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本文首發(fā)于公號無敵大薇薇,主張通識教育,從語言到全學科,從三觀到批判性思維,幫助大人和孩子一起成為積極的終身學習者。
“在人大附這個系統(tǒng)里,我確實過的很開心。不過初中我在實驗一班,高中卻沒分到成績最好的班,當時哭了一鼻子,但也特別慶幸,正因為如此,我才能看到了方式不一樣的幸福狀態(tài)和追求。
如果一直待在初中那個競賽環(huán)境里,也許我會固化自己,而高中的時候,很幸運,各方面都能讓我去探索?!?/p>
坐在我對面的童輝這樣說。這個朝氣蓬勃的大男孩,一臉青春,神采飛揚。他的履歷,就像每一位真正的海淀黃莊牛娃那樣閃閃發(fā)光,也是無數(shù)雞娃老母親心中典型的升學成功路線踐行者:
人大附初中高中,藤校康奈爾本科,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碩士。
畢業(yè)后選擇做獨立紀錄片導演,獲過獎,名字上過紐約時報,決定回國發(fā)展,繼續(xù)做紀錄片,同時也兼職知名媒體的撰稿人。
童輝在自己的紀錄片放映會上
作為海淀小學一年生的媽媽,我很好奇他一路的成長,也期待在和他的對話中,找到一些可以參考的方法。
01 扔掉奧數(shù)準考證的8歲娃
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數(shù)學老師找到童輝,給了他一張奧數(shù)準考證。在當時,這個證得來不易,全班沒幾個孩子獲得這一殊榮。
8歲的童輝,來回翻看著這張準考證,好奇心過后,覺得沒啥意思,于是,在放學路上,順手就把這張薄薄的紙給扔了。
然后,就沒有然后了。他沒去參加奧數(shù)比賽,學習和生活一切照常。只是,在幾年前,也就是這張準考證被扔掉十來年以后。他從父母那得知,當年老師因為沒去考試的事,非常生氣的找過他父母。
“當時他們什么都沒對我說,我覺得他們就是尊重我的決定吧,相信我能自己處理好。”
小學時的童輝,已經(jīng)開始在日記里做起了作家夢
面對著一臉驚訝的我,童輝笑道,“我也很佩服他們,太淡定了,我要是為人父母,可能做不到這一點?!?/p>
童爸爸是安徽人,大學畢業(yè)后,考取了注冊會計師資格,那是中國第一批注會。嚴謹、細致,是童輝給爸爸的標簽。
相比之下,童媽媽就瀟灑的多。她也是注會,創(chuàng)過業(yè),做過高管,在童輝初中的時候放下工作,成了全職媽媽。但她不“雞娃”,而是去尋找自己的愛好。比如追求藝術(shù),研究心理學,考取心理咨詢師資格證等等。近年來又開始做中國古文化方面的研究,去靈修。
“我媽陪我很有耐心,初三的時候,我買了第一臺單反相機,特別癡迷。周末在公園拍個小瀑布長曝光一等就是兩三個小時,我媽會一直等著,完全不會不耐煩,也一點不著急不催促?!?/p>
說起這個來,童輝眼里都是笑意,“我爸媽雖然性格愛好完全不一樣,但特別能達到一種平衡,我也非常敬仰他們。
他們帶我讀書,是真讀,不是那種嘴上說讓我讀。我家有一大面墻,都是書,二三年級的時候,我就開始在圖書城逛,買自己喜歡的書。直到現(xiàn)在,我還經(jīng)常和我爸媽互相推薦書,聊聊最近看到的好書?!?/p>
三年級的日記,記錄著自己的閱讀和文學夢
02 用紀錄片敲開了藤校的大門
高三那一年,童輝拍了一部關(guān)于北京胡同的紀錄片。在申請康奈爾大學的時候,他附上了自己的作品。之后也如愿拿到了offer.
當然,很難說offer最終是因什么而給出的,學??剂亢线m候選人的時候 ,一定是綜合多方因素。但至少,帶有個人風格和觀點的影像流露出的鮮明特色,和更多特質(zhì)疊加,打動了校方。
紀錄片里自己還自戀的出了下鏡
第一次正經(jīng)拍攝是初二,學校有很多活動,老師鼓勵大家拍校園文明短劇,幾個孩子拿著DV開始像模像樣的搗鼓,自己編劇,做出了個幾分鐘的場景小劇。
那時候,班里的語文老師讓大家在家長會上分小組排演課本劇。童輝所在小組恰巧都是語文比較好的孩子。大家合力演出了魯迅《藥》里面的人血饅頭的一段。
家長會那天,反響熱烈。老師贊許的對他們創(chuàng)作小組說:“你看這個劇為什么排的特別好,因為組里有咱們班的四大才子!”
直至今日,童輝還記得老師的鼓勵,就像是一簇竄動著的小小火苗,點燃著少年的熱情。
初中的時候,《讓子彈飛》熱映。和小伙伴們看完以后,童輝滿腦子就是“太酷了!”也就是在那一次,他堅定了自己未來想去拍電影的想法。
如同文章開頭說的那樣,童輝很慶幸自己在高中的時候,進入的并不是人大附高中部里成績最好的那個班級。相反,正因為在學霸學神們沒有那么多的團體里,他打開了新眼界。
那是不同于初中數(shù)學牛娃扎堆的競賽環(huán)境,在這里,每個人都會有自己不同的可能性。在這樣的感染下,他得以有更多時間去思考自己到底想做點什么。
人大附的高中部,有個知名的校園電影節(jié)。進入高中的童輝,和同學們一起自編自導自演,拍了一部30多分鐘的電影短片。
高一時的紀錄片作品,講述如何在北京這樣的快節(jié)奏都市里生活
之后他開始更多記錄,在周末走街串巷,從現(xiàn)代氣息濃郁的城中心,尋找著一條條老北京印記的胡同。
彌漫著煙火氣息的大雜院,朱門緊閉的宅子,被拆遷改造的老屋,時尚快節(jié)奏的各類新店,好奇的游客,世代居住在這的人們……這些片段奇妙的交融在他的鏡頭下,和那些寬寬窄窄的,縱橫貫穿在四九城的中心胡同一起,無聲記錄著這座古老城市的變遷。
童輝鏡頭下半拆不拆的胡同
這部《北京的胡同》,在如今已經(jīng)成為獨立紀錄片導演的童輝看來,稚嫩生澀,卻明亮鮮活。
03 人大附數(shù)學實驗班的文藝青年
上周,我去見了一位神交已久的數(shù)學大神楊琦老師,非常巧的是,童輝是他當年在人大附時候的學生。
我們聊起來的時候,楊老師笑道:“他從初中開始就非常明顯的表現(xiàn)出了對于文字、藝術(shù)的喜好和特長,那時候就已經(jīng)文藝青年了?!?/p>
初中時的“豪言壯志”
初中的童輝在人大附著名的數(shù)學實驗班,身邊有人工雞出來牛娃的,也有天生大牛,是國內(nèi)外奧數(shù)賽場上的老面孔。
小學四年級以前,童輝沒有上過任何學科類補習班,但看到身邊同學都去學了,自己也琢磨著也去上了奧數(shù),見到了不少在牛娃圈里赫赫有名的“奧數(shù)大神”。
初入奧數(shù)圈的童輝,在那樣牛娃環(huán)繞的環(huán)境里不算拔尖, 剛剛好夠著邊。他一邊在上課的時候偷偷仰望著這些牛娃,一邊也享受著奧數(shù)帶來的神奇思維碰撞。在四年級的日記里,童輝還特意記錄下來一篇:我好喜歡學奧數(shù)??!
在這樣興趣和努力的驅(qū)動下,初中的時候,童輝考上了人大附中的數(shù)學實驗班。和那些曾經(jīng)仰慕的牛娃們分到了一個班里。他突然發(fā)現(xiàn)原來奧數(shù)大神們,和自己一樣,都是普普通通的少年。
初三的時候有一次老師問:“這兩年多時間里,班里有誰沒參加過任何數(shù)學競賽?”
童輝舉手了,一個班幾十號孩子,他是唯二的其中之一。
“我挺自豪的,那時候就覺得自己怪不錯的!”說起來童輝哈哈大笑,“不過我數(shù)學也不差,拿過班里第一,全科也拿過年級第一?!?/p>
這一點也被他的數(shù)學老師楊琦證明:“都是數(shù)學牛娃,童輝算是文藝青年,但他成績真的還不錯?!?/p>
“薇薇姐,你知道嗎,我覺得初中三年,我的最大收獲就是意識到自己以后可能不會走理工科這條路,不走競賽,這不是我真正喜歡的?!?/p>
“就像初一那年,我爸給了我?guī)浊K錢,讓我自己去報喜歡的班。我站在培訓機構(gòu)轉(zhuǎn)了一圈,報了C++,數(shù)學,英語。然后我學了一學期的C++,能跟下來,但是我知道自己不喜歡,以后不想做這個一樣?!?/p>
我看著現(xiàn)在依舊很年輕的童輝,想象那個十來年前的初中孩子,拿著幾千巨款,在培訓機構(gòu)前臺給自己選課的樣子。
盡管還不完全確定自己未來要做什么,但至少在彼時,他已經(jīng)開始一項項排除自己也許不會去做的事,去一點點尋找自己的所愛所想。
我也好奇的問他:“你小時候報過啥興趣班嗎?”
他點頭一笑:“當然啦,那時候報了很多興趣班,爸媽和孩子都這樣嘛,乒乓球啊武術(shù)啊,很多,放學了就去上各種課。其實也是那個時候開始一點點知道自己不喜歡什么,排除自己的錯誤選項吧。我媽比較寬松,我不喜歡的,就和我一起排除,其實最終留下來的,就是喜歡看書和寫東西、拍東西了。”
04 學歷史是從初中就開始的想法
大部分中國孩子去海外念書,讀的都是IT或金融。當然,近年來這種趨勢有所下降,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人文相關(guān)。
但選擇康奈爾大學的歷史專業(yè),在七八年前的海外名校申請里,是比較少見。這也是童輝一直引以為傲的地方。
高二的時候,他已經(jīng)為自己規(guī)劃出了大概的方向:本科學歷史這樣的自己熱愛的文科學科,去研究和思考,為未來拍電影、紀錄片和寫作做好積累。
事實上,他也的確是這樣做的。研究生時期,他在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讀紀錄片方向,是他高中時候就“已經(jīng)看上”的項目。畢業(yè)后首部紀錄片《Curtain Up!》(中文譯名《夢響唐人街》),就代表著他對美國華人在身份認同和社會關(guān)系的探討和反思。
這部作品入圍了北美十余個電影節(jié)并獲獎,包括“最佳記錄長片”、“最佳新人”和“觀眾選擇”等多個獎項,將在美國公共電視臺PBS旗下頻道播出,并正在國內(nèi)做線下放映和發(fā)行。
二三年級在圖書城里席地而坐,和父母翻看三國,讓小小的童輝對歷史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到初中,看了越來越多的歷史人物故事,他開始創(chuàng)作自己的小說和人物。而高中開始,對清末和民國史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從曾國藩左宗棠,到梁啟超胡適…童輝讀了大量的傳記史實。一套《南渡北歸》三部曲,在高中時被他翻了又翻。
作者注:《南渡北歸》是著名作家岳南所著首部全景再現(xiàn)20世紀中國最后一批大師命運變遷的史詩巨著。講述的是上個世紀大批知識分子冒著抗戰(zhàn)的炮火由中原遷往西南之地,而后再回歸中原的故事。整部作品的時間跨度近一個世紀,所涉人物囊括了二十世紀人文科學領(lǐng)域的大部分大師級人物。
那批推動了時代發(fā)展的文人大師,無疑成了童輝的精神所向。“成為那樣的人,為社會做一點貢獻”,這種想法越來越強烈。
而從歷史中去發(fā)現(xiàn)先賢的品格,去探尋動蕩時代里社會前進的步伐,也讓他把本科的畢業(yè)論文選定在民國最早十年時的中美問題,中國第一批留學生問題上。
在閱讀和資料查找的過程中,在通過用文字和大師們隔空對話中,童輝一次次看到了自己的熱情所在。也有了更深的使命感。
這也使得他在畢業(yè)后,選擇了用影像去記錄和描述當下,聚焦這個時代的人物和社會。
高三畢業(yè)的時候,有同學在同學錄上給童輝留言:
“我們都知道你熱愛拍片子和寫作——可能我們都不會做這樣的事情,但是我們相信你一定會堅持下去的。”
研究生就讀期間和畢業(yè)回國后,除了拍攝以外,童輝還在澎湃新聞的“鏡相”和鳳凰網(wǎng)“在人間”欄目里做撰稿人。去年疫情期間,他在紐約的家中待了半年,寫完了一部講述亞裔、華裔、留學生身份認同問題的書稿,也在國內(nèi)準備出版中。
有次,一位學長對他說:終于看到從人大附出來的人,在做這方面的事情了。
“會有一種使命感,”童輝有點不好意思的笑著說,“就是如果我自己表現(xiàn)出這種很堅定的信念的話,身邊所有人都會回報給我相同的支持和能量??赡苷f出來有一點玄乎,但這種正向的力量我覺得是相互的?!?/p>
04 后記
在整個采訪過程中,我無數(shù)次被感動。感動于童輝父母對他的包容,也感動于他在成長過程中的自我發(fā)現(xiàn)。
當全民都在被焦慮裹挾不斷內(nèi)卷的時候;當?shù)妄g牛娃層出不窮的被或明或暗攀比的時候;當“海淀”成為一個畸形雞娃代名詞的時候……
有幾個人真正想過,孩子未來會是什么樣?
有人會說,童輝是在人大附中這樣的學校,才有資格來談理想,像我們這些連名校門都沒摸著的,不努力雞,如何進入這樣的學校,如何去暢談未來?
誠然,好學校帶給孩子的影響是深遠悠長的。但正是因為沒有把目標放在眼前的一點點得失上,沒有無謂的糾結(jié),才會有可能真正保護孩子對于學習的熱情。
而無論哪所名校,都青睞這樣用極大的熱忱去不斷自主學習和思考的孩子。也正是因為在童年時的自由和精神富足,孩子才有可能走的更遠。
那些因為做不出來的數(shù)學題,讀不會的英語單詞而滋生的焦慮,可以放放;那些在看到所謂別人家的牛娃時的焦慮,甚至看到別人家智慧而包容的父母時的自責,都可以放放。
畢竟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面貌,每個孩子也都有無盡的可能性,每當焦慮的時候,想一想陪伴的初衷是什么?我們希望孩子成長后的樣子是什么?
整理采訪稿,記錄下這個非典型海淀娃的成長,于我,是一方良藥。
注:童輝正在為自己新的紀錄片尋找更多素材和有故事的家庭。如果覺得自家有一些和孩子教育相關(guān)的值得記錄的內(nèi)容,可以發(fā)郵件給童輝:rdfzt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