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不值得感謝,但這碗雞湯你一定要干了

2018-7-31 17:08 原創(chuàng) · 圖片21


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

“寒門真的難出貴子”?

老實說,這個問題已經沒什么爭議了。

教育和家庭環(huán)境的關系越來越大,家境好的孩子,得到的資源更多,考上好大學的概率也更高。

更主要,大學畢業(yè)后得到的資源和支持也更多,更容易成功,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我身邊也幾乎都是這樣的例子。

有人在網(wǎng)上貼了一段話:

“進清華以后第一節(jié)社會學概論課上,老師讓我們每個人填了一張問卷。

上面有兩個問題是:

“你父母親的職業(yè)?”

“你上大學以前到過最遠的地方是哪里?”

問卷收上去以后,老師對我們說:

“在座的各位能考上清華,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你們的父母?!?/p>

我贊同老師的話,因為這代表了大多數(shù)事實。

但說實話,這種論調聽多了后,人會有一種對現(xiàn)實的無力感。

比寒門更可怕的,是失去向上奮斗的勇氣。向上走很難,但向下滑很容易。

對每個個體來說,出生無法選擇,個人唯一能把握的東西:努力,被弱化到不起眼的地步。

這兩天人民日報報道了一個新聞:河北農村女孩王心儀以700多分的總成績考上北大。

其實農村的孩子考上清華北大的每年都有。這個孩子被大家關注,是因為在網(wǎng)上寫了一篇文章:“感謝貧窮”。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認真看過這篇文章,認真看過關于這孩子的采訪。

新聞出來的時候,網(wǎng)友們都很友好,祝福王心儀的很多,看了很暖心,尤其是最近全都是糟心的負面新聞,能聽到點兒窩心的新聞已經很不容易了。

王心儀的文章,好多地方給我印象很深,她感謝貧窮,感謝磨礪,但我覺得她最該感謝的,是她的父母,尤其是她媽媽。

王心儀有個很棒的媽媽。

現(xiàn)在都愛說父母的高度就是孩子的高度,父母需要多努力。

說的好像以前的父母從來沒努力過一樣,好像每個人都能通過努力改變什么一樣。

但人大多數(shù)人死撐著不愿意承認的一個事實:“很多人只是努力保持活著,就已經花光所有力氣了?!?/p>

王心儀外公外婆常年有病,媽媽身體也不好,爸爸收入微薄勉強糊口,家里孩子又多,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沒有在農村生活過的人,無法體會。

其實即使是現(xiàn)在的農村,女孩子也不是個個都有學上。很多家庭都早早就讓女孩輟學去打工。

在網(wǎng)上我看到一個很正能量的評論:“王心儀媽媽很有智慧,在那樣的條件下,還努力供王心儀一個女孩讀書?!?/p>

王心儀比較幸運,遇到了一個好媽媽。

投胎真的是個技術活兒。

前段時間隊友前老板生了老二,是個女兒,隊友老板發(fā)朋友圈時很興奮:“真是個投胎小能手”。

這話一點不假,投胎在上海的富裕家庭,人生一打開就是easy模式。

而對于農村的女孩子來說,讀不讀書,嫁不嫁人,打不打工,全靠運氣。

很明顯,王心儀運氣很好。

王心儀提到兩個小細節(jié):

“同學笑我穿的衣服破,我哭著跟媽媽說,媽媽只說了一句:“不要理他,踏實做事就好””

“我來自一個對教育和知識充滿執(zhí)念的家庭,母親說過,這是一條通向更廣闊世界的路。

她讓我比別人更早一年上學,并不是因為自己的攀比心理,而是她盼望著我更早擺脫蒙昧和無知?!?/p>

雖然沒有大城市高知家庭的環(huán)境,但是她有一個好家庭,一對好父母。

孩子怎么樣,看父母就知道了,同樣,父母怎么樣,看孩子就知道了。

相信讀書改變命運的人很多,但是能培養(yǎng)一個北大學子的父母,一定不會很簡單。

最近有一部紀錄片《出路》,講三個不同家庭環(huán)境的孩子:

十幾歲就輟學嫁人的深山女孩馬百娟;

復讀三年終于考上大學走出農村留在城市改變命運的農村男孩徐佳;

出生在北京中產家庭,不愛讀書輟學閑逛,有無數(shù)選擇但始終沒有人生目標的北京女孩袁晗寒。

前兩個故事,大家已經耳熟能詳不愿意再聽了。但是袁晗寒的故事,確實還挺讓我大跌眼鏡的。

袁晗寒的爸爸從事房地產行業(yè),媽媽在電視臺,北京的家是前面有竹子,后面有游泳池的別墅。從小學畫畫,學鋼琴,學跳舞,精英階層孩子的普遍路徑。

只不過,袁晗寒沒有順理成章的考上清華北大或者中央美院,而是因為留級次數(shù)太多而不得不提前退學。

關于這部紀錄片,網(wǎng)上無一例外一邊倒的在說:“父母越不努力,孩子越沒出路”。

我看不盡然。

沒有誰不努力。

馬百娟的家人都很努力,但是所有的力氣都用來努力活著。

徐佳的父母很努力,他父親拼上性命,臨死前交代:“爬也要讓孩子讀書”。

而袁晗寒的父母我相信非常努力,否則不會在北京有現(xiàn)在的社會地位和資源給袁晗寒提供無數(shù)的選擇。

努力是值得鼓勵,但眼界更可貴。

不是你努力給孩子提供一切,孩子就一定會變得有出息。

我不能說袁晗寒的教育或者人生就一定失敗,袁晗寒未必能代表她那個階層的普遍現(xiàn)象。

但至少能說明某一方面。就像袁晗寒媽媽后來說的,如果她們家在二線城市,她死也要讓孩子死在學校。

除了眼界,作為普通家庭來說,我覺得“寒門難出貴子”這類言論,聽聽就好。

現(xiàn)在只要談教育,就必提寒門難出貴子,只要談高考狀元,必定離不開:“現(xiàn)在的狀元都是這種,通俗來講,就是家里又好又厲害的這種”類似的論調。

(澳門賭王何鴻燊的兒子何猷君,參加2018最強大腦大火)

但大學里不全都是這種人啊。

否則窮人的孩子哪里來的希望?否則王心儀的父母在王心儀八歲的時候就放棄了掙扎。

王心儀沒變成另外一個馬百娟,還是因為這社會畢竟還沒變成鐵桶一塊,階層固化到窮人普通人完全沒任何機會,王心儀的父母還是相信教育能改變孩子的命運。

我們不需要成為天才,我們只是需要擺脫原來的命運,就像徐佳,就像王心儀。


我有個朋友,80后,是當年他們村子里第一個大學生,他復旦畢業(yè)后去北大讀了碩士,碩士畢業(yè)那年汶川大地震。

有一段時間我一直問他:“你賺的錢不算少,怎么不買房呢?”

他估計被我問煩了,每次都說:“發(fā)的工資都寄回家修房子了,汶川地震后家里房子都塌了。”

因為多年的朋友,我知道他的狀況,他并沒有像很多農村出來的勵志故事,從此飛黃騰達,他還一直在路上,前幾年創(chuàng)業(yè)才有了些起色。

我一直在想他的故事,農村出來的孩子不是個個都進了工廠,也不是個個都飛黃騰達,還有很多還在打拼的路上。

雖然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不算勵志,但是在我看來,他已經離開了原來的生存環(huán)境,留在了大上海,有了自己的事業(yè),這就已經是很大的成功了。

同樣,我知道王心儀面前的路還很長?,F(xiàn)在的大學環(huán)境已經不像三十年前,農村孩子越來越少,王心儀進了大學后,面對的挑戰(zhàn)更多更大,但是我想,心里強大的她今后的路肯定會越來越寬。

如果說王心儀的故事給我什么啟示的話,就像王心儀自己說的“我們是可以做夢的,我們也需要這樣的引領”。

微信公眾號: 賴賴媽 賴賴養(yǎng)成記

畢業(yè)于復旦的理科媽媽。 媽媽把對你的愛揉進段子和手工里,希望用滿滿的愛陪你慢慢長大

擅長講段子和做手工

帶著萌娃邊玩邊學


回應 舉報
贊6
收藏6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