倆魚媽媽
2012 2009
發(fā)布于 2017-05-14
還不錯的,但看完也就算了,沒有付諸行動。
回應 舉報
收藏

推薦閱讀

11歲
書評
全腦教養(yǎng)法
Daniel J. Siegel , Tina Payne Bryson / 浙江人民出版社
從書名看這是一本育兒書,但本書對成人認識自我、接納自我、改善情緒以及對老師教育學生也有一定的啟發(fā)。
本書作者從腦科學的角度出發(fā),解釋了人腦分為不同的區(qū)域、不同的區(qū)域有不同的特點和職能,進而提出幫助孩子讓大腦的各個部分協(xié)同工作從而享有幸福的人生。在書中作者還提出了12種整合大腦的方法,幫助父母把每一次抓狂的時刻,變成發(fā)展孩子思維、學習成長的有利機會。
橫向看大腦分為左腦和右腦。左腦比較是邏輯性的,右腦是情感性的,只有左腦右腦整合起來協(xié)調工作,人才不至于陷入刻板或換亂。要幫助孩子...
9歲
想法
前兩天總結了一篇2-3歲孩子情緒管理的內(nèi)容,做個分享。

情緒學習與參與學習的大腦區(qū)域有著非常密切的聯(lián)系,好的情緒管理能力會讓孩子受益終生,2-3歲是一個進行情緒學習和管理的關鍵時期。

一、父母學會接納和正面思考

孩子2歲左右的時候,很多北美心理學家會把它稱為Terrible Two’s,這個期間孩子在學習分離,他開始意識到:我是一個個體。當父母說yes的時候,他喜歡說no,他想試探一下,跟媽媽想法不同的話會有什么結果。許多人把這個時期稱為“叛逆期”,但這應該是“分離探索...
7歲
10歲
書評
全腦教養(yǎng)法
Daniel J. Siegel , Tina Payne Bryson / 浙江人民出版社
很喜歡這樣理論派的書,和《讓孩子的大腦自由》那本書類似,是我喜歡的類型,雖然不是同作者。理解把握大方向之后,實踐時候隨心即可。這本書圖文并茂算是更能直觀理解了。分了三個年齡段給出教養(yǎng)方法指導。另外,對湛廬文化也是有了新的認識,文后附的培養(yǎng)閱讀習慣步驟覺得還是滿有用的。說多少,還是自己要付諸行動。
9歲
想法
你想要具體處理方法,推薦《全腦養(yǎng)育法》和《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每個叛逆期都有著類似的特點,和孩子的相處并不會比和成人的矛盾處理難!

尊重-傾聽-共情-站在合作角度尋求合作!

全腦教養(yǎng)法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怎么聽孩子才肯說
13歲
15歲
書評
DK彩繪名著科普閱讀: 亞瑟王
[英]羅莎琳·科爾芬 改編;[英]圖道爾·漢弗萊 繪;龔思銘 譯 / 科學普及出版社
偶然間買了這套書其中一本,看過后果斷買了剩下的9本,湊齊一套。
世界名著有許多不同版本,DK這套書的特色在于“科普”故事背景,像讀書筆記一樣在書頁兩邊加了很多插圖/照片及故事相關知識點,讓小朋友能更好的理解故事,省掉了家長再去查閱資料回答“十萬個為什么”的麻煩。
13歲
15歲
書評
傳家
姚任祥 著 / 新星出版社
臺灣姚任祥女士的“思鄉(xiāng)”之作。第一次聽說此書是一個節(jié)目里白巖松說他給每位學生準備的畢業(yè)禮物就是《傳家》,好奇心立起。以傳統(tǒng)為引,從日常講述傳承歷久不絕的中華文化,在衣食住行中體會生活的態(tài)度。這套書后來還拍了紀錄片,有空也去找來看看。
13歲
15歲
書評
DK編程真好玩: 6歲開始學Scratch
[日]喬恩·伍德科克 著;余宙華 譯 / 南海出版社
娃第二本scratch書了。自從暑假上了10次scratch課后,對編程的熱情持續(xù)高漲。第一本自學完成又要求再來一本。
這本DK出的最新版,內(nèi)容編制的很對小朋友胃口,第一時間入手。玩游戲不如編游戲,跟著書來幾個DIY的小游戲吧!
13歲
15歲
書評
莎士比亞寫莎士比亞
(新西蘭)多諾萬·比科斯萊 著;汪楊 譯 / 新星出版社
一本形式比較新奇的小傳記,新奇之處在于用莎士比亞的自己的語言概括每一小段,戲劇人生莫不如是,小在于只簡單介紹每一階段的情況。
插圖是戲劇舞臺畫風,夸張但引人入勝,插圖的存在也幫助解決了文字很少帶來的割裂感,純看插圖也是個好玩的游戲。
13歲
15歲
書評
娃娃屋
[英]曼斯菲爾德 著;[西]西蒙娜·奇拉里奧 繪;李昂 譯 / 新星出版社
這是一個由孩子“階層”劃分映射成人社會的故事。孩子及孩子式的殘忍恰恰是由于她們很不幸地學到了一些庸俗偏執(zhí)的社會知識。她們選擇愛和美,卻毫不介意奪走別人的愛和美。不過,“上帝”也會讓凱菲家的兩個孩子快樂,從不說話的艾爾絲很難得的笑了,說“我看到那盞小燈了”。
13歲
15歲
書評
童話里的世界
藍藍 著;劉永琨 繪 / 中信出版社
以為是兒童文學,其實是給成人看的。
看了一半,忍不住推薦一下。
一篇讀后感(或者稱之為“書評”)+一篇童話的編排模式,讓讀者能更深刻的理解童話里的世界。正如作者在序中所言“一篇杰出的童話,10歲時讀它,和50歲時讀它,你會感覺你讀的不是同一篇童話”。
另外,不同童話的插圖雖然都是以湖藍為基調,卻覺得并不違和,相信插畫師也是花了不少心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