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內心的沖突和解》這本書中有這么一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話:“不安的人,可能會認為緩解不安的方法是成功,認為只要獲得社會性成功,人生中的諸多問題都將迎刃而解。然而,現(xiàn)實是,即使成功了,不安也得不到緩解?!?
這句話可以從根源上解釋這樣一個現(xiàn)象—為什么現(xiàn)在很多人越努力,越焦慮。
比方說,現(xiàn)在不少人都有知識焦慮,比如怎樣才能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呢?
每次遇到這樣的問題,我都會反問對方:你想要構建知識體系的目的是什么?有了知識體系之后,你會有什么不同?
經過一番探討之后,我發(fā)現(xiàn),很多人真正想要的其實就兩個字—自信。在他們的潛意識當中,“知識”是“優(yōu)秀”的代名詞,他們覺得只要有了所謂的知識體系,自己就會變得優(yōu)秀,不自信的問題就能夠得到解決了。
然而,如果你去和那些知識淵博的人聊天,你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從來沒有給自己設定過“構建知識體系”之類的目標,他們只是跟著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斷去學習和研究。讀得多了,思考得多了,知識體系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
真正的自信,其實是一種“我可以”的信念,它等同于心理學上的自我效能感,也就是相信自己可以通過行動和努力達成某個目標或結果。
事實上,想要獲得自信,你根本不需要自己變得有多“優(yōu)秀”,只要你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把曾經以為的“不可能”變成“可能”,把以為的“做不好”變得“做好了”,那么不管這件事情有多么微小,它都可以給你帶來自信的提升。
俗話說,不破不立。所謂的自我成長,本質上就是一個個不斷打破和重建的微小循環(huán)過程,每次通過實際行動打破一個“我不行”“我做不到”的僵化認知,你就可以重建一個“我可以”的新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