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呢,最近也在給孩子做寒假計劃。
語文學這個,數(shù)學學那個,英語要讀這些,每天要鍛煉,要上興趣班……
做著做著發(fā)現(xiàn),如果我還是像過去一樣給孩子做寒假計劃,這個寒假,一定是被我浪費掉了。
為啥?
首先,這是一個信息社會。
信息多,且雜,從睜開眼的那一刻起,信息就在生活里排山倒海襲來。
想要看書,無論是書店還是圖書館,你都會看到無數(shù)的書。還有一些書,正在編寫,正在印刷。有的知識正在被創(chuàng)造,有的知識正在被改變。
任何一個人都無法通過勤學苦練掌握全部的信息。
書,是讀不完的。
知識,是學不完的。
其次,學校的知識相對零散。
如果回顧學校半年的學習,你可能覺得孩子在很多方面都有了進步,比如認字,比如數(shù)學。
但學校的課程主要目的是普及最基礎(chǔ)的知識和技能,卻并不能讓孩子在某一個方面進行深度學習和積累,而且學校強調(diào)的是教會框定范圍內(nèi)的知識,這樣的方式其實無法讓孩子學會真正的自主學習。
再次,假期最寶貴的部分,就在于這是一段完整的時間。
這段完整的時間,我們可以將其切成無數(shù)碎片,做這個,學那個。
但將學習碎片化的同時,完整的時間也被切割掉了而不具備假期的意義。
想要充分地用好一個寒假,我覺得起碼要實現(xiàn)這幾樣。
01
沉浸式學習
現(xiàn)在很多學習的弊端在于——淺嘗輒止。今天學了某一樣知識,明天學習某一樣知識,看起來學了很多,其實因為都是太淺,并沒有進行深入的探究,所以最后都是一知半解。而且長此以往,孩子很容易養(yǎng)成隨便的態(tài)度,因為在他腦海里,我今天接觸了這個,老師教了這個,我就算學習過了,他形成了定勢思維。學校里課程很多,然而深入地去研究一樣?xùn)|西,可能要等研究生才有機會。但這種深入學習的方法,卻是每個孩子都必須要學會的。
沉浸式學習是怎樣一種體驗?zāi)??其實大家都有過,追一部自己喜歡的電視劇,追得茶不思飯不想,看一本小說,看到半夜三更。這種娛樂式的體驗大家都經(jīng)歷過,忘了時間,忘了自我。但在學習上卻很難有這種體驗了。為啥?一方面與我們的教育有關(guān)系,另一方面,與興趣有關(guān)。
抓著孩子感興趣的一個點,給孩子提供足夠豐富的資料,讓相關(guān)的能力鍛煉都與這個點聯(lián)系起來,就像給孩子泡澡一樣的,孩子覺得舒服,再泡一會,再泡一會。泡著泡著,孩子對事情之間的理解就流動起來,別的孩子看到老虎知道是老虎,你的孩子還知道它們是哺乳動物,知道它們怎么生存,知道武松打虎,別的孩子思維是一條小溪,而你的孩子思維是一條大河,甚至是大江大海。
02
輸出式學習
如果光有輸入,沒有輸出,這樣的學習還是遠遠不夠的。
我們明明聽了很多人生道理,卻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孩子明明上了很多課,卻還是不能對知識進行理解。
我也看了很多書,卻還是沒有什么自己的想法。
所有的問題,最后都是因為——沒有輸出。
因為有輸出,孩子的輸入才會更有目標,更認真對待,也能更加容易形成對學習的獨特看法。
在學校,我們可以說考試是一種輸出。但這樣的輸出持續(xù)時間是不長的。想一想,誰高中的時候不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呢,結(jié)果呢?全還給老師了。
所以,真正的輸出,是要孩子用自己的方式用起來。
不管是說出來,表演出來,畫出來,都是輸出的好方法。
03
互動式學習
想象一下孩子在課堂上學習,老師說要記住這個知識點,有的孩子記住了,有的孩子沒記住,怎么辦?沒辦法怎么辦,因為還有下一個知識點等著呢。
班級里的同學雖然會有交流,但更多的其實在各學各的,你學會了我沒學會,那你是好學生,我是差學生。
學校的教育是大體量、針對所有孩子的學習,它不為某一個孩子而設(shè)置。
假期的學習,應(yīng)該與平常的學校教育不同,它是小體量、量身訂制的學習。
這種學習應(yīng)該是有反饋的,是能互動的:
你學會了一些,你分享出來,我學會了一些,我分享出來。結(jié)果我學會了你的,你學會了我的。
我不會的,我知道我不會,我再找資料學會就是,我能得到學習結(jié)果和學習方式的反饋。
互動式的學習才能讓孩子們學得更好,這不是競賽式的學習,而是真正的共同且互補互益的學習。
04
實踐式學習
目前的大多數(shù)學習,在知識學習上相對集中,而在實踐上卻很難做到。
朋友跟我講一個笑話:
孩子學了一個學期的植物認知,根莖葉等等理論知識可豐富了,結(jié)果現(xiàn)實生活中指著植物問他的時候,孩子指著莖說——這是根。
這個笑話其實挺心酸的。
但大多數(shù)情況下,我們的孩子就是這樣在學習的。
學了很多很多理論知識,卻并沒有多少時間去實踐,結(jié)果呢?還是迷糊的很。
學習一定要有實踐。
王陽明先生說:知行合一。
如果知道了卻做不到,其實還是不知道。
孩子需要有理論的學習,更需要去實踐。
不僅僅是見識、去觸碰、去體驗。
還得用起來,在現(xiàn)實生活中用起來。
為了實現(xiàn)這四種學習,我推翻了所有的寒假計劃,重新給孩子制定了一個小專家計劃。
第一個假期,動物小專家。
第二個假期,昆蟲小專家。
第三個假期,中國地理小專家。
用好一個假期,最好的辦法是:
深入學點自己不知道的知識。
嘗試自己沒有嘗試過的技能。
建立一種嶄新的思維能力。
認識一些和自己一樣有趣的人。
第三期的中國地理“微主題”學習,主要在于培養(yǎng)這幾塊:
①知識:中國地理的大致框架。
②技能:攝影+寫作技能。
③思維:認知不同,學會欣賞。
④見識:發(fā)現(xiàn)自己的城市之美。
嘗試微主題的學習,嘗試微精通的技能,打破小小的思維局限。
人生就在這種小小的嘗試中,打開了無限可能。
每年假期的作業(yè),其實是一種新的嘗試和突破吧,打破原有的東西,加入一些新的變量。
每年累計起來,慢慢成為孩子成長的積累。
各位媽媽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