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孩子,我腦海里經(jīng)常浮現(xiàn)出兩個場景:
一個在公園。女兒兩歲的時候,我?guī)侥仙焦珗@游玩,由于年齡小,許多游樂項目不敢嘗試,我就帶著她順著山爬臺階,爬一階,數(shù)一個數(shù),這是她當時最愛玩的游戲。正在興頭上,忽然傳來一陣撕心裂肺的哭聲,抬頭看去,不遠處一個三四歲的男孩一邊拼了命的哭,一邊恐懼的躲在媽媽身后看著爸爸,爸爸卻絲毫不顧及眾人的駐足圍觀,嘴里罵著同時一腳踢向男孩,緊接著又一陣揪心的哭聲。我不忍再看,抱著女兒離開。
一個在小區(qū)。前段時間的一個傍晚,遇到同一個小區(qū)的很久不見的媽媽領著女兒玩,這個三歲的女孩活潑可愛,明亮的眼睛看人毫不膽怯,像個小鹿跑來跑去,完全不像半年前我認識她的時候的樣子——膽小怕生,摟著媽媽的脖子不和任何人對視和打招呼,也不和任何小朋友玩。她的媽媽看出我的疑惑,解釋說,她本是一個清高孤傲的人,但是為了孩子她開始走進人群,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著孩子,慢慢的看到孩子的轉(zhuǎn)變,真的讓人欣慰。
這兩個場景,一個雞飛狗跳,一個溫暖平和,鮮明的對比,仿佛讓我看到了兩個孩子以后的人生軌跡,也經(jīng)常提醒我思考,到底如何給才能給孩子一個有益的成長環(huán)境。
這幾天在讀馬來西亞著名親子專家林文采博士的《心理營養(yǎng)》,深受觸動。正如身體的健康需要營養(yǎng)物質(zhì)的供給,孩子心靈的成長與心理力量的強大也必須獲取足夠的心理營養(yǎng),有了充足的心理營養(yǎng),也就相當于給了他一生幸福的底層密碼,讓孩子生命得以最充分的生長與綻放。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健康成長,可是我們也許不知道,就像需要身體營養(yǎng)一樣,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需要不同的心理營養(yǎng),如果幼年時候孩子沒有得到充足的心理營養(yǎng),在其后的一生中他都會不斷尋覓,并因此引發(fā)各種狀況,知道找到曾經(jīng)缺失的心理營養(yǎng)。
剛出生:無條件的接納
孩子剛出生不久,他需要的第一個營養(yǎng)物質(zhì)叫無條件接納,剛出生的孩子其實什么都知道,只是不會說話,只好用哭聲來表達。
我清楚的記得我的小家伙出生以后,我在觀察室輸液,她就躺在我的身旁,隔一會就嗯嗯啊啊的哭,我說:“寶貝,媽媽在呢?!本瓦@么一句,她就止住了哭,睜著可愛的小眼睛。不一會,又開始嗯嗯啊啊,仿佛在尋找我的聲音,果然,我再次回應的時候,她又停止哭,安靜的躺在那里。那一刻,感覺自己的心都要融化了,從這時起,我們便開始了對對方無條件的接納和愛。
0~3個月:此時此刻,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
這個時候的孩子需要確定——“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我是NO.1,即使你很忙,即使你的身體不舒服,但如果發(fā)現(xiàn)我餓了,病了,你都要馬上放下所有的一切滿足我。這樣,我就知道,我在你生命中,是最重要的?!?/p>
如果這是,父母經(jīng)常吵架,兩個人的精力都消耗在爭吵里,沒有辦法滿足孩子,那么孩子就會在成長過程中,尋找另一個人來代替原本由父母扮演的“重要他人”的角色。
4個月~3歲:安全感
孩子本來和媽媽連在一起,出生時候經(jīng)歷了生理上的分離,而4個月到3歲,是孩子和爸爸媽媽剪短心理臍帶的過程,如果這個過程沒有做好,孩子永遠不知道如何獨立。我們經(jīng)常看到孩子老來“煩”父母,這是因為他需要的時候,沒有得到滿足,并不是孩子要的太多。
我們常喜歡為孩子做我們認為的最好的事情,而實際上,一個穩(wěn)定平和的媽媽,只要做到陪在孩子身邊,觀察孩子需要什么,然后滿足他,就是孩子安全感的最好來源。
我們經(jīng)??吹接械暮⒆铀奈鍤q甚至十幾歲還會拉著父母的衣角不肯放開,都是因為他們不能獨立,不能和父母分離,而實際上呢,可以分離的人,都是可以“以情相系”的人,如果孩子在拼命汲取安全感的這段時間,沒有得到“可以用情感和別人維系聯(lián)系”的安全感,整個人就會充滿不安和恐懼,就會害怕分離無法獨立。
4~5歲:肯定、贊美、認同
當孩子進入4~5歲,有了“我”的意識,他們非常需要的心理營養(yǎng)是肯定、贊美和認同。如果說再安全感的的給予方面,媽媽更重要,那么在肯定和認同的給予上,爸爸的重要性要更大。如果爸爸能夠認真的對孩子說:“孩子,我很喜歡你,我非常高興你是我的孩子。”這句話孩子會記得一生,并且開心一輩子。
6~7歲:學習、認知、模范
這個年齡的孩子,需要有個人能做自己的典范,這個典范可以幫他解決任何問題:當遇到麻煩的時候,我該怎么辦?心情不好,我該怎么辦?與別人意見不同,我該怎么辦?而對于孩子,太多第一個典范就是母親或者父親。
總之,未來所有學習能力的基礎,決定于孩子7歲前有沒有得到足夠的心理營養(yǎng),如果有,孩子自然會有生命力去探索未知世界,否則,他會耗費大量能量,去尋找曾經(jīng)未被滿足的心理。但是作為父母要知道,心理營養(yǎng),能早開始最好,但,遲來總比不來好。
我真的希望,那個男孩的父親,能夠早一些明白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