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帶著英法中閱讀零基礎孩子在????的掃盲進階之路(一)

2008
2019-5-25 10:39 原創(chuàng) · 圖片3


回國快兩年了兩個孩子都已經(jīng)適應了國內(nèi)學習生活,有了新的朋友,回頭看過去的6年,經(jīng)驗和教訓都是我和孩子共同成長路上的經(jīng)歷。給自己和孩子一個總結回顧,給未來一些回憶與思路??偨Y回顧中,梳理出孩子們一路成長過來讀過的好書,制作一個“掃盲進階之路”系列書單,包括英文,法語,科學,藝術。
 

 1.快樂放羊的0-3歲

兒子們小時候沒有任何外語啟蒙,抱著3歲之前不影響母語的想法,一直讓他們快樂成長,沒有早教班也沒有任何興趣班,連幼兒園也是選擇單位的公立幼兒園,沒有去雙語私立幼兒園。4歲之前只是帶他們看了一些繪本,另外就是男孩從小必備的《轱轆轱轆轉》和《忙忙碌碌鎮(zhèn)》,書被翻舊了,至今被我收藏在書柜里紀念他們的幼兒時光。還有一本《媽媽我愛你》是親子閱讀最喜歡的一本,但是為了告訴孩子犯錯了媽媽也會愛你的,到現(xiàn)在回頭看,初心不變,但做的不到位。另一系列他們非常喜歡的是翻翻書,最愛的是小玻系列里那本《小玻在哪里》,百看不厭。

 雖然沒有外語啟蒙,沒有早教和興趣班,但有兩類啟蒙一直堅持,一是邏輯狗,培養(yǎng)孩子的邏輯思維,從1級到5級,每本不落的練完了。另一項是體育,一歲多滑板,2歲生日送的自行車,3歲輪滑,全是自己磕磕絆絆的自學會了。

 2.被動外語啟蒙的4-6歲

 全家的生活在他們3歲半的時候發(fā)生了意外變化,孩爸被公派去加拿大????,至少3-6年,孩子與我面臨艱難的選擇。剛上幼兒園的他們,剛適應集體生活,但經(jīng)常容易感冒咳嗽。我的工作正在關鍵成長時期,有非常好的工作平臺。在全家人的共同商量后,決定老人陪著孩爸去加拿大????帶孩子,我在北京留守。

作出決定后,我們給孩子制定了全新的學習計劃。首先將外語啟蒙延后,覺得還是讓他們在英語母語國家去接受正規(guī)啟蒙,二是帶他們鋼琴啟蒙,確定他們是否喜歡,避免加拿大買了鋼琴不喜歡學,投入太大。關于音樂啟蒙,我們選擇了中國兒童中心的鋼琴入門課程,非常感謝那位老師,對孩子更有耐心非常溫柔,方法也比較生動有趣,10個孩子左右的小班課,還有外國小朋友也來學,氛圍很好。上完三個月鋼琴入門課程,就果斷找了中央音樂學院的一個研究生一對一開始專業(yè)啟蒙,把起點定好打好基礎。

 與此同時,孩爸辦出國手續(xù),我通過網(wǎng)絡研究加拿大教育體系和學區(qū)。加拿大小學是從類似國內(nèi)的學前班開始的,4歲入學,但他們叫幼兒園,兩個年級JK和SK,有些學校甚至兩個年級混班教學。最終我們選擇了安大略省2000多說小學里面排名Top10的小學作為入學目標,孩爸先過去租房子和安家,10???國慶休假一個月,送孩子們和老人們一起過去落腳。送他們?nèi)雽W就像把幼兒園入學重演一遍,第一天還好,孩子懵懵懂懂不知道換學校到底意味著什么,老師讓我們把孩子送到門外就趕緊走,我都在角落里看他們戶外活動。放學后跟孩子交流,在陌生環(huán)境里的恐懼和孤獨感讓我心疼,但是也必須咬牙堅持。但最艱難的時刻卻是幾天后我假期結束需要回國,那天還是萬圣節(jié)??,他們第一次入鄉(xiāng)隨俗,跟本地孩子穿上節(jié)日道具服去學校上課,但是他們潛意識里覺得我這次送他們上學是要離開很久看不見,所以抓著我不放,哭鬧不肯進教室,連校長都被驚動出來溝通,最后校長一番話讓我第一次體驗了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校長告之我們,他們能努力的都盡力了,由于媽媽今天要回國,他們不愿意上學,學校不能強迫拉孩子進教室,希望我們把孩子帶回去安撫。就這樣,我們回家?guī)е⒆觽?,在家跟他們告別。

 他們的幼兒園生活是在怎么聽懂老師的意思開始的,我們只是告訴他們上廁所怎么說,其他的什么都沒教。班上很多華裔孩子,還有兩個剛移民過去的娃,正好幫助他們翻譯。加拿大學校都有義工助教,一般多是全職媽媽一類在學校幫忙,由于學區(qū)華人多,幼兒園的助教義工是這臺灣女士,孩子早從該學校畢業(yè)多年,但仍舊當義工很讓人佩服。她一直在班上和課間幫老師維持秩序,特別是提醒孩子們不要用中文交流,必須說英文。

4歲是加拿大正規(guī)教育的入學年齡,所以他們正好跟著本地孩子開始認讀學習,沒有字母學習,沒有音標,直接就是phonics 一類,告訴孩子怎么認讀單詞,發(fā)音規(guī)律。學會后,兒子們不認識單詞是什么意思,但是基本發(fā)音不會錯,這成了閱讀的第一步。所有孩子掌握了怎么認讀單詞后,就開始了單詞過關游戲,一共100個單詞,10個單詞一組,按顏色表示遞進順序,孩子們帶回家由家長帶領孩子聽寫,完成一組交回學校領來下一組,全部完成后,給個單詞過級小證書,獎勵孩子。

 這樣半年后兒子們能聽懂老師說話了,但是新的問題也隨之而來,他們不會開口交流回答問題。一年后可以簡單繪本,但是進步非常慢,回家后依然中文,放學后和華人同學都是中文。我們開始了啟蒙路上的第一次反思。

 我和先生觀察反思后,發(fā)現(xiàn)把國內(nèi)學區(qū)教育思維放到兒子們身上并不適用。學校絕對是頂尖小學,整個學區(qū)都是華人聚居,由于華人重視教育,紛紛搬來此地,造成這所學校良性循環(huán),生源和家庭教育都很優(yōu)良。但對于我家的情況,他們不是本地出生,家里有沒有英語環(huán)境,老人們都不會英文,兒子們班級里面19個孩子15個華人孩子,是所謂的清華班,清一色華人,仿佛沒有走出國門。

 有了啟蒙路上第一年的教訓,我們毅然搬家換學校,去了一所排名1000名左右的小學,果然入學后班上20個孩子,加上他們倆才5個亞洲面孔,一個還是韓國????孩子。隨后的一年,孩子突飛猛進,在家都開始說英文。雖然第一年進步小,但是牛小基本功扎實,單詞認讀全靠第一所牛小打下的基礎,第二年的渣小完全不教,每天放羊沒有作業(yè),聽力口語問題解決后,我們開始了新的總結經(jīng)驗教訓,給孩子開啟了另一扇世界的窗戶。


回應 舉報
贊1
收藏7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