教授在1960年代提出的一種語言教學方法, 倡導把語言和行為聯(lián)系在一起,通過指向圖像實物、或者身體動作教授語言。通過這種不用母語來解釋外語、不依賴母語翻譯的方式,能夠?qū)崿F(xiàn)更接近母語習得方式學習外語。顯然在實際執(zhí)行的過程中,不免頗有難度,也對讀繪本者的語言要求很高。記得讀汪培颋和廖彩杏時,她倆在這方面觀點并不一致,一個說先逐句翻譯、三次后不念,一個說不用念直接來。這倆方法我都試過,我還曾經(jīng)指揮爸爸乖乖運用,前一方法讓自己都聽得“精神分裂”,后一個對“加速雞飛狗跳”親測有效。

同時結(jié)合Krashen教授所提出的簡約又富含深意的“i+1 ”(Comprehensible Input可理解性輸入原則),我自己的應(yīng)用是,詞匯量非常有限的語言沉默期,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使用中文,越少越好;完全不用太不現(xiàn)實, 整本翻譯故事概要、整句翻譯關(guān)鍵詞、而不是逐句逐字翻譯,否則會過于依賴中文去理解聽讀。讀英語繪本的最初期,剛看到封面時,我會用中文和小朋友討論這本的大概內(nèi)容“你覺得這本書講什么?”,或者引人入勝式介紹一下、讓小朋友帶著興趣讀“這是一本關(guān)于xx去樹林里的書,我們一起來看看他遇到了哪些小動物?最后發(fā)生了什么?”繪本因為有畫面的關(guān)系,本身是遵從TPR法則的,當畫面不能其義自見的時候,適當中文補充一下無妨。如果英語朗讀時,小朋友并沒有排斥,不要自作多情地用中文過多解釋;想知道他是否理解聽懂,可以用互動式的英語對話替代直白的中文翻譯,最好不要用壓力路線的“你聽懂了嗎”來進行測試。簡而言之,中文運用越少越好,越來越少,這樣到了小朋友進階到短句式的早期輸出階段,可能就可以全程開啟英語互動式繪本閱讀模式了。

D. 因材施教:在學習TESOL時候,有兩種著名的學習類型方法對我很有啟發(fā)。以下對我來說,更多是因材施教時的參考框架,而不是執(zhí)行準繩。 1)三分法:聽覺型,視覺型,動覺型。該分類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更為傾向的、效率更高的學習方式; 大部分人可能同時側(cè)重一種或兼具兩種類型,其間,人群中聽覺型或視覺型學習者都較多。并不是說只利用某單一通道進行學習,而是說這一個感覺通道可能可以比其他通道獲得更高的學習效率。同時換個角度看,也可以 借助所擅長通道去帶動另一通道的學習。過于依賴某種學習方式,完全不善于其他方式,有可能會制約長期的學習效率;尤其考慮到傳統(tǒng)授課式課堂,利于能力較為均衡的聽覺型和視覺型學習者;對過于偏向動覺型的學習者是最為不利的。所以,對一個偏向聽覺、不善動覺得孩子來說,可以利用童謠讓他動起來跳起來。對一個偏向動覺、不善視覺的孩子來說,可以讓他看圖模仿動作、演繹繪本角色、或是在地板上鋪開圖片玩找一找游戲,滿足他動作需求的同時,促進他的觀察力、在游戲中增進理解并學習。

2)Intelligence Type 多元智能模型: 哈佛教育心理學家Howard Gardner認為,我們每個人都同時擁有相對獨立的多元智能,而這些相對獨立的智能并不是絕對孤立、毫不相干的,而是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有機地組合在一起,使得每一個人的智能各具特點。顯然,這一模型框架比前一種三分法兼具更多學生智力表現(xiàn)形式的多樣性和復雜性。 對教學、或者眼前的英語啟蒙繪本閱讀而言,也提供了實戰(zhàn)性很強的借鑒思路。 根據(jù)小朋友的不同特點度身定做相應(yīng)的游戲和練習類型,可以使得啟蒙輸入更為高效。篇幅所限,如下先分享TESOL課程里所提及的,多元智能模型概覽和英語教學應(yīng)用。以后有機會再對此單獨展開。

Intelligence Types' Classification


Intelligence Type理論,在英語教學中的應(yīng)用方法

E. 靜待+鼓勵:小朋友最早開始用中文說有意義的疊詞、詞匯是大概是什么月齡?二語習得的發(fā)展階段已經(jīng)應(yīng)證,沒有與生俱來就能模仿中文、并進行有意義表達的小嬰兒,同樣也要靜待,不用強求剛開始聽讀英語繪本的孩子就要跟讀或者主動輸出。尤其在3-6個月的語言沉默期里, 興趣優(yōu)先,鼓勵而不強求輸出。我也曾糾結(jié)過是否要求小朋友跟讀,因他喜歡互動,所以當我發(fā)現(xiàn)他開始不排斥模仿發(fā)音時,我讓他跟讀標題里的關(guān)鍵詞、文本有讓他感興趣的象聲詞、語氣詞或者主題性名詞,但我并不要求他整本跟讀、甚至復述。0-3歲年齡較早就開始進行英語啟蒙的最大優(yōu)勢,是有足夠悠閑的時間靜待、且可以更從容的速度閱讀除了分級讀物之外的童謠韻文和故事性繪本,體會更多英語語言美、繪本之童趣。

溫故一下之前說的“詞匯 --> 短語 --> 短句”路徑,不同時期輸入側(cè)重點不”。靜待輸出一刻,詞匯在先,跟讀或主動陳述長句在后,千萬不要在詞匯階段糾結(jié)時態(tài)語法準確度之類的高階技能(忘記傳統(tǒng)課堂英語的學習方式,多回憶模擬母語的習得過程?。貞浺幌滦∨笥蜒姥缹W語說中文時,如果他餓了說“我吃飯”的時候,你不會因為他沒說“我要吃飯”而和他較真嗎?真的要忘記那種傳統(tǒng)的中譯英、字典式英語學習法給我們帶來的種種陋習,如果英語繪本閱讀可以不是嚴肅嚴苛的、追求現(xiàn)學現(xiàn)會的課堂,而是融語言學習于親子互動時刻,何樂不為?

以Eric Carle爺爺?shù)摹禤olar Bear, Polar Bear, What Do You Hear?》舉例,如果能力尚在“詞匯階段”,在讀完繪本的時候,可利用最后一頁和他玩找動物的互動游戲,“Where is the Polar Bear/Flamingo/XX...?”“What animal is red/blue/orange?”等能夠主動說動物名了,讀繪本時小朋友負責填空動物名。一本繪本如此,多本繪本如此,幾天幾周甚至幾個月的積累,就能把更多內(nèi)容交由小朋友念出來,由跟讀復讀,到主動念,就是一個往短語和短句進階的過程。不用局限于名詞或詞匯,試試看,Oh no /Woops /Hooray /Splash ...之類的象聲詞、語氣詞有時候更能激發(fā)互動式閱讀的興趣。

再來溫習一下“i+1”可理解性輸入原則。這個包括蓋兆泉老師在內(nèi)多本著名英語啟蒙繪本經(jīng)常引用的理論,淺顯易懂、常看常新。所謂i + 1,i 代表習得者現(xiàn)有的水平, 1 代表略高于習得者現(xiàn)有水平的語言材料。這一原則,不僅是選擇讀物時的一個準則,也可以推導成為鼓勵輸出時可靈活運用的策略之一。 當我清單上的諸如動植物、顏色數(shù)學、食物飲品、交通工具等各種主題式基礎(chǔ)詞庫已經(jīng)輸入聽繪本的小腦袋里時,我開始排列組合這些主題詞匯,或是在這些詞匯上添加形容詞、動詞等,把互動句型變得略微復雜的i+1。由此進入“短語/短句階段”時,繪本閱讀時的互動自然更多元了。

不知覺啰嗦了近萬字。開始決定寫下這些的時候不曾料想自己能寫這么多、這么啰嗦,現(xiàn)在看來“輸入自然有輸出”這一法則,在我這里至少是成立的。這幾個月里我自己所讀的這些英語繪本和中文讀物, 所轉(zhuǎn)化為的輸出記錄在這里。相較起筆時所設(shè)想的分享初衷,這份記錄于我現(xiàn)在更是一份回顧式的親子日記,如能同時給其他爸爸媽媽帶來些許收獲,是雙倍的幸福。沒有在這里所寫完的,換一篇繼續(xù)寫。如果你們有什么想看的,歡迎告訴我。:-)


回應(yīng)4 舉報
贊5
收藏39
6年前
輸入自然有輸出,但是怎么才能全部都是有效
6年前
Max11875277 輸入自然有輸出,但是怎么才能全部都是有效
可理解性輸入是有效輸入
6年前
Max11875277 輸入自然有輸出,但是怎么才能全部都是有效
像不會說話,有些也不是指認的,怎么判斷理解了呢
4年前
Max11875277 像不會說話,有些也不是指認的,怎么判斷理解了呢
抱歉回復晚了,小花生咋沒有回復通知功能呢??…如果一歲以內(nèi),英文非母語,就以母語(主要社會語言)的理解程度作為參照;假設(shè)現(xiàn)在兩歲,就以兩歲年齡所對應(yīng)的語言可理解程度作為參考,比如日常生活類詞組優(yōu)先,動賓短語+簡單句優(yōu)先,比如小狗小貓之類簡單動物要比抹香鯨之類的優(yōu)先。母語的可理解能力適當打折(倒退相應(yīng)月齡),就是英語的可輸入難度。
發(fā)布

推薦閱讀

Zeorge
Zeorge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