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在的,我二十多年前背這篇文章的時候,雖然背起來很難,多有腹誹,但還是深深地被諸葛亮的鞠躬盡瘁忠心不二所感動,覺得一個聰明人在一個糊涂庸主手下,種種不如意是可想而知的,頗有為他鳴不平之意。然而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聽著娃在磕磕巴巴地讀出師表,我還要給她解釋,不禁涌起一陣蕭瑟之意,悲從中來。
站在一個中年老母的視角,諸葛亮此文槽點甚多,簡直是個雞娃翻車現(xiàn)場,我們來一條條看:
第一段寫了啥呢?先講當前形勢這么不濟,我們這些老臣,為啥要拼死為國,還不是看在你爹的份上,你小子不要自暴自棄亂說話(看來劉禪已經(jīng)這么干了,老母親都懂)。
第二段講賞罰分明,要公正不要徇私(劉禪說不定也這么干了)
下面兩段開始給劉禪推薦文武官員,都是“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先帝稱之曰能”的人才,差不多等同于“你爸說了,這個老師是名師,跟著他好好學啊”,這話能起的效果,老母親怕是心照不宣了吧。
下一段,拿祖先的基業(yè)舉例,學霸是怎么做的,學渣是怎么做的,如果劉禪能有舉一反三的腦子,想必是能夠產(chǎn)生聯(lián)想類比的吧,但是墨菲定律再一次得到了驗證,蜀漢最終還是亡在“親小人遠賢臣”上。
第六七段,都是諸葛亮掏心掏肺的言語,梳理了一下前半生,展望了一下后半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解釋了以下幾點:1、我為什么會在這兒,2、我為什么要做這些事兒,3、我不在家的時候你好好兒的聽他們話(攸之、祎、允)
第八段,分派團隊任務,自己-外出打仗,攸之、祎、允-進言,皇帝-自力更生(?)
第九段就有意思了,自己領了任務,然后哭著寫辭行表,這到底是對劉禪不放心呢,還是覺得自己回不來呢,從實際情況來看,劉禪確實沒法讓人放心,諸葛亮在北伐后沒幾年也去世了
磚家說了,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式是:發(fā)脾氣、講道理、刻意感動,此文占了倆。
誠然文章極好,三觀極正,但是對方是個二十歲的半大孩子,而且是早年跟著老爹到處逃命朝不保夕,到青春期才算將將站穩(wěn),開始學習治國課程的年輕人-----他能聽進去才有鬼?。?
好在劉禪僅僅是無能而已,倒沒有被激起逆反心理,沒有爆發(fā)出啥破壞力。
其實呢,不管諸葛亮怎么對一個后青春期的孩子苦口婆心,能造成的影響終究有限,倘若劉備早年一直把他帶在身邊,而不是作為留守兒童輾轉各位繼母們之手,跑路時被拋棄,撿回一條命又被摔……說不定結果會很不一樣吧
說不定,他就逆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