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半個英語老師,見證了很多孩子的成長,同樣的老師,卻有不一樣的孩子。趁著心里還有些感慨,寫下些隨筆。
從我的學生來看,他們都很聰明,智商也都不相上下,但是性格卻截然不同,他們的學習習慣也大相徑庭。
首先,做筆記的習慣差異性很大。很多孩子在碰到不懂的單詞或者詞組時,沒有老師的要求就不會拿起他們的筆。但是好記性真的不如爛筆頭,擁有良好學習習慣的孩子,會自動去分辨哪些是自己不會的,要重點記錄的。
第二,很多孩子看著很認真,其實心思很遠很遠。有些孩子甚至為了迎合老師,會有一個壞習慣,那就是跟著老師的話做機械性的重復。老師說:“這輛汽車是。。?!焙⒆右哺R上說:“這輛汽車是。。。”老師停下來,希望孩子能接著說“紅色的”,但是此刻看孩子的神情卻是茫然的,他完全不明白老師剛剛講了什么。
第三,自信心不足,抗挫折能力差。很多孩子,碰到略有難度的內容,就開始抱怨這個太難了,有些孩子看到別人比自己厲害,就想著放棄。他們也許更在意別人的眼光,但是他們沒有想過別人在私底下付出的更多的努力,他們也沒有想過只要自己努力,也不會太差。
這一切,其實都是學習態(tài)度的問題。太過在意犯錯,于是就越來越不敢發(fā)言。太過在意自己和別人的差距,就越來越會給自己找到自我安慰的理由。就像一只鴕鳥,碰到事情,想的是把自己的頭埋進沙子里。所以我想說,孩子,你可以不聰明,但是態(tài)度一定要端正。
作為家長的身份,我們可以教孩子認字,我們可以教孩子學單詞。但是孩子在一天天長大,他們的學習能力遠遠超過了家長。逐漸的,我們會在心理和生理上都落后于孩子,遲早有一天,我們會教不了孩子更多的知識。所以,我們能陪伴孩子成長的這幾年,到底是學到了幾個單詞重要,還是學會學習的方法重要呢?是每天在背后催著孩子學習重要,還是讓孩子明白自己為什么要學習重要呢?我們教知識,也要教做人,要引導孩子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及熱愛生活的能力。在我眼里,優(yōu)秀的孩子自信,開朗,樂觀,向上,能認清自己的能力,明白自己要什么,并且愿意為之付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