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早晚都會忘,那為什么還要讀書?

2018-2-20 00:16 轉載

昨晚,我和孩子一起在書房讀書。

孩子在柜子上翻書時不小心將一本書打掉在地上,孩子拿起來,一臉疑惑地對我說:“媽媽,這本《三只小豬的真實故事》是我去年讀的,可現(xiàn)在我已經想不起來里面的內容啦!”

我對他笑了笑,摸著他的頭,說道:“那你還記得它教會了你什么嘛?”

孩子不假思索地說:“當然記得呀!它告訴我們要多方面地去看一個人,不能隨便評論別人!”

“可是媽媽,我都忘了內容了,那為什么我還要讀呢?”

孩子這一問,讓我想起一個流傳甚廣的段子:你讀的書夠多時,當你看到天邊飛鳥,你會說“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不是“臥槽,好多鳥”。

在Quara上也看到過同樣的問題,其中有一個回答,讓我印象深刻: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吃了很多東西,絕大部分都被消化或排出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其中的某些部分,已成為了我的骨頭或血液。

我想閱讀也是如此。

我的父親是一位大學教授,在我讀高中時,我父親也曾問我:“你為什么要讀書?”我當即長篇大論一番。

父親默默聽完以后,說:“再精致的花瓶都有碎掉的一天,再美好的容顏都有老去的一天,唯有你讀過的書、寫過的字,都會逐漸積累在你的身體里,變成你的財富。

讀書多了,你的眼光不會局限于男女情愛、金錢權利,你得到的是精神上的富足;

讀書多了,你會發(fā)現(xiàn)自身的渺小,知識海洋的無邊,生活中的小煩惱,小挫折,不過是滄海一粟;

讀書多了,你不會隨波逐流,面對選擇時,你自有決斷,面對誘惑時,你自有風骨,因為你由始至終都明白,我想要什么,我該做什么!”

或許這就是讀書的意義所在。

以色列是世界上最愛讀書的國家之一,人均讀書量64本,居全世界第一。

一個小小的國家,卻產出了29%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愛讀書的人,愛讀書的家庭,都不足為奇,整個國家都愛讀書,其中的奧妙值得我們去探究?

在以色列的家庭里,為了培養(yǎng)孩子愛讀書的好習慣,以色列的母親們都會在孩子們出生不久之后,就讀圣經給孩子們聽。

為了讓孩子們喜歡讀書,母親們會將蜂蜜滴在書上,讓孩子舔一舔,以此來讓孩子們明白書甜如蜜的感覺。

在中國,暫不提能否成為愛讀書的國家,就連在身邊找到一個愛讀書的人、愛讀書的家庭也都寥寥無幾。愛書之人,早已成為了社會上的“稀缺之人”。

我們在這個浮躁的社會里,變得無法靜心讀書,隨波逐流,失去了自己的想法,沒有個性沒有特點,都變成了一種人。

孫中山說: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只有好讀書,一天不讀書,便不能生活。

而現(xiàn)在,全民刷屏的時代,真是全民注意力極大浪費的時代,全民不讀書的時代。

網上常常議論著“讀書無用論”,認為龐大的教育成本,置換來相對較低的回報,從而產生對讀書現(xiàn)實功效的懷疑和否定。
 

現(xiàn)實功效?赤裸裸地展現(xiàn)了這個社會洗腦式的功利心。書讀得越多,我們才越覺得這個社會的淺薄、自己的空洞。

2015年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yī)學獎授予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以表彰她發(fā)現(xiàn)青蒿素,顯著降低了瘧疾患者的死亡率。

在她的童年,因為受父親的影響,屠呦呦從小就喜歡翻看書本。

在屠家樓頂有個擺滿各類古典醫(yī)書的小隔間,正是屠呦呦童年的閱覽室?!饵S帝內經》、《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各類書籍都被屠呦呦當作珍寶般愛護。

即使年幼識字不多,讀書磕磕絆絆,但卻不阻礙屠呦呦成就自己的醫(yī)學夢。

屠呦呦曾說:“我的成就源自于超強的閱讀力與思考力?!倍瑥姷拈喿x力,來自于她從小打下的經典閱讀的底子。

書就像一座座山,我們讀了一本書,就像翻了一座山,看似無用,卻是讓你更加接近想要的高峰,更加成為一個想要的自己。

屠呦呦在翻閱這一座座高山后,不知不覺已經練就了自己“爬山”的能力,也不知不覺地成為了那個閃耀的自己。

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那位“冰花男孩”,在記者問他是否想去外面看看時,他說:“沒有,我連鎮(zhèn)上都沒有去過,沒有走出過村里,我最想去北京,我想去看看那里的學生是怎么讀書的?!?/p>

看完這個回答,我覺得心疼至極。讀書對于他們來說是幸福的,對于我們當中的某些人來說,卻是最低的高貴。

讀書的味道變質了。

我們常常能在在朋友圈里看到有人曬自己今天讀完了哪幾本書,一把藤椅,一杯香醇的咖啡,自是最典型、最文藝的情調。

讀書漸漸變成了人們用來掩飾自己的愚鈍、吹捧自己的外殼,而不是用來真正用來提升自我的方法。

現(xiàn)實中,讀書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們總把讀書的過程想象得很美好,卻不知道,真正的讀書,是拒絕花花世界的誘惑,甘愿與無邊的寂寞為伴。

我們囿于現(xiàn)實,讀書帶我們望穿山海。讀書和旅行一樣,都是在別人的世界里尋找自己。

2016年在上海MUJI BOOKS的演講上,一位叫老六的先生曾說:“閱讀是一種教育培訓,建立自己的思維方式?!?/p>

可想而知,我們并不是為了讀書而讀書,而是在書中讀自己,在書中發(fā)現(xiàn)自己,檢查自己。

日本電視劇《女王的教室》里,對于為什么要讀書有一個獨特的見解。

“讀書,不是非做不可的事,而是想要做的事。”

“今后你們會碰到很多很多你們不知道的,不能理解的事情,也會碰到很多你們覺得很美好的,很開心的事情。這個時候,作為一個人自然地想要了解更多,學習更多。”

“失去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人,不能為人?!?/p>

“連自己生存的這個世界都不想了解,還能做什么呢?不論如何學習,只要人活著,就有很多不懂的東西,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大人,好像什么都懂的樣子,那都是騙人的?!?/p>

“進了好大學也好,好公司也好,如果有活到老學到老的想法,那就有無限的可能性?!?/p>

所以孩子,為什么讀書早晚都會忘,我還要你努力讀書?

因為讀書不一定能賺大錢,卻可以讓我們看見更大的世界,能有更多選擇的機會。

讀書不一定會延長生命的長度,但一定會拓展生命的寬度。

龍應臺曾寫給他兒子一段話,希望與各位爸爸媽媽共勉: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帶給你快樂。”

來源:書香貝貝


回應13 舉報
贊19
收藏58
7年前
堅定不移地走讀書的道路??
7年前
關于為什么要讀書的各種完美解釋
7年前
解釋地的非常好,好好讀書
7年前
米飯早晚會變大便,為什么還要吃飯??
7年前
寫的真好!果斷收藏
7年前
讀書是提升自己的最佳方式
7年前
讀書是為了更好的感知這個世界
7年前
早歲讀書無甚解,晚年省事有奇功。
7年前
寫的太好了,膜拜大神
7年前
帶著不功利的心,在讀書的過程中尋求更好的自我
更多
發(fā)布

推薦閱讀

小花生小溪
小花生小溪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