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我和孩子一起在書房讀書。
孩子在柜子上翻書時不小心將一本書打掉在地上,孩子拿起來,一臉疑惑地對我說:“媽媽,這本《三只小豬的真實故事》是我去年讀的,可現(xiàn)在我已經想不起來里面的內容啦!”
我對他笑了笑,摸著他的頭,說道:“那你還記得它教會了你什么嘛?”
孩子不假思索地說:“當然記得呀!它告訴我們要多方面地去看一個人,不能隨便評論別人!”
“可是媽媽,我都忘了內容了,那為什么我還要讀呢?”
孩子這一問,讓我想起一個流傳甚廣的段子:你讀的書夠多時,當你看到天邊飛鳥,你會說“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不是“臥槽,好多鳥”。
在Quara上也看到過同樣的問題,其中有一個回答,讓我印象深刻: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吃了很多東西,絕大部分都被消化或排出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其中的某些部分,已成為了我的骨頭或血液。
我想閱讀也是如此。
我的父親是一位大學教授,在我讀高中時,我父親也曾問我:“你為什么要讀書?”我當即長篇大論一番。
父親默默聽完以后,說:“再精致的花瓶都有碎掉的一天,再美好的容顏都有老去的一天,唯有你讀過的書、寫過的字,都會逐漸積累在你的身體里,變成你的財富。
讀書多了,你的眼光不會局限于男女情愛、金錢權利,你得到的是精神上的富足;
讀書多了,你會發(fā)現(xiàn)自身的渺小,知識海洋的無邊,生活中的小煩惱,小挫折,不過是滄海一粟;
讀書多了,你不會隨波逐流,面對選擇時,你自有決斷,面對誘惑時,你自有風骨,因為你由始至終都明白,我想要什么,我該做什么!”
或許這就是讀書的意義所在。
以色列是世界上最愛讀書的國家之一,人均讀書量64本,居全世界第一。
一個小小的國家,卻產出了29%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愛讀書的人,愛讀書的家庭,都不足為奇,整個國家都愛讀書,其中的奧妙值得我們去探究?
在以色列的家庭里,為了培養(yǎng)孩子愛讀書的好習慣,以色列的母親們都會在孩子們出生不久之后,就讀圣經給孩子們聽。
為了讓孩子們喜歡讀書,母親們會將蜂蜜滴在書上,讓孩子舔一舔,以此來讓孩子們明白書甜如蜜的感覺。
在中國,暫不提能否成為愛讀書的國家,就連在身邊找到一個愛讀書的人、愛讀書的家庭也都寥寥無幾。愛書之人,早已成為了社會上的“稀缺之人”。
我們在這個浮躁的社會里,變得無法靜心讀書,隨波逐流,失去了自己的想法,沒有個性沒有特點,都變成了一種人。
孫中山說: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只有好讀書,一天不讀書,便不能生活。
而現(xiàn)在,全民刷屏的時代,真是全民注意力極大浪費的時代,全民不讀書的時代。
網上常常議論著“讀書無用論”,認為龐大的教育成本,置換來相對較低的回報,從而產生對讀書現(xiàn)實功效的懷疑和否定。
現(xiàn)實功效?赤裸裸地展現(xiàn)了這個社會洗腦式的功利心。書讀得越多,我們才越覺得這個社會的淺薄、自己的空洞。
2015年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yī)學獎授予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以表彰她發(fā)現(xiàn)青蒿素,顯著降低了瘧疾患者的死亡率。
在她的童年,因為受父親的影響,屠呦呦從小就喜歡翻看書本。
在屠家樓頂有個擺滿各類古典醫(yī)書的小隔間,正是屠呦呦童年的閱覽室?!饵S帝內經》、《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各類書籍都被屠呦呦當作珍寶般愛護。
即使年幼識字不多,讀書磕磕絆絆,但卻不阻礙屠呦呦成就自己的醫(yī)學夢。
屠呦呦曾說:“我的成就源自于超強的閱讀力與思考力?!倍瑥姷拈喿x力,來自于她從小打下的經典閱讀的底子。
書就像一座座山,我們讀了一本書,就像翻了一座山,看似無用,卻是讓你更加接近想要的高峰,更加成為一個想要的自己。
屠呦呦在翻閱這一座座高山后,不知不覺已經練就了自己“爬山”的能力,也不知不覺地成為了那個閃耀的自己。
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那位“冰花男孩”,在記者問他是否想去外面看看時,他說:“沒有,我連鎮(zhèn)上都沒有去過,沒有走出過村里,我最想去北京,我想去看看那里的學生是怎么讀書的?!?/p>
看完這個回答,我覺得心疼至極。讀書對于他們來說是幸福的,對于我們當中的某些人來說,卻是最低的高貴。
讀書的味道變質了。
我們常常能在在朋友圈里看到有人曬自己今天讀完了哪幾本書,一把藤椅,一杯香醇的咖啡,自是最典型、最文藝的情調。
讀書漸漸變成了人們用來掩飾自己的愚鈍、吹捧自己的外殼,而不是用來真正用來提升自我的方法。
現(xiàn)實中,讀書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們總把讀書的過程想象得很美好,卻不知道,真正的讀書,是拒絕花花世界的誘惑,甘愿與無邊的寂寞為伴。
我們囿于現(xiàn)實,讀書帶我們望穿山海。讀書和旅行一樣,都是在別人的世界里尋找自己。
2016年在上海MUJI BOOKS的演講上,一位叫老六的先生曾說:“閱讀是一種教育培訓,建立自己的思維方式?!?/p>
可想而知,我們并不是為了讀書而讀書,而是在書中讀自己,在書中發(fā)現(xiàn)自己,檢查自己。
日本電視劇《女王的教室》里,對于為什么要讀書有一個獨特的見解。
“讀書,不是非做不可的事,而是想要做的事。”
“今后你們會碰到很多很多你們不知道的,不能理解的事情,也會碰到很多你們覺得很美好的,很開心的事情。這個時候,作為一個人自然地想要了解更多,學習更多。”
“失去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人,不能為人?!?/p>
“連自己生存的這個世界都不想了解,還能做什么呢?不論如何學習,只要人活著,就有很多不懂的東西,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大人,好像什么都懂的樣子,那都是騙人的?!?/p>
“進了好大學也好,好公司也好,如果有活到老學到老的想法,那就有無限的可能性?!?/p>
所以孩子,為什么讀書早晚都會忘,我還要你努力讀書?
因為讀書不一定能賺大錢,卻可以讓我們看見更大的世界,能有更多選擇的機會。
讀書不一定會延長生命的長度,但一定會拓展生命的寬度。
龍應臺曾寫給他兒子一段話,希望與各位爸爸媽媽共勉: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帶給你快樂。”
來源:書香貝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