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公號:夏天的陳小舒
我最近注意到同事們閑聊時,圍繞孩子討論最多的話題之一就是“近視”。聽大家一說,我才發(fā)現,公司里好多同事的孩子都近視了,最小的才1年級就已經近視200多度了。
也有不少同事因為孩子的近視度數控制不理想,一直往上漲,有些焦慮,最近趕緊帶孩子配了離焦軟鏡(日拋),一年開銷要2萬多,框架眼鏡也不可少,配了一個4000多……
同事提到她認識的一位媽媽,非常重視孩子的近視,為了能保證孩子有足夠的戶外時間,直接辭職,每天下午3點準時接娃去戶外。到現在已經堅持了一年,這一年母女倆曬黑了不少,孩子的度數也確實沒漲。
記得我上小學的時候,班上很少有小朋友戴眼鏡,直到上了初中,周圍近視的才逐漸多起來,而且大部分人是2、300度近視,那時候如果聽說誰有4、500度近視,大家都覺得很不可思議。
雖然家長抱怨比較多的是孩子沒在學習的時候,包括吃飯時,喜歡看手機、看電視,很影響視力,但其實像妞妞這種隨時隨地喜歡看書,似乎很省心的孩子,也容易近視。因為長時間+近距離用眼是造成近視的元兇。不僅僅沉迷于手機、電腦、電視容易近視,長時間看書、畫畫、看樂譜、拼樂高同樣很危險。
近視作為一種眼睛疾病,在全世界都很常見。近視在亞洲的流行率又比世界上其他地區(qū)高,尤其東亞地區(qū),包括中國,近視非常普遍。根據WHO報告,我國青少年近視率已居世界第一,全年齡段的近視患者估計有6億,這意味著差不多每兩個中國人里就有一人近視。
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小學生近視率為36.5%,高中生近視率為80.5%,全國中小學生近視人數1億人。2022年發(fā)表的一篇文獻資料也表明,中國大陸地區(qū)80%的初中畢業(yè)生有近視,其中10%~20%的人為超過600度的高度近視。
簡單總結起來,我國近視有三個特點:發(fā)生早、流行度高、高度近視比例高。
WHO把超過500度的近視被稱為高度近視,也有不少機構和組織認為,超過600度才是高度近視。無論如何,度數越高,出現近視并發(fā)癥的幾率也越大。
近視的嚴重并發(fā)癥包括:
白內障:大多數白內障是由于自然衰老而引起的,但高度近視可以讓白內障提早出現。
一些證據顯示,高度近視者的白內障手術率較高。相比于中度近視,高度近視需要進行白內障手術的可能性提高了17%。
視網膜破洞、視網膜脫落:隨著眼軸變長,周邊的視網膜會相對變薄,因此讓視網膜更容易破洞、裂孔,甚至脫離。
高度近視出現視網膜脫落的風險是低度近視的5~6倍,高度近視的度數越大,視網膜脫落的風險越高。據統計,1/3視網膜脫落的病人是有高度近視的,而約10%的高度近視者會發(fā)生視網膜脫落。
青光眼:青光眼可能的危險因素有許多,高度近視是其中之一。
研究估計,中度至高度近視患者發(fā)生青光眼的風險比低度近視患者高50%左右。
黃斑部病變:高度近視的人因為眼軸變長、眼球壁相對變薄,隔絕視網膜和脈絡膜的間膜容易破裂,這時就會長出新的血管到視網膜,這些新血管除了本身會影響中央視野,還容易出血,一旦血管破裂,血塊和疤痕組織覆蓋黃斑部,也會嚴重影響視力。
可以看出,如果已經近視,讓孩子的度數不要加深太快,盡量不要發(fā)展為高度近視,是預防并發(fā)癥的關鍵。如何降低近視進展的速度也是很多父母非常關心的問題。
關于近視矯正,目前最沒有爭議的就是佩戴框架眼鏡,既簡單也安全。
我小時候常聽到一些說法,比如“眼鏡一旦戴上就取不下來了,而且度數會越戴越深”。大家對待眼鏡的態(tài)度有點“能不戴就最好不要戴”的意思。
但實際上,醫(yī)學界已經證實,刻意降度數矯正或者不戴眼鏡,反而會造成近視加速惡化。
佩戴眼鏡的重點在于度數正確。
對孩子來說,診斷近視和檢查度數一定要以散瞳后為準。
這是因為我們眼睛里有一個叫做“睫狀肌”的結構,負責看遠和看近的焦距調節(jié)。當看近處時,睫狀肌會收縮牽拉晶狀體,讓影像清晰地呈現在視網膜上。長時間近距離用眼時,睫狀肌會處于一種痙攣、無法放松的狀態(tài),這種情況下驗光檢查,就可能出現近視的假象,也就是“假性近視”。讓眼睛適當休息,或者點上散瞳劑,假性近視才可以恢復正常。
孩子睫狀肌的調節(jié)能力比成人強很多,所以他們出現假性近視的可能性也比較高。這就是為什么小孩子驗光前一定要先散瞳,只有確保睫狀肌處于完全放松的狀態(tài),才能得出正確的度數。
佩戴眼鏡后,醫(yī)生可能會建議孩子每3~6個月就復診一次,檢查度數是否需要調整。
另外,孩子的眼鏡需要盡量全時佩戴!不提倡一會兒戴一會兒不戴。
我很理解不少小朋友排斥戴眼鏡的心理,覺得戴眼鏡不好看。我以前也一樣,不想戴,只有上課實在看不清黑板的時候戴一下。這種做法不利于小朋友控制近視,只有盡可能在用眼時都佩戴上度數正確的眼鏡,才能最大程度阻止近視的發(fā)展。
對成人來說,因為成年后眼睛的發(fā)育已經完成,度數也相對穩(wěn)定了,所以如果近視度數很淺,比如在200度以下,我們可能會看近的時候不戴,看遠處戴一下,這對成人輕度近視來說是沒有什么問題的。
阿托品滴眼液多年來一直用于近視的控制治療,其短期效果已經證實,但也有一些不足之處。
阿托品是一種用于暫時麻痹眼部、使瞳孔擴張的藥物,其作用機理是使眼睛的聚焦功能完全放松。上文提到小孩子驗光需要散瞳,常用的散瞳劑中就有阿托品。
目前市面上阿托品滴眼液的濃度在0.01%~1%的范圍。
在使用阿托品滴眼液控制兒童近視的早期研究中,用的多是1%的阿托品滴眼液。研究結果發(fā)現,其對放緩近視加深的速度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它的副作用,以及停藥后的反彈,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廣泛應用。
比如,一項在新加坡開展的研究中,400名輕、中度近視的兒童(6~12歲)接受了1%阿托品治療。結果顯示,在2年內,使用阿托品的兒童近視度數平均增加了28度,而沒有使用阿托品的兒童近視平均增加120度。
盡管在這項研究中,沒有報告嚴重的不良反應,但是停藥一年后,研究人員觀察到了明顯的反彈現象:使用1%阿托品治療組的兒童近視度數平均增加了114度,沒有使用阿托品的一組平均增加了38度。
也就是說,用藥兩年、停藥一年,用過藥的讀數增加了142度,沒有用藥的增加了158度——遠期控制近視的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
近幾年,一些研究人員開始致力于研究低濃度阿托品滴眼液在控制近視方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來自香港的一個研究團隊在2016-2017年間招募了400多名4~12歲的兒童,他們雙眼都有至少100度的近視并且在過去一年增加了至少50度。參與研究的這些兒童隨機接受0.05%、0.025、0.01%阿托品滴眼液,或者安慰劑滴眼液,每晚一次,左右眼各一滴。一年后,研究發(fā)現這些低濃度的阿托品滴眼液都可以減少近視度數的增長,且沒有出現嚴重副作用,其中0.05%濃度的效果最佳。
目前有關阿托品滴眼液的長期療效和安全性仍在研究中。也正是因為這種藥物用于治療近視的歷史不長,長期使用的結果尚不明確,實際上國外許多眼科醫(yī)生不建議兒童使用阿托品。
另外,值得提醒的是,阿托品的效果只是減緩近視發(fā)展,并不能像眼鏡那樣矯正近視引起的視力模糊,所以用阿托品治療近視的兒童仍然需要佩戴眼鏡才能看得清楚。
使用阿托品治療近視的其它缺點包括:瞳孔長時間擴張引起不適,孩子容易出現畏光,近處視力模糊,以及佩戴雙焦或漸進鏡片產生的額外費用(由于近處聚焦功能受到影響,治療期間需配合使用特殊鏡片以便閱讀)。
很多朋友都聽說過角膜塑型鏡(也稱OK鏡),它是一種特殊設計的硬型隱形眼鏡,夜間睡覺時佩戴。
它的原理是利用施加于眼球上的物理壓力,讓角膜表面發(fā)生變形,從而改變視力。
當鏡片在早上拿下時,角膜會在白天維持清楚視力所需的形狀而不需要矯正鏡片。
△過夜佩戴OK鏡,塑造角膜形狀,
第二天“裸眼”也能看清
一些眼科醫(yī)生會使用“OK鏡”來治療兒童近視。研究表明,在近視加重的高峰期,與佩戴普通框架眼鏡或隱形眼鏡相比,持續(xù)使用角膜塑型鏡能夠有效減緩兒童近視的發(fā)展。
2011年日本的一項研究評估了角膜塑型鏡對于兒童眼球伸長的影響——近視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指標。
共有92名近視兒童參與了此項為期兩年的研究:實驗中,42人佩戴過夜的OK鏡片,50人白天佩戴普通眼鏡。研究開始時,實驗對象的年齡為12歲左右,近視程度為257度,眼軸長度為24.7毫米。
研究結束時,佩戴普通眼鏡的兒童平均眼軸長度比角膜塑型鏡組更大。因此得出的結論:角膜塑型鏡能夠抑制眼軸伸長,與佩戴普通眼鏡相比,角膜塑型鏡更能夠有效延緩近視度數的增長。
2012年,同組研究人員發(fā)表了一項為期5年的類似研究,對43名近視兒童進行了研究。結果顯示,與戴普通框架矯正鏡相比,佩戴角膜塑型鏡能夠有效抑制眼軸伸長。
2012年的一項西班牙研究數據也同樣顯示,在兩年治療期限間、6至12歲的近視兒童群體(近視程度為75到400度)中,與普通框架矯正鏡相比,角膜塑型鏡能夠減緩眼球及眼軸的伸長速度。
2012年10月,香港的研究人員也進行了角膜塑型鏡的治療效果研究。研究對象為78名6歲近視兒童,實驗周期為兩年。研究結果顯示,與普通眼鏡相比,配戴角膜塑型鏡的兒童眼軸增長慢約43%。研究還顯示,角膜塑型鏡的治療效果在年齡較小的兒童身上更為明顯。
此外,來自俄亥俄州立大學的近視控制專家JeffreyJ.Womal博士發(fā)表在《眼科和視覺科學》中的一項研究還指出,角膜塑型鏡對于延緩近視進展的效果不僅僅限于治療第一年。
2014年3月,臺灣的一項研究對比了角膜塑型鏡和阿托品滴眼液控制近視發(fā)展的效果,實驗對象為7到17歲的近視兒童,近視程度為150到750度不等,研究周期為三年。
兩種治療方式的結果對比顯示:佩戴角膜塑型鏡的兒童每年度數增長約為28度,而戴普通眼鏡并配合使用0.125%阿托品滴眼液的對照組度數年增長約為34度。兩年時間里佩戴角膜塑型鏡的兒童近視發(fā)展速度約為不接受近視治療的一半。
看到這么多“有效”的證據,是不是很心動?
但是角膜塑型鏡仍然不是能夠“普遍應用”的近視治療方法,它的適用人群很窄,因為它對眼睛的情況有嚴格的要求,即使符合醫(yī)學檢查的條件了,副作用對很多人來說都很明顯,又能刷掉一批不能適應角膜塑型鏡(OK鏡)的人。
總的來說,角膜塑型鏡適用于:近視度數不高(度數通常不能超過600度)、睡眠時間充足、年齡稍大些的兒童青少年成人,同時符合眼科醫(yī)學檢查的相關條件(比如沒有角膜健康問題),佩戴后也沒有出現明顯的不適、眼干、流淚的情況。
周邊離焦軟鏡是近幾年臨床上用得越來越多的一種控制近視的方式,有同事的孩子就被醫(yī)生推薦使用。它有日拋型和雙周拋型兩種,能矯正的近視度數可以達到1000度,就舒適感而言,比OK鏡的異物感低。
不過最近已經在佩戴日拋型離焦軟鏡的同事孩子說,每次剛戴上還是很不舒服的,有明顯異物感,過一會適應了就好多了。
外觀上,周邊離焦軟鏡和隱形眼鏡很像,所以可以把它理解為一款具有近視控制功能的隱形眼鏡。
它的中央區(qū)是正常的近視度數,瞳孔周邊是一個環(huán)狀的離焦環(huán),這樣可以讓外界光線通過離焦環(huán)成像在視網膜前面,達到近視離焦、控制近視的效果。其原理與OK鏡相似,只不過OK鏡是通過夜間塑形,把離焦環(huán)塑在角膜上,而離焦軟鏡是自帶離焦環(huán)。
在一項研究中,研究者招募了144名近視度數在75~400度的8至12歲兒童,這些孩子隨機被分到兩組,一組佩戴周邊離焦軟鏡,另一組佩戴普通隱形眼鏡,兩組均為日拋型。研究者分別在研究開始后的1周、1、6、18、24、30和36個月來追蹤檢查孩子的近視進展情況。研究結果簡單總結如下:
從第3年的研究結果來看,周邊離焦軟鏡將近視加深速度減慢了59%;兩組都沒有發(fā)生嚴重不良反應。
2016年發(fā)表的一項薈萃研究顯示,周邊離焦軟鏡控制近視度數的效果與OK鏡相似。
由此可見,對受到各種條件限制,比如睡眠時間不夠、或者高度近視的孩子來說,周邊離焦軟鏡是可考慮的另一種選擇。
但是,目前有關周邊離焦軟鏡的研究論文還較少、臨床上使用的時間也比較短,其真實療效和安全性還有賴于未來更多研究的確認。
離焦框架眼鏡的原理與離焦軟鏡一樣,也是通過把視網膜周邊的遠視離焦變?yōu)榻曤x焦,實現控制近視的效果。
離焦框架眼鏡的年均費用比OK鏡和周邊離焦軟鏡都低,并且佩戴的便利性很高,不必像OK鏡或離焦軟鏡那樣初期需要練習摘戴,眼睛里也不會有異物感。
但是離焦框架眼鏡的鏡片和OK鏡一樣,每天都要清洗護理,有些孩子可能清洗不到位,需要家長幫忙(周邊離焦軟鏡有日拋型,清潔護理上更具優(yōu)勢);如果經常參加劇烈活動,框架眼鏡也不如軟鏡來得方便。
另外,佩戴這種眼鏡也需要適應從中心視物,透過鏡片邊緣看,可能出現視物不清。就這點而言,在運動時也可能帶來一定風險。
離焦框架眼鏡的應用比離焦軟鏡更短,相關的研究還比較少(很多來自生產研發(fā)方,有利益沖突),所以長期的矯正效果仍然有待更多實際應用和研究去驗證。
拉遠鏡是我從網友的留言中知道的,網上能查到的、靠譜的相關資料非常少。
拉遠鏡是臺灣發(fā)明的產品,學名叫雙面鏡系統(double mirror system),主要由一個凸透鏡和一個凹面鏡組成。其原理是,通過凸透鏡和凹面鏡對光線的折射,讓近處的物體拉遠形成放大的虛像。
從PubMed上我只搜到了2篇相關研究,都是近兩年發(fā)表的,從文章作者名字很容易發(fā)現,這僅有的兩項研究來自同一個研究團隊。
2021年發(fā)表的這項研究招募了57名7~12歲的小學生,請他們分別注視放置于眼前0.4米和2.285米的實物,以及透過雙面鏡系統(拉遠鏡)于2.285米處所成的虛像。然后采用某種儀器分別測量這些學生在注視不同距離物體時眼睛的動態(tài)調節(jié)反應。
結果發(fā)現,他們看2.285米處的實物和透過拉遠鏡看2.285米處的虛像時,眼睛的動態(tài)調節(jié)反應非常相似,并且不同于看0.4米處實物的動態(tài)調節(jié)反應。
研究者因此認為,小學生們通過這個拉遠鏡來看東西,眼睛能像真正眺望遠處時一樣放松,因此可以用于近視防控。
這個……不知道你買不買賬,反正還說服不了我。
在2022年發(fā)表的這項研究中,研究對象換成了60位18~22歲的成人,具體的研究過程和所得結果與上一個研究類似。
這樣看上去拉遠鏡似乎真的有助于控制近視的發(fā)展。但是,醫(yī)學研究往往沒這么簡單。雖然兩個研究一定程度上證明了拉遠鏡對眼睛調節(jié)的影響,但是它能真的用于近視防控嗎?它預防近視度數的有效性是多少?控制眼軸增長的效果怎么樣?期間會產生任何不良反應嗎?
僅依靠這兩個已有的研究,顯然沒辦法回答這些問題。
哺光儀到底有沒有用,在現階段我始終呈觀望態(tài)度,它的效果還有待證實。因為有關哺光儀的有效信息和文獻實在是太少,并且所有的研究歸屬基本上都局限于利益既得者,讓人不得不擔心。
補充下最新消息:國家藥監(jiān)局器審中心發(fā)布的一條通告,哺光儀/紅光儀存在安全隱患。用白話說:
第一,這類設備安全性尚未充分驗證。
第二,年齡小的,還沒近視的,用其他防控手段有效的……都禁止用這類設備。
下面,繼續(xù)說說我之前的發(fā)現。
在2022年時,中華實驗眼科雜志發(fā)表了一篇《重復低強度紅光照射輔助治療兒童青少年近視專家共識(2022)》,在這篇文章中表明:
“哺光儀可以引起脈絡膜血流增加,進而增加脈絡膜厚度、血液循環(huán)及供血量,有助于改善近視眼眼底相對供氧不足的問題,抑制近視眼眼軸過快增長,從而起到控制近視進展的作用?!?/p>
但在文章最后可以看到:
作為專家之一的何明光教授是相關紅光技術專利的發(fā)明人,就是哺光儀的所使用的技術,并且他還是蘇州宣嘉廣電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和股權持有人。這個公司就是現在最普遍的艾爾興哺光儀的生產廠家。
查到關于哺光儀的寥寥無幾的論文中,多篇都有何明光教授的署名。
相當于大部分關于哺光儀有效性的信息都具有利益沖突。
而且,目前能搜索到的、公開發(fā)表的相關RCT研究僅有2篇,樣本量分別是100多和200多例,顯然,無論是安全性還是有效性方面,這些研究結果都是非常初步的,可靠性很低。
這些研究最后也說到需要進一步研究,以了解其長期療效和安全性、反彈效果、最佳治療策略。
根據僅僅兩個臨床實驗來斷定哺光儀的有效性我認為還是太草率了,某些“專家”為其大開綠燈實在是不可取。
關于全光譜燈我也去網上查了資料,發(fā)現英文關于全光譜燈和視力相關的全都是廣告,關于全光譜燈的研究論文,有看到一些促進農作物生長的,但是沒有和近視有關的。
一般來說使用全光譜燈的作用有兩個,一個是讓色彩的呈現更加精準,一般使用于對色彩要求非常高的場合(藝術館、攝影現場等等),另外一個作用是增加日照,促進植物生長和在人類長時間無法接觸到陽光時緩解情緒問題。
對于全光譜燈是否能夠有效緩解視力問題還是處于不明朗的狀態(tài)。換言之,推薦使用全光譜燈代替正常、充足的室內光源,預防近視是缺乏科學依據的。
近視雖然還不能被任何手段治愈,但是,近視手術可以實現視力矯正(還能矯正散光),讓你擺脫眼鏡!
值得注意的是,近視手術也僅僅是能把度數消除,讓我們免于戴框架眼鏡或隱形眼鏡,對于高度近視可能帶來的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脫落等風險還是存在。
而且,需要等到至少18歲才能做近視手術。目前認為接受激光手術最佳的年齡段是25~40歲,這時候近視度數已經穩(wěn)定,不再增長,40歲前一般也沒有老花眼,不需要看近戴老花眼鏡,這樣才能達到摘除眼鏡的手術效果。
是不是需要擺脫眼鏡??,每個人對它的需求是不同的,這就決定了大家對風險的承受度不同。要不要做手術,終究是一個利弊的權衡——如果覺得不影響自己的生活,甚至有的人可能覺得自己戴眼鏡更好看,自然不必要做手術。
對于近視手術,大家最關心的恐怕還是它的安全問題。
近視手術的風險
1、失明
激光手術最嚴重、也是大家最害怕的風險恐怕要算失明了。確實曾經有患者接受激光手術后視力喪失,且不能通過配戴框架眼鏡、隱形眼鏡或再次手術予以矯正。但是,在目前激光手術技術水平和醫(yī)生操作得當的前提下,由于激光手術而導致失明的概率僅為500萬分之一。這個概率究竟有多大呢?也許下面一組數據可以幫大家更好地理解。
個人被隕石砸中的概率:70萬分之一;
個人被閃電擊中的概率:230萬分之一;
個人被滾燙熱水燙死的概率:500萬分之一。
所以,可以這么認為,因為做了激光手術而失明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基本不會發(fā)生。
2、夜間駕駛困難和眩光
夜間駕駛困難和眩光是激光手術后最常見的并發(fā)癥。部分人會在術后出現眩光、光暈和復視,并嚴重影響夜間視力。一部分患者即使術后在視力表上有良好的視力,也可能出現夜間或霧天視力不佳的情況。
所以如果大家從事的是需要在光線較暗情況下的工作,或者需要經常夜間駕駛車輛,那么應當更加慎重決定是否接受近視激光手術。
3、矯正不足
可能出現欠矯。手術前的近視度數越深,越容易發(fā)生欠矯。換句話說,部分患者可能在手術后仍然需要佩戴近視眼鏡(由于術后殘留了部分本該被切削的角膜基質)。
這類患者又可再分為兩種情況:其中一些患者可以進行第二次手術,切削掉額外的角膜基質,實現完全矯正;另一部分可能無法再進行手術,術后仍需佩戴眼鏡。
4、過度矯正
與欠矯相對的是過度矯正,也有患者碰到術中被去除了過多角膜基質的情況,出現過矯。這類的后續(xù)處理比較困難。
5、干眼
干眼是激光手術的另一個常見并發(fā)癥。手術后,患者的眼睛有可能無法產生足夠的眼淚來保持眼睛濕潤和舒適。干眼癥不僅會引起不適,還會由于間歇性視力模糊和其他視力癥狀而降低人的視覺質量。
這種情況可能只持續(xù)一段時間,也可能是永久的。對于中重度的干眼癥,可能需要眼科醫(yī)生采取一些治療措施,比如放置淚點塞以減少淚液的流出等。
長期安全性和有效性
也有不少人擔心,從第一臺近視激光手術到現在不過30年的時間,它的長期安全性和有效性究竟如何呢?
事實上,由于接受近視激光手術的人大部分比較年輕,流動性也較大,而且術后的效果比較好,因此涉及長期隨訪的研究往往容易失訪。目前還缺乏評估激光手術長期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數據。
已有的激光手術后結局研究,顯示了術后較好的視力穩(wěn)定性、良好的安全性,以及較高的患者滿意度。
近視手術最適合的人群
除了上文提到的25~40歲這個最佳年齡段,患者自身的視力狀況對激光手術的效果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包括是近視還是遠視、低度近視還是高度近視,有無散光。
一般來說,不帶散光的低度近視患者的手術結果最好;帶有散光的高度遠視患者手術結果最難保證。
近視手術幾種主要類型的區(qū)別
最后簡單提兩個常見的、無法對抗近視的生活習慣:
做眼保健操(包括給眼睛周圍做按摩)或轉動眼球都無法矯正或治療近視,也無法阻止近視的發(fā)展。
服用葉黃素、玉米黃素、魚油、DHA等保健品,對預防或治療近視也沒有幫助。
相信不少父母現在都為孩子的視力操碎了心,預防近視最最重要的還是要讓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用眼習慣,避免長時間近距離用眼,并盡量保證每天有2~3小時的戶外活動時間。
當發(fā)現孩子近視時,控制近視的方法最好的辦法是早發(fā)現、早干預。
即使孩子沒有主動提起視力問題,父母也應當定期為孩子進行常規(guī)的視力檢查(不能完全依賴學校的視力篩查結果)。
近視防治從入學前開始。因為最新的研究還發(fā)現,幼兒和小學低齡段的孩子由于眼部/視力發(fā)育還不成熟,他們的視力最容易受到環(huán)境改變的影響。假如父母有近視的困擾,或孩子的兄弟姐妹中有近視或其他視力問題,早期視力檢查就更為重要。
哪些干預方式相對安全有效呢?
首先是佩戴框架眼鏡很靠譜,適合所有人;其次,低濃度阿托品滴眼液(0.05%濃度),OK鏡這兩種方式應用時間相對較長,安全性也比較可靠(但不適合所有人);離焦軟鏡和離焦框架眼鏡是近年來臨床上也開始應用的矯正方式,也有一定證據支持。以上4種矯正方式,可以根據孩子的情況選擇。至于其治療方式,則可靠性低,不推薦大家花費時間精力和金錢去試驗。
參考資料,向上滑動閱覽
1. Williams K, Hammond C. High myopia and its risks. Community Eye Health. 2019;32(105):5-6.
2. Chua WH, Balakrishnan V, Chan YH, Tong L, Ling Y, Quah BL, Tan D. Atrop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childhood myopia. Ophthalmology. 2006 Dec;113(12):2285-91.
3. Yam JC, Jiang Y, Tang SM, Law AKP, Chan JJ, Wong E, Ko ST, Young AL, Tham CC, Chen LJ, Pang CP. Low-Concentration Atropine for Myopia Progression (LAMP) Study: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of 0.05%, 0.025%, and 0.01% Atropine Eye Drops in Myopia Control. Ophthalmology. 2019 Jan;126(1):113-124.
4. Chamberlain P, Peixoto-de-Matos SC, Logan NS, Ngo C, Jones D, Young G. A 3-year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of MiSight Lenses for Myopia Control. Optom Vis Sci. 2019 Aug;96(8):55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