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益美君
前天的一個熱搜,讓益美君異常激動!
#建議全名開展死亡教育#兩會上,這一寶貴提議讓人眼前一亮。北京大學腫瘤醫(yī)院主任醫(yī)師顧晉提出:
很多癌癥晚期患者飽受病痛折磨,但家屬往往會拒絕舒緩治療,怕認為不孝。
同時社會上年輕人自殺事件經(jīng)常發(fā)生,我們對尊重生命相關教育有一定欠缺,他建議從中小學生開始開展死亡教育,讓人們學會尊重生命、尊重死亡。
據(jù)統(tǒng)計,每年約有5000萬人死亡,換算下來,每1秒鐘就會有1.8個人死亡。
也就是說,當你看完上面這句話后,已經(jīng)有幾十個人離開了這個世界。
死亡,每一天都在真真切切的發(fā)生。
波音737MAX8埃航客機墜毀剛帶走8位同胞的生命,而中國社會還在回避死亡教育!
圖片來源:新京報我們視頻
在死亡質(zhì)量調(diào)查報告中,中國大陸地區(qū)在80個國家中排名71位。
西方國家通過宗教進行“死亡”教育,中國的“死亡教育”仍處于空白期。
逃避死亡的話題會發(fā)生哪些問題?我們究竟要怎么面對死亡?
益美君強烈推薦這個視頻,看完已淚流滿面。無比真實和貼近中國人面對臨終時的場景,諷刺又心酸,感動又無奈…
《你所見過的人,都會經(jīng)歷一場死亡》
請在wifi下觀看,土豪可隨意!
片尾曲也很動人,記得聽~自備紙巾哦
視頻來源:飛碟說
是不是感觸頗深?死亡是不可控的,我們永遠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會先來。
如果生命的離去代表著失去,那世間還有什么是永恒的?什么才是正確的生死觀?
01
▼
何為“優(yōu)死”
也是不久前,臺灣著名體育主播傅達仁安樂死的最后畫面被曝光。視頻中,家人都陪伴其左右,唱歌送他走完最后一程。他非常平靜地喝完了杯中的藥物,最后倒在了兒子的懷里。
傅達仁最喜歡的一句話是“年輕時奮斗向前,年老時喜樂再見”。
這位85歲老人,不想在生命最后的時光里,被插管、被搶救,他更害怕的是失智——失去對生命的掌控權。
他專程從臺灣飛到瑞士,花費大筆的積蓄,在這個安樂死合法化的國家主動迎接死亡。他成為亞洲第一位去瑞士實施安樂死的中國臺灣人。
其實益美君已經(jīng)發(fā)過關于死亡教育、臨終關懷的文章,特別提到了舒緩治療,反響熱烈。
臨終關懷這門醫(yī)學領域的新興學科,就是專門為“優(yōu)死”而設立的。它的出現(xiàn),不僅是人類社會文明發(fā)展的重要標志,也是對生命的尊重和自由意志的體現(xiàn)。
與之伴隨而生的便是,像安寧病房一樣的臨終關懷病房。安寧病房秉持的理念是:
人不僅要“優(yōu)生”,也要“優(yōu)死”。
舒適安穩(wěn)地結束生命,應該是一個人必須享受的基本權利。那這就需要專業(yè)人士,去把疾病帶來的疼痛、恐懼、自我厭惡與不體面剝離掉。
一部紀錄片《生命里》向我們展示了這些。
紀錄片的主角們是一群耐心的護工和志愿者,以及一個個等待死亡的普通人。病人們都知道自己大限已到,生命的倒計時有的是幾個月,有的是幾周。
積極治療除了給患者徒增更多的痛苦,已經(jīng)失去了其他意義。
護理工作十分艱巨,由于病人家屬不懂得科學的護理方法,他們需要親自為病人做全身清潔。
不能翻身的重病患者,醫(yī)護人員需要兩小時給他翻身一次,否則會生褥瘡。
有的患者,甚至會大小便失禁,拉在褲子里。
耐心護理患者,讓患者建立身心靈的安全感,消除對死亡的恐懼,安穩(wěn)舒適地走向生命的終點,這就是安寧病房醫(yī)護人員的責任。
紀錄片試圖告訴我們消失之前的存在,也是生命的一部分意義。但要使這份意義完整,就需要破除對死亡的忌諱和恐懼。
在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臨終關懷已經(jīng)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模式,而在我國,“臨終關懷”尚處在起步階段。
比起起步晚,“臨終關懷”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還是社會偏見問題,因為中國人傳統(tǒng)觀念里普遍回避死亡話題。
《生命里》這部紀錄片分為上中下三集,標題分別是:記得、陪伴、心愿。
六個字,簡短深刻,人終其一生,難道為的不就是這六個字嗎?
國人深知“知識改變命運”這些生前事的重要性。而關于“性的教育”、“愛的教育”和“死亡的教育”非常匱乏。
而這三種概念,分別對應人生的三個支點:身體完整、靈魂豐沛、生命價值。
02
▼
何為“死亡教育”
白巖松說:「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2018年,時間帶走了李詠、金庸、鄒文懷、藍潔瑛、斯坦李… 中國人被迫集體面對死亡。
而日常生活中,春節(jié)和重大節(jié)日不能說“死”字,買房不買帶“4”的樓層,老人家去菜市場買菜,都不會買到數(shù)量“4”…
“死亡是一件很不吉利的事?!边@個觀念已經(jīng)深入大部分人的內(nèi)心,好像我們不提起它,它就永遠不會發(fā)生。
就連2017年大熱的動畫電影《尋夢環(huán)游記》都險些不能過審,因為這樣的亡靈題材是不能引進的。但是在過審時看哭了所有廣電審查人員,所以破例讓通過了…
看過電影的人都感慨,這是我們看過的最好的死亡教育。
說到死亡,為什么墨西哥人是載歌載舞、搞怪化妝、把酒言歡的亡靈節(jié)?而我們是欲斷魂,悄無聲息的清明節(jié)?
大部分中國孩子參加葬禮的時候,是躲在大人的身后,若提關于死亡的事就是被呵斥的情景。我們小心翼翼地,避免著談論太多,那種小心謹慎似乎是一種約定俗成。
我們回避,別人則大大方方做成動畫。我們認為孩子太小什么都不懂嗎?那是我們根本沒找到正確的方式吧。
這么深刻的道理,一部動畫用歡樂的節(jié)奏,輕輕松松就講給孩子聽了。而且很多孩子都聽懂了,看哭了,明白了。
“死亡其實是生命的回照,是生的反面,也是生的補充?!?/p>
我們是時候轉(zhuǎn)換觀念了。因為逃避的態(tài)度并不會讓孩子感到好受,反而有可能導致悲劇性后果。
因為好奇而嘗試死亡的滋味,或者因為疏導不暢而留下心理陰影,或者因為太輕視死亡而在遭遇挫折時選擇自殺,都是死亡教育缺失的表現(xiàn)。
在節(jié)目「爸爸去哪兒」里,夏克立對女兒夏天的死亡教育堪稱范本。
圖片來源:爸爸去哪兒
他跟女兒說狗狗年紀大了,活得并不開心。在女兒問狗狗去了哪里的時候,沒有回避而是直接告訴她:狗狗去世了,有一天爸爸也會離開。
在女兒無法接受時告訴她,人到了年紀都會去天堂,那里很漂亮,人們會回到最開心的年紀。
夏天聽了之后很安慰,變得沒那么難過了,也就慢慢地接受了狗狗去世的事實。
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講述死亡,適當?shù)亟o他們安全感,孩子才能慢慢接受死亡,學會正視死亡、尊重生命、快樂生活。
在國外,死亡教育從幼兒園起開始普遍實施。有些學校不僅作為一門單獨課程來上,還滲透到生物課、科學課、社會課等各個學科。
學校還和一些養(yǎng)老院、臨終關懷機構合作,老師會帶著孩子去這些機構,為臨終者送上祝福,在開展死亡教育的同時也是情感教育的培養(yǎng)。
有研究顯示,在資訊尤其發(fā)達的今天,孩子從3、4歲就會接觸到死亡的概念。沒有天生就懂得尊重生命的孩子,用正確的方式讓孩子認知死亡和生命的關系,非常有必要。
如果遇到植物、寵物、親人朋友的死亡,家長沒有必要對孩子隱瞞,應該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給孩子安慰,讓他們感到安全。
用分離來表述死亡,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學習如何和孩子談論死亡很難,但開放的、誠實地討論死亡,會遠比讓孩子獨自去理解這件事情要好。
03
▼
關于“活著”這件事
“死亡”是最好的老師
《奇葩說》第五季半決賽上,邱晨曝光了她被查出甲狀腺惡性腫瘤加淋巴結轉(zhuǎn)移,癌癥讓她迫切面對死亡。
她說出了以下的感慨:
面對死亡,我們反而更容易得到頓悟,了解生命的意義。
學者蕭功秦曾感嘆:“中國人的價值追求太單一了,大家都像一個經(jīng)濟動物,金錢成了衡量一切的標準?!?strong>一個重大原因,就是我們?nèi)鄙倭怂劳鼋逃?/strong>
中國人在生活追求方面,更喜歡沉溺于物質(zhì)生活的享受,平時談話的內(nèi)容不外乎是房子、汽車,而西方人在人生追求方面則更多元化。
他們相比物質(zhì)生活,更多在追求其他東西,更喜歡冒險,去追求自己覺得值得追求的價值。
因為他們更深體會,在這個世界上,無論我們擁有多少車子、房子、金錢,當死亡來臨的那一刻,卻一樣都帶不走,唯有人生體驗是可以帶走的。
喬布斯坦言,他的一生都是“向死而生”的。05年,他在斯坦福大學演講時說:“從那時開始,過了33年,我在每天早晨都會對著鏡子問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會不會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呢?”
他說:“死亡是生命的最偉大發(fā)明。”
死的意義在于讓我們明白生的可貴,不再沉溺于享樂、懶散、世俗,不再沉溺于金錢、物質(zhì)、名位,然后積極地去籌劃與實踐美麗的人生。
人到了一定年齡,就要對人生負起責任來,需要去尋找能夠讓你燃起熱情的東西,找到自己參與世界并在其中感到價值的方式。這就是死亡教育極大意義。
面對死亡,如何過好一生,我們每一個人都要補課。
04
▼
愛讓活著有了意義
愛讓死亡有了方向
再說回電影《尋夢環(huán)游記》,它實在是一部顛覆中國認知的電影。
動畫場景
現(xiàn)實場景
影片里墨西哥人對生活是熱愛的,活得不較真,而死亡是可以調(diào)侃和慶祝。而中國人則反之,像埋頭在沙子里的鴕鳥。
在中國家庭關系里,很多人只感到孝道的沉重、親人間的道德捆綁、人際越界和令人窒息的相處模式。
而影片里有另一種親情表達方式,家人以愛維系,用歌表達,長輩和晚輩之間可以不強求尊卑,而是能夠平等溝通。
它更向我們很好地傳達了一個觀念:
人這輩子一共會經(jīng)歷三次死亡。
第一次是你心臟的跳動停止,那么從生物角度說,你死了;
第二次是在葬禮上,認識你的人都來祭奠,之后你的社會地位就結束了;
第三次是最后一個記得你的人把你遺忘,那你就真的死了。
原來被所愛的人記住,才是你活過的最好證明。
這出乎意料地打動人心。你活著的時候給別人帶來了什么記憶?你死去又將如何被別人記住?如果這段記憶是溫暖的底色,那么死亡也就不再是寒冷可怕的黑洞,而是另一段旅程的開始。
就算我們再也見不到,不代表生命的圖畫中沒有了彼此的位置。
一個生命的力量,其實并不在于長短,更在于它的寬度和內(nèi)涵,而在于ta與周圍人關系上所產(chǎn)生的那份愛的聯(lián)結。
惟愿你活著,與愛同行,不枉此生!
這是國人最欠缺的教育之一
每天與生死擦肩的醫(yī)生們談“死亡”
▼
本文轉(zhuǎn)載自公眾號:益美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