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楊二芋
1、一篇關(guān)于貧窮和希望的文章
最近一周,有兩名準大學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guān)注。
一個是云南小伙崔慶濤,跟著父母在工地拌砂漿時,收到了北大的錄取通知書,稱走出大山也會回到大山,但回來時,期待帶來一些不一樣的變化。
另一個則是河北女孩王心儀,在今年的高考中取得了707分的好成績,被北大中文系錄取,此前寫下的一篇“感謝貧窮”短文引發(fā)了網(wǎng)友的強烈反響。
王心儀出生于一個普通的農(nóng)村家庭,媽媽體弱多病、不得務(wù)工,只能在家照看農(nóng)田和孩子,以及患有高血壓、哮喘病、生活不能自理的姥爺。
她有兩個弟弟,大的即將升入高三、成績優(yōu)秀,小的還在上幼兒園,一家六口全靠家中的五畝地和爸爸外出做零活補貼家用。
從小學開始,王心儀就主動承擔起力所能及的家務(wù)活,喂雞放羊,采摘棉花,春耕時還會幫媽媽下地犁田,她在前面拉,媽媽在后面推……
盡管家境貧困,但天生樂觀的她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各種獎狀、證書貼滿了墻壁,四個多月前還在全校師生面前代表高三學子講話:
“只要站起比跌倒多一次,我們便沒有辜負這段青春、這段韶光!”
圖自公眾號“河青家長會”(下同)
無論是在家里還是學校,王心儀的表現(xiàn)都非常好。
媽媽心疼她每個月的生活費是平常孩子的一半,每次在食堂買飯就買大白菜,舍不得吃點葷的;班主任夸她樂觀開朗、格局很大,“絕對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只知道學習的學生”。
的確,她愛好廣泛,視野開闊,最重要的是很有主見。
雖然高中學的理科,但基于對文學的喜愛,填志愿時她選擇了北大中文,這讓周圍很多人不解——為何不學個更賺錢的專業(yè)?她說,追隨自己喜歡的事情更重要。
高考后,她經(jīng)高中物理老師介紹,在保定一家輔導機構(gòu)做輔導員。當錄取通知書寄到家門口時,她正只身一人在異地打工,讓媽媽把信封里里外外拍了個遍。
就是這么通透的一個18歲女孩,面對姥姥的患癌去世、上學之路的艱難、同學對自己衣著的嘲笑,在文章中通通化為了兩個字——“感謝”,賓語是“貧窮”。
感謝貧窮,你讓我領(lǐng)悟到真正的快樂與滿足……
感謝貧窮,你讓我堅信教育與知識的力量……
感謝貧窮,你賦予我生生不息的希望與永不低頭的氣量……
這篇“關(guān)于自己、關(guān)于貧窮、關(guān)于希望”的文章一經(jīng)發(fā)出,感動了許多網(wǎng)友↓↓
同時,也讓不少人搬出已故作家張賢亮說過的話(不可考,但很有道理)——
贊美苦難是一種罪惡,我寧肯放棄自己現(xiàn)在擁有的一切,只要能夠讓我以前過著正常人的生活,我就很滿足。誰贊美貧窮,他一定在撒謊!
2、貧窮沒有意義,戰(zhàn)勝貧窮才有
雖然媒體報道的標題是“感謝貧窮”,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女孩字里行間感謝的是一路奮斗、倔強不屈的自己。
她沒有感謝貧窮讓她失去了親愛的姥姥,沒有感謝貧窮讓她遭受同學的嘲笑,也沒有感謝貧窮讓她在長身體的時候,只能吃最便宜的大白菜。
她感謝的,不是貧窮本身,而是那股戰(zhàn)勝貧窮的志氣。
她的感謝,更多的是在對貧窮和苦難表達勝者的藐視。
不可否認,有的人在環(huán)境的壓力、需求的刺激下會迸發(fā)出讓人意想不到的力量,但這歸根結(jié)底還是人的力量,是決定事物發(fā)展變化的內(nèi)因。
這既回答了”為何走出困境的窮人小孩是少數(shù)“;也是為什么最后超越了貧窮的人、絕不會再想要貧窮的道理;更是國家長期以來堅持扶貧幫困的原因。
人們?yōu)槭裁磿`認為,貧窮的成長環(huán)境是生命中的財富?
大抵是太容易被生活中那些通過自己努力、戰(zhàn)勝貧窮的事跡所激勵,把個人的奮進、意志的光輝籠罩在了貧窮的上面,將”陽光總在風雨后“作為精神寄托。
不是貧窮成就堅強,而是堅強的人沒向貧窮低頭;
貧窮只會帶來苦難,而苦難無論何時都是苦難,它帶給我們的傷害是無論如何不會改變的,苦難不值得追求和感謝,磨練意志只是因為苦難無法躲開。
就像咱們的作文素材司馬遷,遭受宮刑后堅持寫完了《史記》,后人贊揚的是這種歷經(jīng)苦難不忘初心的精神,怎么也輪不到贊揚宮刑。
貧窮也如此,不否認寒門女孩考入北大這一個案可以給家庭困難的孩子帶來希望,但絕不能因此而號召大家肯定貧窮、感謝貧窮。
如若一定要為“感謝”找一個客體,不妨說是她媽媽。
看王心儀文中的描述,盡管媽媽身體不好、上學之路又破得不成樣子,但她堅持每天接送孩子,風雨無阻、從不誤時↓↓
當班上同學嘲弄孩子的衣著“土得掉渣”,她不氣不惱,堅持做好自己的事情,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教給她很多務(wù)實的道理↓↓
雖然沒多少文化,卻十分重視孩子的教育,換作別的母親不一定能做到這一步,對女兒的要求或許是讀書無用,不如早點打工嫁人養(yǎng)弟弟↓↓
如此看來,王心儀的原生家庭在物質(zhì)方面沒有給予她太多,但精神上她已然是個十足的“富二代”:
勇于面對并克服貧窮帶給她的痛苦、掙扎與迷茫,相信貧窮只是暫時的,相信知識能改變命運,相信努力能贏得尊重。
這樣的孩子無疑是令人欽佩的,她的“感謝貧窮”是如今罕見的精神力量,相當了不起,但背后也映照著一種無奈——如果不貧窮,成功之路會好走許多。
3、如果不貧窮,可能出現(xiàn)更多的“王心儀”
網(wǎng)友的評價不無道理,“現(xiàn)在的社會是越缺少什么就越宣傳什么”。
窮人家的小孩能考700多分,很少很正能量,所以成了新聞;那些家里有錢還考700多分的小孩更常見,實際比例更大。
跟美國的超級英雄一樣,“富的靠科技,窮的靠變異”,中國小孩想要讀個好大學,是富的靠資源、走素質(zhì)教育路線,窮的靠拼命、得三更燈火五更雞。
2017年的北京文科狀元熊軒昂說過這么一番話:
農(nóng)村地區(qū)的孩子越來越難考上好學校,像我這種中產(chǎn)家庭的孩子,衣食無憂,家長也都是知識分子,而且還生在北京這種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資源上享受到這種得天獨厚的條件,是很多外地孩子或農(nóng)村孩子完全享受不到的。
雖然“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這句話引發(fā)了很多不必要的焦慮,廣受詬病,但肉眼可見的是,窮人家的孩子確實很可能出生不久就落后了。
在一些學者眼中,這種情況跟古時候是一樣的,科舉制度剛開始給社會提供了比較高的流動性,但隨著社會逐漸成熟穩(wěn)定,社會流動性都會降低。
舉個例子,北大光華的顏色教授做過一項研究,看明朝的進士里,有多少是從精英家庭出來的,又有多少是普通老百姓。
早期,出身于精英家庭的進士比例只有20%,隨著時代發(fā)展,這個比例一直上升到60%,后來雖有下降,但總體趨勢還是上升的。到了萬歷時期,80%的進士出自精英家庭,基本沒老百姓什么事兒了。
明代出身于精英家庭的進士比例(via.顏色)
進一步的,他們還研究了天氣對進士出身的影響,發(fā)現(xiàn)惡劣天氣一多,農(nóng)業(yè)收入減少,窮人更沒錢上學和考試,所以這些時段精英階層中進士的比例更高。
研究之后,這位教授以自己任教的光華管理學院為例,得出一個教室200多個學生,只有不到10%來自農(nóng)村家庭的調(diào)查結(jié)果……
事實上,無論最近崔慶濤和王心儀的新聞多么振奮人心,“寒門難出貴子”依然是現(xiàn)在的大趨勢,“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只是課本上的一句古詩而已,窮人的生存環(huán)境、學習條件確實糟糕,甚至有向更糟糕發(fā)展的苗頭。
如果能得到改善,那么是否可以期待更多的“平民貴子”出現(xiàn)?
新聞里說,王心儀和弟弟高中期間一直在領(lǐng)貧困生補助,有位愛心人士也一直在關(guān)注姐弟倆,經(jīng)常說只要他們有困難,隨時可以聯(lián)系他。
但心儀媽媽說:“非常感謝社會對我們這個家庭的關(guān)照,只要是自己能負擔的,絕不會向別人請求資助。我們省吃儉用,辛苦一點也沒什么,一家人只要平平安安在一起就是我最大的心愿。錢還是去幫助比我們更需要幫助的人吧!”
——他們家的條件已經(jīng)夠艱苦了,卻還有比他們“更需要幫助的人”。
話雖如此,該幫的還是得幫,貧窮是國家的恥辱,社會有義務(wù)給予所有人戰(zhàn)勝貧窮的希望和機會。別的暫不提,作為解決其他社會問題的基礎(chǔ)和關(guān)鍵,教育公平和醫(yī)療保障在農(nóng)村絕不能缺席。
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我們需要的不是勸人去感謝貧窮、將其喊成一針麻醉劑、扎向所有人;而是齊心協(xié)力,讓孩子成長的環(huán)境好一點、奮斗的路障少一點。
這不是一個人、一個家庭的事,而是整個社會的事。
4、改變命運的機會在考上北大之后
幾乎每年這個時候都會有寒門學子考上清北的新聞涌現(xiàn),但報道后續(xù)他們在事業(yè)上取得成功的卻寥寥無幾??赡軐τ谄渲泻芏嗳藖碚f,收到清華北大的錄取通知書,已經(jīng)是人生的巔峰時刻。
“通知書只是一張船票,登上高校這艘船就立即作廢”,想要順利前往目的地還需自己掌舵。
說“考上北大不等于階層躍升”或許有些片面,但改變命運確非一次考試就能完成的。畢竟通過高考只需要克服小環(huán)境,之后更多的還是要直面大環(huán)境,就業(yè)、房價、教育,這些跟錢掛鉤的社會壓力都等著你斗爭。
比較極端的例子,高房價。昨天又有一則孩子讓家里幫著買房的新聞上了熱搜,與往常不同的是,這個媽媽拒絕了,稱“你終歸是要自己飛翔的”。
按理說,網(wǎng)友一直以來對國內(nèi)的巨嬰心理極為排斥,認為啃老是三觀不正,“幫你是情分不幫是本分”,媽媽拒絕為孩子買房提供幫助也是很正常、可以理解的。
但這次新聞底下的評論卻是這個畫風↓↓
不是道德綁架、也不是賣慘哭窮,只是描述一個普通的26歲青年因為沒錢所要面臨的困境。
新聞主人公好歹還有家里依靠,那些家庭條件本就貧苦、還等著自己來養(yǎng)活的年輕人,可能這輩子都別想在大城市買房了。
另一方面,成都幾個小區(qū)的業(yè)主不久前發(fā)生過一場爭執(zhí),為了誰的孩子更有資格就讀學區(qū)內(nèi)最優(yōu)質(zhì)的一所小學,比收入、比職業(yè)、比出身,一系列令人咋舌的操作被稱為“中產(chǎn)階級內(nèi)部踩踏事件”。
可見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沒有絕對富有,只有相對貧窮。在國內(nèi)高昂的房價和不均衡的教育資源面前,誰都可能變成窮的那一個。
這不免讓人聯(lián)想到《西虹市首富》,沈騰扮演的王多魚為了花光10個億好繼承遺產(chǎn),選擇只做虧本生意,但不管什么夕陽產(chǎn)業(yè),只要他投,人們就一起投;不管什么腦殘夢想,只要他跟,所有人就一起跟。
在首富光環(huán)的加持下,“愚蠢”的王多魚越來越有錢,電影院里的觀眾們一邊笑一邊難受,人和人的差距怎么比人和狗的還大?
更讓人難受的是:生活都這么苦了,自己卻還是得努力奮斗;即便知道奮斗后也可能貧苦如故,卻還是不肯放棄自己,向貧窮低頭。
這就明顯不是貧窮厲害了,而是人的意志厲害。
所以,看到網(wǎng)上廣泛宣傳“感謝貧窮”時大家才那么激動,因為貧窮帶來那么多苦難,絕對不值得被感謝;我們要感謝的終究是戰(zhàn)勝貧窮、克服苦難的堅韌精神。
就算是寫下“感謝貧窮”的女孩,本意也是感謝那個經(jīng)過一路奮斗、終于看見曙光的自己,不是嗎?
生命不息、奮斗不止,“感謝貧窮”只是強者謙詞,不能成為“我弱我有理”的借口,人家能爭口氣考上北大,我等凡人還是繼續(xù)努力、繼續(xù)攻克貧窮吧。
轉(zhuǎn)載自:Vista看天下
微信號vistaw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