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讀后感
畸愛之果:從熊孩子到殺人犯
——讀東野圭吾的《湖邊兇殺案》有感
四個家庭參加小升初集訓時,丈夫的情人死在了湖邊的別墅里,而妻子的回答出人意料:“是我殺的?!睘楹嗡写笕硕冀吡ρ谏w兇手的犯罪事實?為何齊心協(xié)力地制定縝密的計劃并不遺余力地銷毀證據(jù)?真相沒有被揭露,兇手沒有得到懲罰,謊言一個接一個,像滾雪球一樣,事情正向著難以預料的方向發(fā)展……
答案只有一個:愛,畸形的愛。
因為愛,母親為了孩子能獲得升學的捷徑,出賣肉體換得考題,而父親則裝聾作??;因為愛,家長們各懷鬼胎,究竟是為了掩飾秘密的屈辱痛殺威脅者,還是為了維護父母支離破碎的感情,每個孩子都有殺人動機,他們害怕深究下去會毀了自己愛兒的一生,決定哪怕自己背負也要將這個案件雪藏起來……所以這是愛的過錯嗎?
不是的。這是對孩子的愧疚和縱容。從頭到尾,他們都在無視孩子的真正需要,而當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的攀比,自己的一廂情愿,對孩子寄于了他們不堪重負的期望,在犧牲了自己的同時,也讓孩子犧牲了太多。出于愧疚,不愿孩子承擔父母釀成的苦果;他們沒有勇氣,也缺乏底氣來指出孩子們的錯誤,為減輕自己的痛苦和負罪感,也為了不用面對自己的孩子是殺人犯的可能性。他們一錯再錯,選擇了假冒兇手這種方式來回應孩子的愛,實現(xiàn)自我滿足——“我都為孩子做到這種程度了,誰還能不說我是個好家長?!?在這樣畸形的愛澆灌下的孩子,自然不會健康正常地長大。書中負責探案的警察說:“雖然只是孩子,卻有意想不到的力量,而且比大人更殘忍。他們很會算計,想采取什么行動時,會比大人更冷靜周密地制定計劃。”這一點我深表贊同。與大人們兒時相比,現(xiàn)在的孩子眼界更寬,接觸的信息量更大,而受到的約束和管教卻更少。大人出于溺愛或愧疚而放縱熊孩子對別人的騷擾和攻擊,他們仗著自己未成年而肆意妄為、令人發(fā)指,卻依然被《未成年人保護法》庇護,有句話說:“你現(xiàn)在不教訓孩子,將來社會會代你教訓他?!比欢谒_到能接受法律制裁的年齡前,社會已經(jīng)為這顆毒瘤的存在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這樣的事例真是數(shù)不勝數(shù)!
“真相只有一個”!但是小說直到結(jié)尾,依舊沒有揭開謎底。雖然故事的背景是在日本,我卻從中看到了中國的現(xiàn)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