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嘮叨兩個故事。
三十年多前,我11歲學手風琴,老師是部隊文工團的,最初學生少,老師每周背著琴來我家爬五樓上門教,我本身有一定音感,手指條件也好,老師很用心我學的也快。后來改成去老師家里一對一,老師提供琴。再后改成一節(jié)課三四個人一起,自己帶琴。后來文工團以老師名義開了個手風琴學校,上課改成部隊禮堂,五六個人最多八個人一起。我的學習熱情越來越低,也不愛練琴,甚至排斥上課。老師學費越來越貴。九十年代一節(jié)60的課,家庭壓力很大。我爸工資才600,還要贍養(yǎng)老人。因為啟蒙晚,跟我一起上課的孩子都比我小,上課老師指點不了幾句還總批評我。一小時的課,半小時都是學生一起練合奏,我真的覺得沒意思,想轉(zhuǎn)鋼琴,見了師范學院一位老師,老師夸我條件好,說轉(zhuǎn)鋼琴很容易,上課也很專業(yè),但一節(jié)100,太貴了……懂事的我,不想給家里加負擔,就說我不想學了,說什么都要放棄。沒有人知道其實如果那時候換一位老師,也許就學下去了。長大以后才知道,一句簡單的放棄,打碎的是前面幾年的投入,更是斷絕了未來的可能。
我的大兒子學鋼琴八年,前五年幾乎每年都在糾結(jié)要不要繼續(xù)學。他沒有天分,樂感一般,領悟力不高,考六級都是降一級通過的。但是娃爹不愿意輕易放棄,他總說總得再試一下,如果還是不行再說。所以哥哥學琴生涯經(jīng)歷了六位鋼琴老師。哥哥自己也經(jīng)常懷疑“我是不是彈鋼琴的料?”一度他練琴像個猴子一樣上躥下跳,真是沒眼看。直到碰到上一位老師,一點點鼓勵,一步步引導,耐心陪伴,終于在接連幾次獲一等獎,考過九級以后,哥哥說鋼琴“就是我的朋友,一輩子的朋友”,信心也回來了。哪怕備戰(zhàn)中考,他也保持每周兩三次練琴。
我想說,不是孩子所有行為都歸于叛逆。直到現(xiàn)在,我媽都說我沒學下去手風琴是因為叛逆,不愛練琴。也許好好跟孩子談談,走進他的內(nèi)心,就可以知道他最真實的想法。
反過來說,就算孩子現(xiàn)在不想學了,學了十年美術,很多影響都是潛移默化的,孩子的審美和藝術表達肯定很好。如果不打算走藝術專業(yè),不學了也可以,初中總還是得把精力放在升學上的。如果打算走藝術專業(yè),那這是不是孩子的選擇?孩子終究還是要成為他自己的。
半途而廢確實很難受,孩子的人生經(jīng)驗不夠,所以他們很難理解父母有些堅持是為了他們的未來做準備的。我們盡力堅持,也盡量溝通,如果孩子真的有了自己的決定,還是該支持的。也許過段時間,他又想繼續(xù)學了呢?
六年琴童的彎路與反思
#興趣與特長# #堅持的故事# #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