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兒子學校公開課,發(fā)生了一個小插曲,讓媽媽有些困擾。事情是這樣的,昨天孩子們的演出結束后,家長和孩子們回到教室,老師把孩子們自己的衣服一一分發(fā)后,孩子們做著離園前的準備。因為多了三十個大人,教室一下子顯得比較擁擠,許多大人也都迫不及待地往前擠,使得孩子們的活動空間一下子小了許多。媽媽不想和大家人擠人,于是找了一個靠后一點的角落,準備等大部分人接走孩子后再接兒子,于是,就用目光遠遠地看著兒子。只見兒子手里拿著衣服,想回到座位上穿好,可一不小心,被X同學絆倒摔倒在地,很快,媽媽看見他自己爬了起來,兒子問X同學:“你剛才絆倒我了”,不知道為什么,X同學沒有任何的回應,既沒有解釋也沒有道歉,甚至看都不看兒子,于是,兒子有些不高興了,靠到X同學身邊湊著他的耳朵大聲地重復了一遍,一旁的我目睹著這個過程,正在考慮是否需要過去干預一下(只要不涉及到人身安全,通常我不太干預孩子們之間的糾紛,我覺得孩子們需要慢慢學著自己解決),只見X同學的媽媽用手肘推開兒子,滿臉不高興地對兒子說:“你不要對著他大吼大叫”,說完,趕緊安撫她的兒子,看到X同學媽媽的態(tài)度,一旁的我突然完全沒有了干預的想法,決定靜觀事態(tài)的變化,只見兒子完全沒有理會X媽媽的態(tài)度,繼續(xù)湊近X同學又大聲重復了一遍,然后回自己座位去了,接著X同學開始哭起來,一旁的媽媽一邊努力地安撫他一邊開始抬頭環(huán)視,我猜想應該是在找兒子的家長,很快,她就在人群中找到了我,我相信她此刻期待著我過去道個歉或者當著大家的面責怪孩子幾聲,應該這事就過去了,但不知道為什么,我卻不想這么做,于是,我只能尷尬地把目光移向他處。
回家的路上,我問兒子:“剛才我看到你大聲地對X同學說話,發(fā)生什么事了嗎?” 兒子平靜地告訴我:“X同學剛才絆倒我了”,我平靜地對兒子說:“我猜想X同學不是故意的,今天人比較多,教室里比較擁擠。下一次,寶貝,我們不要湊近耳朵大聲地對別人說話好嗎?這樣做耳朵里的耳膜很容易受傷?!眱鹤咏又鴨栁遥骸皨寢?,什么是耳膜?”于是我簡單地解釋了一下,隨后又重復了我的建議,兒子沒有作聲,之后我就沒有再提起這件事。
回到家后,我曾經一度想在qq上開小窗和X同學的媽媽打個招呼,但不知道為什么,腦海中浮現出X媽媽滿臉怒容地對兒子說話的情形,我就不想這么做了,總覺得成年人再怎樣也不應該和一個孩子計較,再說,孩子們之間的整個過程,我覺得兒子有不妥當的地方,但他這么做,我覺得應該是希望得到一個解釋或者道歉,兒子也并沒有錯,他需要注意的是,不應該湊那么近大聲地說,作為家長,可以溫和但堅定地制止他或者給孩子一個正確的建議,又或者替不愿意回答的孩子回答一下都是可以的,但我看到的X同學媽媽的做法讓我覺得有些不爽。
對于兒子的做法,除了不應該大聲湊近說話之外,我覺得并無不妥,需要一個解釋或者道歉有什么錯,得不到對方的反饋讓他起了情緒也是人之常情,X同學的媽媽對兒子的態(tài)度沒有嚇退兒子,孩子依然堅持要個說法,讓媽媽有些意外和刮目相看,有骨氣哈。
事后,和爸爸交流了想法,爸爸覺得媽媽當場不干預沒有什么不妥,事后和兒子的交流方式也不錯,但他順便給了一個建議,認為如果當天晚上可以和孩子重溫一下這個場景,并引導孩子如何正確處理這件事,可能會更好,我覺得這個提議很好,以后要補上這一課。此外,爸爸覺得我應該告訴兒子,在很多時候,許多在我們家看似順理成章或者應該這么做的事,在和他人的相處中,有時候別人不一定能做到你的要求,我們也要學著接受,我覺得爸爸說得很中肯,下次我學著和兒子說。
原本以為這么件小事就應該這么過去了,但今天,X同學的媽媽在qq群里又主動提起這事,看得出來,在X媽媽那里,這事還沒有過去,我有些詫異和氣憤,這事就這么嚴重嗎,值得如此反反復復,一定要討個說法嗎?
晚上,和爸爸聊這事,爸爸覺得我也有問題,我生氣,表示我很在意,我也沒有放下。媽媽回味了爸爸的話,覺得很在理,記得小花生上的媽媽曾經說過,走自己的路,也允許別人走別人的路,我覺得自己也不夠心胸寬廣,需要不斷修煉完善。在這里吐吐槽,讓這事就這么過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