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yǎng)育孩子,是為了成就一個更好的自己
結婚生子以前,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的人生到底應該怎么過。只是偶爾假裝努力,偶爾讀書,偶爾認真工作,偶爾瘋玩,隨遇而安。直到孩子的出生,我的人生開始應接不暇。為了更好的養(yǎng)育孩子,我看了不少育兒書,不斷充實自己的育兒知識,也開始關注心理知識,尤其是兒童心理,我才發(fā)現(xiàn),陪孩子走過的每一步路,就像自己的人生重新走過了一遍。我清清楚楚看到自己的童年,看到自己原生家庭對自己造成的影響,也認識到自己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為了給孩子更好的家庭環(huán)境,我嘗試充實自己,改變自己,我想我只有把自己變得更好,孩子才能真正成長得更好。所謂育兒即育己、渡劫即渡己大抵如是。
那么如何在養(yǎng)孩子的過程中使自己也成長起來,成為更好的自己呢?美國三位教育專家賽西·高夫、戴維·托馬斯、梅麗莎·切瓦特桑在《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里給出了特別的答案,幫助父母與孩子一起成長。
賽西、戴維和梅麗莎皆是美國心理輔導機構“明日之星”的主要負責人,并在教育領域各有發(fā)展且廣受家長、教師和各年齡段兒童的歡迎。 他們根據(jù)多年的心理輔導案例以及教育子女的經(jīng)驗指出,所有子女的問題首先都是父母的問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解決父母的問題才是最重要的。
你是什么類型的家長?
梅麗莎·且瓦特桑認為,“很多人是在做自己童年時代憧憬的父母,把自己年幼希望擁有的東西奉獻給現(xiàn)在的子女。于是,教育子女更多的是在滿足父母自己,而不是孩子們的需要?!痹谶@種教育方式下,催生出5種特別的家長類型:彼得·潘式家長、直升機式家長、潮人式家長、copy型家長以及無痛型家長。
彼得·潘式家長是一個典型的長不大的孩子,他們會千方百計與世界融為一起,盡情享樂,但是一旦歡樂散盡,意猶未盡的他們就會感到孤獨。針對這種家長,梅麗莎·且瓦特桑指出,勇敢是彼得·潘式家長提升自己最好的良藥。父母可以陪孩子一起嘗試新鮮事物,帶領孩子參加野外探險等,與孩子一起培養(yǎng)勇于探險的精神。同時需要注意的是,講分寸、守規(guī)矩才是孩子最大的安全感,做父母的不只是要讓孩子喜歡自己,更是要讓孩子在長遠的將來敬重自己。
直升機式家長多數(shù)是童年有不好經(jīng)歷的母親,他們會過度保護子女,以免子女受到任何傷害,恨不得子女就像直升機般不經(jīng)歷任何挫折便成長起來。這種父母,最需要的就是信任。唯有信任才能讓自己成長起來,只有自己真正成長,才能教給孩子正確的成長方式。
潮人式家長往往經(jīng)歷了缺乏安全感的青春期,他們比較重視自我形象,常常表現(xiàn)的象是走在潮流前沿的人。潮人式家長當然可以與孩子一起走在潮流的路上,但是潮人形象并不是第一位,這類父母最需要的是,關心孩子的性格培養(yǎng),同時關注自己,以身作則,給孩子提供榜樣。
copy型家長會下意識地將子女的童年看成是自己童年的延續(xù)。這種家長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要么讓孩子糾正自己成長歷程中曾經(jīng)犯過的錯誤,要么就只是將孩子看作是“子承父業(yè)”的人選而已。為人父母,往往不敢承認,孩子是孩子,父母是父母,各自獨立。
無痛型家長往往童年期經(jīng)歷過巨大痛苦,令他們在以后的生活中為了避免再次經(jīng)歷這種痛苦而選擇壓抑自己,面對苦樂無動于衷、麻木不仁。了解自己是哪種類型的家長之后,除了采取相應的方法來提升自己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凈化自己的心靈,徹頭徹尾地改變自己,才有機會進步、長大、成熟。
那么如何才能成就自己,成為一個自由的家長呢?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里10條原則告訴你如何輕松改變自己。
1. 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
2. 把握愛與怕、管教與慈愛、自由與約束的尺度。
3. 不做自己童年的父母。
4. 接納孩子的情緒,更要接納自己的情緒。
5. 以身作則,向孩子傳遞價值觀。
6. 喚醒你的童年,陪孩子一起玩耍。
7. 積極參與孩子成長,與孩子面對面交流。
8. 鼓勵孩子,更是鼓勵自己。
9. 學會愛與自由、做一個自由的家長。
10. 向孩子展現(xiàn)真實的自己,陪孩子一起成長。
三位美國教育專家賽西、戴維和梅麗莎在《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中指出:“我們教育孩子,往往不是因為愛,而是出于害怕?!睘槭裁催@么說呢?為人父母,不管哪種類型的父母,似乎沒有一種父母能跟害怕沾上邊的。這里的害怕指的是什么呢?
如果把害怕?lián)Q個詞來表示,也許我們就了解了。那就是為人父母的焦慮。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父母的焦慮說白了皆是因為害怕孩子不能如自己意愿成長。
其實,大多數(shù)父母都是焦慮過度,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我們能夠提供給孩子的幫助少之又少,根不能替孩子成長,頂多只能以自己的閱歷提供有益的建議和意見而已。所謂正人先正己,想要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自己首先得成為那樣的人。在這個過程中,與孩子一起成長。
我國著名教育家張伯苓先生勸誡學生吸煙有害健康卻被學生責難,從而全部銷毀自己的呂宋煙,并與學生一起共同戒煙的故事,正是說明了人格的力量。正如《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這本書中所說:“之所以成為父母,不是要我們去書寫孩子的人生,而是為了凈化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徹頭徹尾地改變自己。只有明白這一點,我們才有機會進步、長大、成熟?!?/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