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任何貶義,為什么北京教育那么卷,其實是歷史問題,80,90年代,早期能考到北京的那都是各地翹楚了,他們吃了學習的苦,也享了學習的福,所以他們對孩子教育期望值就跟一般家庭不太一樣,并且他們自身有能力去做這件事。作為雞娃族,對他們是敬佩的?;氐筋}主問題,“小鎮(zhèn)做題家”上述的前輩們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吧。應試教育是有技巧的?有的老師花5年或者10年去研究往年試卷,去綜合比對數(shù)據(jù),去找規(guī)律。而一些小鎮(zhèn)做題家僅憑其有限的見識就琢磨透了這個套路,那是何其不簡單,最起碼他們的思維方式是很讓我佩服的。然后就是小鎮(zhèn)做題家倒大城市以后,脫離了應試這個bug,怎么去靈活的應付生活,可能需要時間去適應。這個不需要什么看法,千人千面,人生百態(tài),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特點,最起碼他們會考試,如果有一天突然想通了把應試技巧套到職場,萬一找對路子了,那就一飛沖天。我們小縣城就有個男孩,平時不愛說話,考試特別牛,大學我不太清楚,但我知道他國考,cap,什么的,感覺對他來說就一張卷子的事.....沒有他考不下來的。但人家就是不太愛說話。也許“小鎮(zhèn)做題家”是一些人的自嘲吧,落寞時的一個借口,作為旁觀者,我覺得,你們開心就好。如果覺得這些“小鎮(zhèn)做題家”霸占了教育資源,那我覺得這個問題就在自己了,你連考試都考不過人家.....怎么能說就一定比人家優(yōu)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