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學第7節(jié)課:如何使網(wǎng)癮少年喜歡上學習
1.人天生應該厭學還是樂學的?本心是樂學的,如果厭學是知識消化系統(tǒng)出現(xiàn)了問題。網(wǎng)癮是不能斷的,要給孩子的精力找個出口。
2.這有個小故事,寺院里有個方丈和兩個小和尚,寺院門口有兩塊地,在南方陰雨天多,氣候濕潤,地里長滿雜草,分給兩和尚,一人一塊地,讓他們把草鋤了。甲和尚拿起鋤頭就鋤草,用了一整天就搞好了。乙和尚鋤草好了,說師傅讓我鋤草沒讓我不要種莊稼呀,于是就去菜市場買種子種下了。過了段時間,地里有長草了,甲和尚又去鋤草,也搞干凈了,隔段時間就要去鋤草,雜草不斷長。乙和尚也鋤草,但是莊稼長出來了,后面草就不長了,長的是莊稼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草很難鋤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破壞性力量轉化為建設性的力量。唐僧取經(jīng),孫悟空也很有力量,但是他把力量用到打妖怪去了。網(wǎng)游讓人上癮第一個是自主參與,第二個是及時反饋。自主參與,及時反饋就是利用心理學的規(guī)定設計網(wǎng)絡游戲的,還有一個叫做社交功能,一群人種菜,現(xiàn)實中要得到及時反饋,每天都要有不一樣贊美,游戲中得到滿足,是因為很多玩家給你點贊,給你發(fā)獎牌。第四個叫做無限超越,20萬人玩的網(wǎng)友,你是第一次玩,你玩了一個晚上,你已不是倒數(shù)了,讓你可以不斷超越自我。這些心理機制讓人上癮,如果孩子也用了這四個機制:一是自主參與,三是及時反饋,三是社交功能,四是無限超越,把四個方法用到學習上,舉個例子:孩子六年級的時候,數(shù)學考試考了6分。孩子提出兩個要求,我一看書就頭疼,不要讓我看書,你答應就跟王老師你學。第二個,你不能講課,你一講課我就頭疼。王老師說一天給我十分鐘講課吧,孩子答應了。圓圈中間畫個符號,是小篆的“日”字。一天用了十個小篆的字,讓孩子學,他很開心,認了十個字。作業(yè)是每個字寫十遍就可以下課了。明天繼續(xù)學。孩子問了下老師,是否后面今天想干啥就干啥。他就開始玩游戲了,爸爸發(fā)現(xiàn)了,說誰讓你玩的。他說王老師,爸爸就不管了。學了四十天后,本子寫完了,他挺高興,說王老師,本子我寫完了。孩子說:我從來沒寫完一本,筆芯快寫完了,孩子有成就感了。還有沒其他成就感,你拿著你的本子讓你學校2000多人認你認得字,看有多少個人認識這些字,沒有人認得小篆比你最多,你這個城市有多少人,有20萬人,你現(xiàn)在就是你是千里挑一,不超過200人認識這些字。問學校老師,老師說他四十多天做了無用功,說這些學習了對考試沒用。王老師,認這些字有啥用,我老師說沒啥用。我問你認識這個根號嗎,小學沒畢業(yè)你不認得 就對了,你上了初中不認得就不對了,這個根號一輩子都用得上,有人一輩子都用不上,你如果就想賣菜的,那你拿個5000元現(xiàn)在就可以去擺攤賣菜了,還是個大菜攤。如果你是中等以上人群,那你就還要學這個根號。你以后如果要到北京師范大學,,做中文系教授,你要把說文解字9000多個篆字認下來。他于是又去找學校老師,說得老師啞口無言,跟老師說,老師你不認得沒關系,你僅僅是個小學語文老師,你認得也沒用,但是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這些必須認得,你認為沒用,但是我將來要去北師大當教授的,所以這些不代表我沒用。我不跟你說了,我要趕緊回去認字去了。然后,他回來了,趾高氣揚,于是我跟他說,你看你每天怎么過得,跟神仙一樣的,人家一天八節(jié)課,你一天一節(jié)課,你就在小篆這方面超過了一千多個人,從今天開始你不能不單單學小篆了。我要給你增加一節(jié)課,他說加什么,我說要背誦了,你要把四書背下來、大學、中庸、論語這些,孩子就開始背書了,再后來,等孩子有了記憶力、理解力、專注力、自控力這些,我開始讓他學數(shù)學,半年后,他進入到學習狀態(tài)了。社交反饋了,他得到社會的認可,他就愛上學習了,半年后回到學校,考了90多分。少年雜志報道了這個事情,如果用上網(wǎng)來的精力用在學習上,就沉靜在追逐知識的海洋中了,治水要用到引的方法。王自超老師這個故事特別好,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我一點點敲下來這節(jié)課的內容,反復練習,也把這個故事流利地將給女兒聽。怎么利用好轉移機制,一是自主參與(鼓勵孩子從小任務開始,哪怕十分鐘跑步都好,做一篇閱讀理解也可以),三是及時反饋(要及時看到她做到的完成的地方,多夸夸她),三是社交功能(有榮譽感 得到周邊人認可),四是無限超越(在學會的基礎上 逐步增加可以鍛煉她能力的任務),通過這種轉移的辦法 就可以實現(xiàn)愛學習的狀態(tài),越學越上癮。昨晚孩子主動去炒菜 她現(xiàn)在堅持天天要做一道菜,我也跟爸爸說要多夸夸她,不要打擊她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