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前,當(dāng)我決定請年假,做好準(zhǔn)備去南京參加2017年兒童母語教育論壇時,心里還在懷疑,這個時間投入值不值得?就在上周六,當(dāng)我離開論壇時,內(nèi)心波動不止,感動和欣喜交加,時而心里隱隱感覺有一根弦被撥動,時而又心潮涌動。這不是矯情,是我的真實內(nèi)心體驗。
這些情感的產(chǎn)生,都源于我在論壇上聽的一堂閱讀公開課。
有的閱讀課增長見識,有的閱讀課增進寫作詞匯和語句,有的閱讀課提高思維能力,然而,我聽的這堂閱讀課,讓我忍不住想要將課文作者的所有書都讀一遍,這樣的閱讀課,它賦予了學(xué)生看到文學(xué)廣袤海洋的眼睛。
這節(jié)課的設(shè)計者和主講叫王文麗。王老師是全國特級教師,也是一位教研員,她所講的閱讀文本是作家蕭紅的文章《祖父的園子》,面向五年級的小朋友。在王老師的課堂設(shè)計上,王老師平等地對待學(xué)生,她沒有將五年級的小朋友看作一個個被動的受教者,而是看作獨立的個體,擁有自己獨特情感體驗和理性認(rèn)知的獨立個體,他們需要的是被引導(dǎo),不是被束縛,不是被框定,更不是被灌輸。
下面是我根據(jù)自己記憶和筆記整理的王老師與學(xué)生的一些教學(xué)互動,可能和當(dāng)時當(dāng)場王老師的表達有一些詞句的出入,但意思和意境一定是符合王老師原話的。
1)當(dāng)王老師請小朋友們介紹作家蕭紅時:
小朋友:蕭紅,民國女作家,生于1911年,死于1942。
王老師:民國是什么時候呀?
小朋友:不知道。
王老師:如果不知道的話,當(dāng)你介紹時,你可以先不用說“民國”,我們在說話表達的時候一定要說能讓別人聽得懂的話,要讓別人聽得懂,自己首先一定要明白。
王老師:當(dāng)你看到1911年和1942年這兩個數(shù)字時你能看出什么?
小朋友A: 蕭紅活了31歲。
王老師:對,從這兩個數(shù)字我們得到了這個信息,但是哪位同學(xué)還能進一步表達?
小朋友B: 蕭紅只活了31歲。
王老師:你加了一個“只”字,當(dāng)你加了這個字時,你的情感是什么?
小朋友B: 我感到很惋惜,她英年早逝....
王老師:是啊,多么惋惜啊。蕭紅只活了31歲,多么年輕,她英年早逝,但卻創(chuàng)作出幾十萬字的著作。如果你用數(shù)學(xué)的眼光看待這兩個數(shù)字,你會得出結(jié)論,蕭紅活了31歲,但是如果你是學(xué)語文的人,當(dāng)你看到這兩個數(shù)字,你會感受到無盡的惋惜。
2)王老師介紹了蕭紅文章的書寫特點后(特點:語句短小,直率),請小朋友再閱讀一遍課文,找出語句短小且充滿童趣的語句:
小朋友:(我找的是)“蜜蜂則嗡嗡地飛著,滿身絨毛,胖乎乎,圓滾滾,就像一個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動不動了”。
王老師:為什么你選了這句???
小朋友:因為這句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
王老師:是嗎,只要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就會充滿童趣了嗎?其實,一句話寫得好不好,未必和修辭手法有關(guān),現(xiàn)在,請你忘了這些術(shù)語,試著說出對這句話的真實情感體驗?
小朋友:我覺得,這句話很可愛,“胖乎乎”“圓滾滾”都特別生動地描寫出了蜜蜂的可愛。
王老師:對啦,其實這句話寫得好,不是在于用了多么高深的修辭手法,而是傾注了情感。
3)王老師請幾位小朋友們閱讀“花開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時,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樣,就怎么樣,都是自由的”。
王老師:請這位小朋友給大家讀一遍。
小朋友讀完后,王老師問:在你們班上,誰是你的朗讀榜樣?
小朋友:小A
王老師:那請小A給我們讀一遍,我要和小A PK 一下。
小A同學(xué)讀得清脆快樂,稚嫩的聲音讀出了童年的樂趣,王老師也讀了一遍,讀得緩慢而親切,聲音中充滿了回憶的喜悅情感,因為實在讀得太動人,所以大家都鼓掌了。
王老師:大家覺得,我和小A誰讀得好?
孩子們紛紛說,老師讀得好。
王老師:為什么你們說我讀得好?
小B:因為老師讀得緩慢。
小C:因為老師讀得斷句明顯。
王老師:哪位小朋友覺得想挑戰(zhàn)一下,覺得比王老師還讀得好。
小D又朗讀了一遍,響亮而快樂。
王老師:大家現(xiàn)在覺得誰讀得最好?王老師是不是一直再問誰讀得最好,大家是不是都糊涂了?是誰讀得慢就是誰讀得好嗎?
小朋友都沒有回答,因為確實糊涂了,過了一會兒,一位小朋友說:我覺得你們都讀得好。
王老師笑了:是啊,大家其實都讀得好,不管快慢。其實,每個人的經(jīng)歷都不一樣,看到這段話的感受不一樣,當(dāng)然會讀得不一樣啊。我都是快50歲的人了,讀這段話就是在回憶,當(dāng)然讀得慢啦,小A人家是位小姑娘,聲音清脆,讀這段話就是快樂有趣,當(dāng)然比我讀得快啦?,F(xiàn)在請大家?guī)е约旱那楦畜w驗,自己再把這段話讀一遍。
4)王老師引導(dǎo)小朋友仿寫 “花開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時,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樣,就怎么樣,都是自由的”。
王老師:這段話我們一起來試一下,看是不是能背誦下來。
小朋友和王老師一起,真的將這段話完整無誤背誦下來了。
王老師:你們看,我們真的背誦下來了,我們沒有刻意的背誦,但是都背誦下來了,這是為什么呢?
小朋友A: 我覺得是因為我讀懂了,我讀懂了這句話里面的感情。
王老師:是啊,當(dāng)你真正讀懂了,背誦就不是難題了。而且這段話句式是有特點的,小朋友們誰來總結(jié)一下?
小朋友B:什么怎么樣,就像什么樣。
王老師:對,現(xiàn)在就請小朋友發(fā)揮想象力,進行仿寫。這篇文章里還有很多動植物,大家找找看,花呀、螞蚱呀、倭瓜呀等等都可以進行仿寫。
小朋友C: 蜜蜂飛到花叢中,就像在跳舞似的。
小朋友D: 花開了,就像孩子在笑似的。
小朋友E: 黃瓜長大了,就像小胖娃似的。
小朋友F: 櫻桃紅了,就像害羞了似的。
......
5)當(dāng)王老師通過介紹作家生平深化、升華小朋友們對于這篇文章的理解時:
王老師:課堂一開始,我們總結(jié)了祖父的“園子”是果園、菜園,也是花園,現(xiàn)在我們又詳細(xì)讀了一些段落,了解到了作家小時候在院子里愉快、調(diào)皮的玩耍,現(xiàn)在你們還覺得這是什么園。
小朋友:是樂園!
王老師:對,蕭紅在這個園子里自由自在,無拘無束,沒有煩惱,這是她的樂園。但是,如果我們了解到作家的經(jīng)歷,也許你會有另一種認(rèn)識。
王老師放緩語調(diào)介紹:作家蕭紅其實有著坎坷漂泊的一聲,她長大后,離家出走,她有過自己愛的人,也有過自己的孩子,但愛人離她而去,孩子沒有活下來,她就一直漂泊啊,她走了很多很多地方,去了日本,還去了香港,最后在香港過世。其實,她的祖父在她十九歲的時候就過世了,她離開家后曾經(jīng)有一次短暫的回家,但20歲的她還是再一次離家了,自此再也沒有回到祖父的園子。《呼蘭河傳》是在她去世前一年在病中所寫,寫這篇文章時,她已經(jīng)離開祖父的園子很久了,不可能再回去了。《祖父的園子》飽含她的思念,是她向往的地方......(王老師的講述動人心弦,我自己聽得淚流滿面,旁邊坐著的老師們也摘下眼鏡,緩緩擦拭眼淚...)
王老師:大家覺得,祖父的園子對于蕭紅來說,是果園、菜園,是花園,是樂園,還是什么園?
小朋友:是家園....
王老師:對,它是蕭紅心靈的家園,當(dāng)你了解了蕭紅的人生經(jīng)歷后,再讀這篇文章,就會讀出其中的凄美和悲情。蕭紅雖然英年早逝,但是一位高產(chǎn)的作家,《呼蘭河傳》誕生已經(jīng)70多年了,比你們的爺爺奶奶可能年齡都大,但是現(xiàn)在還是有很多人在讀,所以被稱為經(jīng)典,她還有很多其他的著作 (大屏幕里顯示出一些蕭紅的著作),這里面還有很多具有蕭紅特色的文體特征和情感,等待著大家去探尋.......
最后,王老師在回答聽眾提問時,講到她一直在思索如何有效地向?qū)W生推介圖書閱讀,如果只是簡單的推薦,如何能吸引學(xué)生的吸引熱情呢?這其中,一定要找到一個連接點,來引發(fā)學(xué)生的閱讀興趣,雖然說“”師傅領(lǐng)進門,修行靠自己”,但是師傅這個“領(lǐng)”的動作一定要做好。
王老師的課深深打動了我,聽完課后,我忍不住把《祖父的園子》逐字逐句讀了好幾遍,也嘗試想在喜馬拉雅錄音,開始覺得,我有點播音功底,錄一段繪聲繪色、字正腔圓的朗讀應(yīng)該不難,但是讀著讀著,我想到了王老師對于蕭紅生平的講述,我想到了蕭紅在寫下這些文字時心中的想念和留戀,本來快樂的園子就在我眼前模糊,哽咽到無法繼續(xù),最后只有邊流淚邊讀完最后三段:
天空藍悠悠的,又高又遠(yuǎn)
白云來了,一大團一大團的,從祖父的頭上飄過,好像要壓倒祖父的草帽上
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個陰涼的地方睡著了。不用枕頭,不用席子,把草帽遮住臉上就睡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