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興趣
1、做任何事情,無論是父母也好,孩子也好,興趣都是第一位的。興趣到了,很可能事半功倍,忽略了興趣這個前提,極端一點,甚至事倍功半。
別看大家都磨耳朵,刷分級讀物,最后出來的效果,就是不一樣。有人以為是堅持的問題,但我覺得更多還是興趣的問題。
興趣到了,孩子的求知欲來了,知識的吸收速度會加倍。
2、降低自己的期待閾值
很多時候,一旦被網(wǎng)絡上的帖子雞血起來,自己也信誓旦旦,馬上就行動,甚至假想孩子的配合程度和未來能達到的“牛蛙”程度,就開始沾沾自喜。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F(xiàn)實幾乎都是乘坐過山車般的感覺,前一天娃配合得像是天使寶寶,父母自信爆棚,認為前路何愁沒有成果;后一天娃就拒絕得讓你覺得自己選的路究竟是不是錯了。
都很正常。父母之間的不同在于,有些父母想的是“如何讓這個項目成功?”,有些父母想的是“如何讓項目今天的小目標成功過?”,這就對應了不同的處理方式。前者可能會不斷地調(diào)整自己的策略,以找到孩子接受的方式將項目推進,而后者則容易受到每天的打擊,進而影響自信,從而放棄。
在開始的時候,不要給自己定“過于宏大”“過于死板”的項目目標,了解學習的路上并不總是歡聲笑語,也有郁悶痛楚。放平心態(tài),才有利于項目的推進。
3、多種方式齊上陣,孤立方式不可取
不管是視頻、音頻、點讀筆還是TPR、朗讀,能用的,能結(jié)合的,就多用多結(jié)合,這樣重現(xiàn)得多了,孩子的熟悉度加大,興趣度也會增加的。
二、學以致用
1、學了不用的信息,無法內(nèi)化成知識
刷分級讀物的時候,有人會讓孩子背單詞。從知識的習得的角度而言,這種方式短期效果很好,長期效果不佳。用背的方式(或者盲目的刷分級讀物的次數(shù),意圖也是讓孩子背下來的也屬于這點)讓孩子過分級,不算是一個特別好的方法。在走量和走質(zhì)的過程還是要找到一個平衡點。
讓孩子“聞而得不若求而得來之固也”,多解答孩子提出的問題,提高他的興趣,比讓他多背幾個單詞重要;讓孩子學會遇到問題-猜測答案-驗證答案-修正這種思維方式,比用不斷重復的遺忘曲線來讓他死記硬背重要。
2、理論的核心都是“學以致用”
很多理論都說了,英語的學習是一個“可理解輸入”的過程。從最簡單的單詞開始,慢慢慢慢增加。所以磨耳朵也好,刷分級讀物也好,都要注重這個可理解輸入。
所以放視頻的時候,資源很多也很好,但是如果超出了孩子的理解范圍,效果仍然是不佳的。如果資源的復雜程度太高,孩子關(guān)注視頻內(nèi)容多于音頻了,效果也是不佳的。
我現(xiàn)在給他看視頻,會注意挑選內(nèi)容,選完了以后,一天就只看一個,并且重復播放。播放完也不是完了,盡量在睡覺前讀的分級讀物里面,挑選新的同時(新的讀物如果有與當天有聯(lián)系的內(nèi)容尤為佳,如今天我們?nèi)チ顺校粜碌腞AZ AA,我就把The supermacket這本挑上了),挑選和視頻相關(guān)的舊分級讀物(已讀過的)(比如某天看了super simples songs的10 little planes,就給他加了一本ten,一本counting bugs),數(shù)飛機這個音頻聽了五六次,加上讀了幾本數(shù)字的分級讀物,今天第一次聽見他在數(shù)數(shù)的時候開始數(shù):one two three four。
當他發(fā)現(xiàn)自己能數(shù)了,這個信息就從和他沒什么關(guān)系的信息變成了有意義的內(nèi)容,他開始用了,用了后被肯定,他就有了興趣。
所以在陪學的過程,父母自己要對內(nèi)容了如指掌,而不是什么都堆上去,也要在生活中隨時隨地看到了書上的內(nèi)容,給予應用的重現(xiàn),這樣孩子才會漸漸的用起來。
三、為什么堅持?
1、堅持不難,但不要被動堅持
堅持其實真的不難,但要注意幾點:
(1)劃出固定的時間:沒有固定的時間范圍,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很容易被其他內(nèi)容擠掉,那根本談不上具備堅持的前提;
(2)計劃出固定的事情:如果沒有計劃,堅持無疾而終的可能性比較大,有計劃了,才能對進度了如指掌,舉例我們家里是利用睡覺前的40分鐘,閱讀4本分級讀物(2本新的2本舊的),因為我平時其他時間除了一些生活的關(guān)聯(lián)外,就比較少固定的英文內(nèi)容了,畢竟英文是重要但不是生活的全部,所以為了把累計聽的量堆上去,我每天會念四本。
(3)如果在計劃執(zhí)行的過程中,你感受到了“需要意志力才能繼續(xù)”的話,那一定要注意方式可能需要調(diào)整了。強扭的瓜不甜,不管是和娃在閱讀過程中的雞飛狗跳,還是自己在過程中的執(zhí)行意志都好,都要以一種輕松的方式進行,效果是最好的。
2、讓正向激勵的附加作用代替痛苦的堅持
(1)找一條捷徑
理論很多都說了要聽力先行,對父母其實也是一樣的。聽力先行可以讓你學會對應聽到的詞匯和圖片的關(guān)系,建立英語思維,也鍛煉父母那早已不怎么用的“猜詞能力”,比起要查字典查音標這種費力不討好的方式,父母更要找一條好用不麻煩的捷徑——先于孩子去聽音頻,了解讀音,并且猜詞(不要查字典,除非你實在忍受不住自己不知道詞的意思)。查字典,絕對是阻止人堅持路上的巨大攔路虎,查詞不管怎么樣都很費事,就算現(xiàn)在用電子詞典,用讀音輸入,也完全沒辦法把查單詞這件事和容易掛鉤;其次,不管你多么不討厭查單詞,多么有毅力一次又一次地查單詞,查了就忘就能讓人對英語失去耐心。所以查字典,是看起來快準狠,能高效率的認識一個單詞的讀音、字形和意思,結(jié)果就是沒什么用。
對孩子,如果是用RAZ這種圖片意思非常明確,干擾非常少的書籍而言,是不需要額外翻譯的。
(2)努力發(fā)現(xiàn)娃和自己的閃光點
發(fā)現(xiàn)閃光點是一種非常強大的正向激勵,這種正向激勵可以讓你“無痛地堅持”。
發(fā)現(xiàn)自己和娃在生活中會無意中使用一些單詞,很多單詞自己學了一輩子英語都不會用的。娃在看寶寶巴士的消防車噴水,就問:“它這個是不是hose?”,這就是他從自己的腦海里浮現(xiàn)內(nèi)容,又和看到的內(nèi)容相關(guān)聯(lián)了,由他自己提出問題,比家長跑過去告訴他這是hose要印象深刻得多。
說到英語啟蒙,由于我自己的英語不佳,對英語也沒有應有的重視,所以娃快三歲了才剛剛開始。但我覺得無論什么時候開始,其實都不晚。聽的過程有一個累積效應。我曾經(jīng)算過娃從開始閱讀中文書到語言爆發(fā),是經(jīng)歷了大約600本次的累積輸入,英語我想也是一樣的,以我們現(xiàn)在每個月120本次的輸入,大約要5個月,才能達到可以一點點輸出的過程,考慮到中文有語言環(huán)境,而英語沒有,我把這個輸入量的累積數(shù)加倍了,需要至少1000本次的輸入,也就是大約9個月時間,英語的輸出才會慢慢上軌道。這其中9個月,也是完全的輸入期,也是沉默期,家長在這個過程一定要給予足夠的耐心。等到量夠了,自然水到渠成了。
啰啰嗦嗦寫了很多,與其說是寫給題主的答案,其實也是對我們自己的總結(jié)。因為時間短(開始了22天),也談不上是什么好的經(jīng)驗總結(jié),更不是什么成功的英語總結(jié)。如果能順便給題主解惑,那就很好了。
找對英語學習方法的第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