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中美教育—— 一個學生/教師/母親的思考

2017-8-11 19:58 轉(zhuǎn)載 · 圖片11


很多家長會問:到底在國內(nèi)讀國際高中好呢?還是到美國去讀高中?還有什么時候留學?在美國上學到底好不好?其實這些問題回歸到一點就是:我們看問題要看本質(zhì)。評價一個東西好還是不好——這是陳述個人主觀觀點;多了解它到底是什么——這是在呈現(xiàn)陳述事實。今天我也不給大家準確的一個答案,好或者是不好。我只是給大家陳述一個我自己的眼睛看到的事實。大家可以通過自身在中國求學這么多年的真實經(jīng)歷來對比。

基于我20多年教師的身份,我的唯一個特長就是學生多,現(xiàn)在的確可以大言不慚地用上“桃李滿天下”這個詞了。

為了反映客觀真真實的美國學校教育,我調(diào)查了現(xiàn)在在美求學的高中生、本科生、碩士博士生多類人群,年齡從15歲到30歲不等。

今天談的感受也不只是我個人的,更多的是眾弟子們的真實感受。我做的工作就是細致地歸納諸多調(diào)查問卷后,給大家做個總結(jié)。從如下六個方面展開:教學評價過程化 、課程設(shè)計豐富化、教學內(nèi)容思維化 、創(chuàng)設(shè)環(huán)境趣味化、常規(guī)管理個性化、師生之間關(guān)系化。

01

教學評價過程化

一個來自美國高中的十年級的學生給了我這樣一個回復:他說,在美國計算成績實際上包括:課堂表現(xiàn)、作業(yè)分數(shù)、還有考試三個方面,綜合評定學生。同時,在美國分數(shù)不是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我們還是要利用周末做義工,寒暑假的時候還要到實驗室、醫(yī)院等做志愿者,現(xiàn)在就在教堂做志愿者呢。

美國的分數(shù)等級和我們的不是特別一樣,請看由此等第分數(shù)對照的數(shù)值分數(shù),在美國高中93分以上才可以得到A,我們國內(nèi)是85分以上就可以得到A。美國的考試其實經(jīng)常是開卷的。比如說:開學初的經(jīng)濟學考試,一周內(nèi)交卷就可以。而中國的考試呢咱們大家都知道,單人單桌,如臨大敵之感。咱們的考試是為了淘汰。而美國的考試目的在于尋找自身的不足查缺補漏,以利于今后的發(fā)展。

其次,就是我們還可以找老師去刷新分數(shù),申請重考,或者是申請多做作業(yè)。還有一個特別不同的:如果你覺得老師給你的分數(shù)不是特別令你滿意的話,你可以和老師爭辯,把你的理由說得特別清楚之后,能獲得老師對你的二次評價。

這些其實都是孩子們自己親身的一個體驗。就以我自己的女兒為例吧,她現(xiàn)在學習建筑設(shè)計,她無論對于畫畫,還是做一個建筑模型也好,都有自己的主觀看法。但是老師不認可的情況下,她就可以去和老師爭辯,她給我講了個例子:老師給她B的時候,她覺得他她很有創(chuàng)意、有主觀想法,然后就和老師把自己的想法一次一次的陳述出來。最后,我不知道是她的作品到底是不是能夠上了一個檔次,但是她持續(xù)著找老師,主動和老師進行交流,執(zhí)著地去表達自己的想法這種意識肯定會受到老師的尊重和認可。這樣最后她的成績就變成了A。

02

課程設(shè)計豐富化

請看上圖,按照括號以前的來說,美國高中課程無非就這五六種,但是括號里邊的課是特別豐富的。那么學生怎么選課呢?他完全可以根據(jù)他自己的愛好。到社會科學里邊去選我喜歡的心理學,或者到科學里面選一個我所喜歡的化學,然后再去選一個代數(shù)??!選一個西班牙語??!選一個音樂,那么這樣的話,他和我們國內(nèi)的這種必修課的體質(zhì)是不一樣的,他完全的都是自我根據(jù)興趣來選擇課程。

這里我們要所說的就是:為什么咱們這些家長或老師可能都會有這樣一個困惑:以前您認識的一個小孩兒在學校里學習不怎么樣,為什么他去了美國之后感覺學習都挺好的呀?或者是有了自信呢?其實就源于他課程的這種豐富性,讓孩子多了很多自由選擇的空間。這樣他在自我選定課程的情況下,再去學,那比他被動的去學就多了很多的能動性,這個我覺得大家應(yīng)該是能理解的。

那么美國的這種選課實際上是從小學四年級就陸陸續(xù)續(xù)全部都開始。我去上美國幼兒園參觀的時候,我也發(fā)現(xiàn)就連幼兒園的小孩兒在和老師統(tǒng)一學完了一首兒歌之后,在選擇自己去玩兒的那個區(qū)域的時候,都是自愿選擇的,我沒有看到老師說你去這兒,或者你去那兒。那么他在自愿選擇的情況下,他的主動參與意識就會特別強。那么后期的學習效果,大家也可想而知了。這個就是他課程的一個特色吧!

我們國內(nèi)應(yīng)該是現(xiàn)有十三到十九門課程的情況下。數(shù)語外物理化學政治必修的,并且為了中高考所以不得不,所以也沒有可逃避的余地,更無從談起自主選擇。

我這里再給大家陳述一個調(diào)查問卷,上面的那個宏斌,實際上是美國高中的一個老師,下面是個學生,大家可以看一看他們對體育的這種重視?!皬娊【?,野蠻體魄”應(yīng)該是古羅馬教育的核心內(nèi)容,也是古希臘教育當中最原始倡導學校教育所應(yīng)該有的一種理念。美國對于孩子的這種體育鍛煉是特別特別重視的。所以上午還有的家長問:我們的小孩兒是不是適合到美國去上學呀?等等這些問題。那么我首先給你一個肯定的答案就是:孩子到美國之后是必須要參加體育鍛煉的,并且有這種耐久性才可以。

03

教學內(nèi)容思維化

第三個方面我要講的就是:教學整個內(nèi)容特別注重學生思維的一種訓練,我這兒有一個今年剛剛?cè)サ侥莾鹤x本科的學生,他給出我的一個調(diào)查結(jié)果,他說,我認為西方教育的核心是形成并發(fā)表自己的觀點?!〗M討論中或者是別人討論辯論的就是自己的觀點。我感覺這個差異應(yīng)該最明顯的,在理科課程的學習中,畢竟理科課程有公認的標準答案。但是我還沒有在這里上過美國的理科課程,我還是用文科來舉例。

這個小孩兒是學平面設(shè)計的。 她說文學和歷史的作業(yè)都是論文,思維的深度決定了這篇論文的深度。說句沒有什么新意的話就是要透過現(xiàn)象去看本質(zhì),那么這也是社會科學的一種全部。從要提出一個有正確性的觀點到搜集若干個論據(jù)來證明你的觀點,需要收集、提取、分析、并將它們整理成可以論證自己觀點的證據(jù)。在獲取信息的過程中,你就會形成更多挑戰(zhàn)性的觀點,從而更加深入的去思考。你自己的觀點到底是什么。

以上這段話是一個文科學生寫給我的,那么大家現(xiàn)在可以針對這個問題思考一下,我們身邊的一種真實教育,我只是說過分勤奮的家長或者是過分勤奮的老師,會把孩子收集提取分析,并整理資料的能力全部都給剝奪掉了,那么我們家長把前期的工作做完了之后留給孩子的是什么呢?就是你整理好的材料直接給孩子看,同時你也把你自己整理好的這種觀點直接去灌輸給孩子,那么很顯然他自己思維深度和廣度這種訓練就被你這種情況給剝奪了。

再有一個我自己切身的一個感受,比如說:我是上心理學,課上有很多很多提問題的機會,那么老師也會在問題提出來之后讓我們馬上討論,各抒己見。同時,就開始在全班來發(fā)表自己這種討論的結(jié)果。我每次都是要直個小脖兒等著老師最后給什么樣的點評,最后評價一下誰對誰錯呀?但是我每次等來的都是一場空虛,或者是無奈。老師每次只注重問題的拋出和我們的探索過程,根本不去做定性的評價。

我現(xiàn)在給大家看看一個學生給我發(fā)過來的作業(yè)。實際上老師只是改改語法,那這個問題的觀點是什么樣的呀?你的思維是否嚴謹呢,他都不會去過多的批評你。表揚你,他在看作業(yè)的過程當中,會給自己下一次教學設(shè)計目標。覺得如果這個討論能夠達到思維訓練那他下次教學目標是什么?如果這一次沒有激發(fā)學生深度思考,那他下一次的教學目標是什么?

還有這張試卷大家可以看到你上有幾次修改成績,這種我之前所說的。你考完試如果對老師給的分數(shù)不認可的話,你可以去找老師再去修改你的成績。或者你的這次考試就是這些內(nèi)容了,你又想獲得高分數(shù),那你說老師我就想把這個問題弄的很清楚。我再多做一些這方面的作業(yè)行不行?老師會給你這個機會,然后通過你做作業(yè)再把你的分數(shù)提上去。

我和我的老師、還有美國高中的老師都討論過這樣培養(yǎng)學生的根本意義。實際上,這正是美國學者賈絲尼.薩博所提出的聰明孩子和智慧學生的區(qū)別。我把這個總結(jié)出來給大家看一下:

那么什么是智慧的學生?什么是聰明的學生?

我覺得這張圖片會引發(fā)大家長久地思考。因為這個群里邊的老師也特別多,我們在教學目標的設(shè)計上,以及教學過程的實施上等等,其實包括對我自己孩子的培養(yǎng),這都是值得我們長久思考的。

04

創(chuàng)設(shè)環(huán)境趣味化

美國的學校特別注重創(chuàng)設(shè)環(huán)境的趣味性。趣味這個詞好像不太準確,所以我又寫了一個,要么就是環(huán)境比較溫馨呢,或者是比較藝術(shù)化,憑自己的感受了。下面附的這個英文呢,正好是那個美國老師給我發(fā)過來的,他說他們這周正好在搞什么活動,比如說周三是睡衣日;周四呢,高年級學生扮演七十年代的人,然后新生來扮演八十年代的人;星期五是什么化妝日,星期一是迪斯尼超人日,然后星期二是美國日,星期三呢,什么班級顏色日。


有的家長他會問我說,那你說小孩兒上美國上學到底累不累呀?那我也準確的告訴你,通過這一張圖片我可以準確的說,其實美國的學校生活既累又不累,他不累就是生活是以玩為主,就是折騰大家以不同的形式來玩。看那個老師還穿個大格褲子就上班去了。像萬圣節(jié)什么之類的,就會把自己打扮得特別的逼真,走在街上,真有白天撞見鬼的感覺。

現(xiàn)在回想起我自己的孩子,應(yīng)該是五年前去上高一。8月15號過十五歲生日,8月17號啟程去美國,所以那個時候大家都一樣,都擔心孩子出去能不能適應(yīng)環(huán)境啊,落上學習啊等等,都是我們家長的困惑。但是到了那兒之后呢,你每次找著視頻都說忙著呢,沒時間啊!我現(xiàn)在在美國認識的一些高中生本科生包括碩士博士生。都一個特點:那真是此地樂不思蜀?,F(xiàn)在你可以了解,那里有那么多玩的東西早讓他突然間把思鄉(xiāng)的那種情緒拋到九霄云外了。

05

常規(guī)管理個性化

我給大家展示這張照片,你就會看到那個男同學那頭發(fā)梳成那樣,在國內(nèi)我估計找好幾遍家長了。

針對常規(guī)管理的這種個性化,我還問了一個現(xiàn)在在那邊兒讀十一年級的學生,她給我的調(diào)查問卷是這樣的:他說,中國學生從來都穿校服,于是缺乏了對穿著美的審美意識,難道我們走向社會要天天穿校服嗎?

外國人是這樣認為的,學生當然應(yīng)該有校服,但是不可能每天都穿。校服只有在關(guān)鍵場合才能穿。 因此,當中國學生走向社會的時候他們經(jīng)常會不知道自己該穿什么?或者壓根兒就不在意穿什么?

然而當自己不在意自己穿什么的時候才是最危險的時候,因為你自己不在意,不代表別人也不在意。你自己的穿著打扮不整會給人一種很不好的第一印象,我身邊的美國學生幾乎每天都穿不一樣的衣服來,從而能夠獲得對時尚的審美意識。

這是一個小孩兒原封不動的話,我覺得這一點他給我發(fā)過來之后,令我很震驚,就是我沒有考慮到,或者說我沒有深刻的認識到每天穿校服是對他審美意識的扼殺。

06

師生之間關(guān)系化

一個來自九年級的小孩兒表達了自己的想法:中國教育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學生必須要尊重老師、服從老師、服從學校管理。否則就給予處分(我覺得他這說點也有點過分,呵呵),證明了學校權(quán)威性是比較強的。

這個孩子又說了這樣一句話:他說,其實這也有優(yōu)點,就是讓我們學生知道感恩懂得孝順。缺點就是會讓學生缺乏質(zhì)疑,以及敢于挑戰(zhàn)權(quán)威的這種心理。長時間下去的話就會磨滅學生這種創(chuàng)新意識和挑戰(zhàn)意識。也有越來越多的學生因此而變得膽小,他還說外國人常常評價他們那幾個中國人內(nèi)向膽小,不敢舉手發(fā)言,不敢和他們進行交流。其實呢,他自己說他們內(nèi)心是有聲音的,他們也想徹底的進行表達。但是長時間在國內(nèi)的這種不舉手不發(fā)言,他就不太敢說話了!

現(xiàn)在他感覺,美國的老師待人很熱情、每天都是微笑著,有活動都是一起參加,上周的化妝日,他還看到學生往老師的臉上抹蛋糕!

以上我們從六個方面談了中西教育,這只是一種可視可感的現(xiàn)象,我時常會想現(xiàn)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中西教育異同的原因

“我認為,東西方教育最根本的差距是由于人才需求的不同而導致的,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發(fā)展中國家,急需快速發(fā)展崛起以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于是教育也是以快速培養(yǎng)技術(shù)型人員為目標。而對于技術(shù)性人員,并不需要過高的創(chuàng)造能力,審美能力或獨特的世界觀人生觀,反過來則需要過硬的技術(shù),勤奮嚴謹?shù)膽B(tài)度及吃苦耐勞的精神。”

“而從客觀來講,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需求度,是遠遠小于技術(shù)型人才的需求度的。所以西方的教育,完全可以用“慢工出細活”來形容。因為老師不需要擔心講不完課,所以就會有更多時間來關(guān)注學生們的情況。同學們也不需要從小學開始就與同齡人競爭,自然就會有更多機會來了解自己與整個世界”

以上的這兩段,我是原封不動引用一個九年級男孩兒的。這個男孩七年級之前在中國上學,八年、九年級在美國,截至目前他大部分教育還是在中國完成的,這就證明我們的中國教育還是沒有完全扼殺掉他思維的深度。

現(xiàn)在呢,我們在綜合來看孩子出國到底是好還是不好?或者什么時候出去,還是不出去。我覺得所有的家長以及學生自己,都要沉下心來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我出去到底是為了什么?我的人生定位點在哪兒?”這些問題都考慮清楚了之后,我覺得。以上的問題就變得簡單了。我還看過一篇文章,其中提到“比哈佛文憑還重要的八大核心能力”。

1.用語言準確表達出想法的能力;

2.和自己相處的能力;

3.掙脫羊群效應(yīng)不人云亦云的能力;

4.快速恢復的能力;

5.學會放手的能力;

6.講故事的能力;

7.“與眾不同”的能力;

8.自律的能力。

這八大核心能力當中,我首先來說第一個:用語言準確表達出想法的能力。

為什么這個群里面不單純是高中要出去讀書的家長,還有我原來的同事,我同事的小孩,我現(xiàn)在就想請大家思考一下,我們從小孩出生之后是否竭盡全力的給他創(chuàng)設(shè)一種環(huán)境,讓她敢于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自己的想法、自己真實的想法、自己獨特的想法?

第二個就是和自己相處的能力。這一點我覺得和我們平時所說的要和別人相處的能力是不一樣的,大家都會知道:人生長河走過來,尤其是在學習這條路上,只有能夠忍受住孤獨和寂寞的人才會取得一定的成就。我們用很多的時間陪養(yǎng)孩子如何和別人相處是對的,但是一個人不能夠和自己相處,不具備忍受孤獨和寂寞的能力,我們?nèi)デ笠膶W習成績的提高或過分的提高、以及考上哈佛和耶魯,這是不是就有一點南轅北轍?

第三個呢就是擺脫羊群效應(yīng),不人云亦云。其實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十二歲到十八歲的小孩尤其是到十六歲的小孩兒,從眾心理最嚴重,所以初中生最難教。原因就是班里有一股風氣的話,其他人都會從眾,這就是人云亦云,那我們怎么樣能夠培養(yǎng)我們自己的孩子或者學生,能夠擺脫這種羊群效應(yīng)。

在這里,我再引申和大家討論:有的人問,我的孩子能不能去上國外去讀書啊,因為我的小孩不會做飯呀,還不會洗衣服呢,想玩電腦就控制不住自己呢,別人出去玩兒他就得跟著出去玩兒?,F(xiàn)在想一想這是不是前期對小孩的獨立性培養(yǎng)、自制力的培養(yǎng),還是不到位。如果不到位的話,當你把他扔到外面去,正好又趕上從眾心理最強的這種心理年齡段,別人去玩橋牌他一定跟別人去。打游戲他肯定也落不下,甚至別人去吸毒那肯定跟著呀。這種情況下,這個孩子出去到底適不適合?所以,我們說什么樣的孩子適合出去上學。這可真叫因材施教,只有爸爸媽媽最了解你自己的孩子。

第四個就是快速恢復的能力。昨天我還和我的同事見面,同事跟我說,哎呀最近都要期末考試了,壓力特別大,該復習的內(nèi)容特別多,結(jié)果學校還總搞活動。幾乎學生一搞完活動心就踏實不下來,特別的浮躁,學什么都學不會。

那這是什么呢?就是這個孩子缺乏快速恢復到原態(tài)的能力。他現(xiàn)在在這兒做數(shù)學題,外邊有了一個活動,他可以立馬投入?yún)⒓?。當他回到這個教室的時候,就應(yīng)該有一種快速恢復到做數(shù)學題的這種情境來的能力。不然的話,他坐在這兒仍然是抓心撓肺的狀態(tài),心不在焉,學習效果必須大打折扣呀。

這里邊談到八大核心能力當中還有個學會放手能力。實際上,這是不是我國的名言呀——有舍才有得。放棄是一種自愿的選擇,我們要求孩子要學會放手能力的時候,我們能不能把自己的小孩兒放出去讀書?懂得什么時間是該放手,讓孩子自由翱翔的時候了?

今天這個群的成立,我的確是要感謝咱們這個群里面的某位家長某一時間,突然問的這么一個問題。我也特別感謝所有到這個群里來的老師、家長以及我的同事還我的學生,我也能夠在這樣一個場合有機會和大家說說我的想法。我的身份比較復雜,既是一名老師,也是一位母親,現(xiàn)在又回到學校去做了學生。所以我經(jīng)常會從幾個角度去審視: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什么?我發(fā)現(xiàn),我還是要比較信奉十幾年前就比較堅信的理念:培養(yǎng)真正自自由的人,尤其是內(nèi)心真正自由的人,讓他能自覺自主地挖掘他個人的使命與方向。

一個人永遠在路上,且行且學且思……

來源:WE教育,文:李浩英,曾任北京某重點中學的教師,教齡長達20余年,后舉家遷往美國波士頓,曾任美國學校中文教師,同時就讀于哈佛大學,主修心理學。


回應(yīng)3 舉報
贊1
收藏12
8年前
考試目的在于尋找自身的不足查缺補漏,以利于今后的發(fā)展。我覺得這個才應(yīng)該是考試的目的
8年前
我覺得如果打算讓孩子在國外讀大學就最好高中出去!
8年前
仔仔細細讀完了,并收藏了。很細致,有借鑒??梢葬槍ψ约仪闆r來揚長補短
發(fā)布

推薦閱讀

小花生小溪
小花生小溪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