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文導讀:雪(魯迅)

2020-2-24 21:04 原創(chuàng) · 圖片11

             雪 

                                       魯迅


導讀問題:

1 )魯迅是誰?

    他是一位作家。什么意思呢?你想想,你寫的作文,會有人付錢,買來看嗎?沒有,對吧?

    作家呢,他寫出來的作品,不叫作文了,因為很長,上周我們讀的《臺灣姑娘》是短篇小說,已經(jīng)三,四十頁了,還記得嗎?不光短篇小說,還有中篇小說,長篇小說,有讀者愿意付錢買作家的作品看。作家可以憑自己的筆,有收入,可以去買食物,付房子的租金,能養(yǎng)活自己和家人。

    所以作家的寫作本領怎么樣?很厲害。

    魯迅呢,不是一位普通作家,他是現(xiàn)代文學排頭號交椅的文學家。

     現(xiàn)代是一個時間區(qū)域的概念,想想時間軸,元謀猿人生活的時間,藍田猿人生活的時間,北京猿人生活的時間,距今150萬年,各猿人生活的年代相互之間相隔50多萬年。

    現(xiàn)代呢,是清朝最后一個皇帝,他叫傅儀,退位以后,到新中國成立,也就是1949年這當中的一段時間,在文學史上叫現(xiàn)代,這一時期作家的作品呢是現(xiàn)代文學作品。

    你覺得這當中大概有多少年?一百年?沒有。清朝皇帝退位是1912年,1917年文學界興起了五四文學革命,從1917年到1949年,大概多少年?你算算,32年。

    所以這32年當中,魯迅是所有中國作家當中文學成就最高的,也就是我們常常聽到的文宗,文壇宗師,大家都向他學習,都能從他的作品汲取到營養(yǎng)。

2)這篇文章的題目是什么?你覺得是寫什么的?

    題目很短,一個字,雪。很容易推測,寫雪景的。

     我們以前說過,寫景要怎么寫呢?要找到景色特點,和其他景色不同的地方。

     說到雪,你覺得有什么特點呢?

     白色的,很冷,地上很滑,雪花在顯微鏡下有很多形狀。非常好,這是你的生活感受和閱讀幫助你積累的雪的特點。

     那么魯迅這樣的文學大家眼里雪是什么樣子呢?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暖國的雨,向來沒有變過冰冷的堅硬的燦爛的雪花。博識的人們覺得他單調,他自己也以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潤美艷之至了;那是還在隱約著的青春的消息,是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雪野中有血紅的寶珠山茶,白中隱青的單瓣梅花,深黃的磬口的蠟梅花;雪下面還有冷綠的雜草。胡蝶確乎沒有;蜜蜂是否來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記不真切了。但我的眼睛仿佛看見冬花開在雪野中,有許多蜜蜂們忙碌地飛著,也聽得他們嗡嗡地鬧著。

3)暖國什么意思?

     國是國家,暖是暖和,暖和的國家?

     暖的解釋很好,溫暖,暖和,warm,暖不是炙熱,海南島太陽火辣辣的,不是暖,是燙。

     國有國家的意思,中國,美國,不同的國家,大家種族不同,生活習慣不同,語言不同,國土不同,國家領導人不同。但是這里的國不是我們平時常說的國家country,而是英文里的realm,是國本來的含義,指的疆域,地域,也就是溫暖治轄下的地域,換句話說,這里都是暖空氣控制,冷空氣不到這兒,那你想想應該是中國哪一塊兒?

    中國三條著名的河流,從北到南,黃河,長江,珠江,看看地球儀,明白了?珠江流域,離赤道很更近,終年暖氣團控制,你們地理會學到,這里是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一年到頭氣溫高,雨水多,因為溫度不到零度以下,沒有雪。

    所以魯迅的“暖國”指的顯然就是中國溫暖的南方地區(qū)。

4)冰冷的堅硬的燦爛的雪花,運用了哪些五感?

    冰冷的堅硬的燦爛的,是什么詞?形容詞。

    冰冷的是什么感呢?摸上去,體感,冷,熱。

    堅硬的,也是摸上去,但是,是觸感,硬的,軟的,滑的,粗糙的。

     燦爛的,雪是白色,陽光照射上去,反射出光芒,耀眼的,所以是燦爛的。如果是荷塘里的淤泥,能用燦爛形容嗎?是灰暗的,它沒法反射陽光嘛。

5)暖國的雨,向來沒有變過冰冷的堅硬的燦爛的雪花,現(xiàn)在能理解了嗎?為什么向來沒變過?

    向來,從來,沒有例外。為什么呢,因為氣候溫暖,所以中國南方地區(qū)的雨,一直就是液態(tài),變不了固態(tài)。

6)博識的人們覺得他單調,他自己也以為不幸否耶?如何理解呢?

    博識什么意思?識是見識,見得多,去過很多地方所以博識,如果解釋詞語,這里就是:見識廣博。

    單調呢?沒有變化,下來下去都是雨滴,對吧?你也不能下個肉丸子,下朵花出來。

    這里的“他”和我們現(xiàn)在用法不同,我們現(xiàn)在寫,應該是“它”,這個它指誰呢?暖國的雨。

    見多識廣的人嫌棄暖國的雨沒什么變化,“他自己是不是也認為自己很不幸呢?”

     這是什么問句?設問句,魯迅筆下,雨也有想法,不知道它到底怎么想的呢?你覺得雨怎么認為?現(xiàn)在我們還不知道,從我們目前讀到的部分還無法判斷,我們需要留一個疑問。

7)江南的雪,可是滋潤美艷之至了;那是還在隱約著的青春的消息,是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雪野中有血紅的寶珠山茶,白中隱青的單瓣梅花,深黃的磬口的蠟梅花;雪下面還有冷綠的雜草。這一段如何理解呢?

    你看,魯迅明明寫雪,第一句卻在講雨,他為什么要這么寫呢?我們現(xiàn)在還看不出,我們心里又留著一個疑問。

    第二句,終于雪出場了,我們說寫景,首先要交代在哪里,這是哪里的雪?江南的。

    江南的雪什么特點?滋潤美艷。這是觀點還是事實?觀點。那么按照我們寫作的邏輯,他接下來應該要羅列事實了對嗎,證明自己的觀點,江南的雪滋潤美艷。你找到事實的句子了嗎?有。

     江南的雪,可是滋潤美艷之至了;那是還在隱約著的青春的消息,是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

     你們語文考試有把句子寫具體,你看看,魯迅這句話是不是標準的把句子寫具體?是的,對吧。

    隱約什么意思?看不清楚或者聽不清楚,昨天讀的科學里面有一句,smoky mixed with fog makes smog. 無論fog還是smog,都是隱約的。

     為什么江南的雪里也有隱約,隱約的是雪嗎?你再讀讀,隱約的是青春的消息。

    江南什么時候下雪,節(jié)氣歌還記得嗎?立冬,冬至,小寒,大寒,最冷的時候,大寒的時候,落雪。那之后呢?是不是立春呢?春天在來的路上了。  

    處子是指什么呢?沒結婚的女孩子,帶著孩子的那叫媽媽了,不是處子。

    壯健的處子的皮膚是什么樣子呢,現(xiàn)在中國女性的法定結婚年齡是二十歲,沒出嫁的年齡,你就算十七歲,十八歲,也叫少女,她們皮膚什么樣子呢?

    帶著嬰兒肥,充滿活力和生命力,白凈,柔美,紅潤。
 

     嬰兒肥是這樣,臉頰圓鼓鼓的。

    植物開始泛青,一點一點披上了綠色的衣裳,在厚厚的雪被下面,隱隱約約露出來,帶來春天的訊息,也像少女一樣,白凈柔潤,充滿了生命力和活力?;叵肭懊娴挠^點句,“滋潤”,是不是呼應了?

  雪野中有血紅的寶珠山茶,白中隱青的單瓣梅花,深黃的磬口的蠟梅花;雪下面還有冷綠的雜草。

    這一句很明顯了,都是顏色的形容詞,血紅,白中隱青,深黃,冷綠,襯在白雪皚皚的底色上,是不是“美艷”?有沒有發(fā)現(xiàn),魯迅的文字有非常鮮明的色彩感?

      學到一招,我們也要在寫作文的時候好好安排文字的顏色。

      雪野的野什么意思?field, 它是城里嗎?不是,田野是相對于城郭的,城里面,圍墻,外城,也就是城郭,城門,晚上就關了,不讓進,不讓出,是封閉的,為什么關上?為了城里人的安全。城外面才是田野。

    所以,雪野是近景,中景還是遠景?只可能是遠景,因為雪野是廣袤的。

    馨口梅是蠟梅的一種品種。這種品種哪怕已經(jīng)盛開了,但是花瓣看起來仍然是“半含”,而且特別香。

    你的繪畫老師應該講過冷色,暖色吧?冷綠是什么顏色的?

    沙發(fā)是冷綠的。

     湖水是冷綠的。

8)胡蝶確乎沒有;蜜蜂是否來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記不真切了。但我的眼睛仿佛看見冬花開在雪野中,有許多蜜蜂們忙碌地飛著,也聽得他們嗡嗡地鬧著。

     這里有一句話,讓我們發(fā)現(xiàn)前面的文字通通是魯迅回憶的內(nèi)容,哪一句?對了,“我可記不真切了”。

    寫了半天,原來不是他眼前看到的真的雪景,是什么的雪景?記憶的雪景。

   記憶的哪里的雪景?記憶的江南的雪景。

    記憶的江南的雪景有什么特點?滋潤,美艷

    然后是整體遠景,寫記憶中雪野里各種色彩的美,但是這是靜態(tài)還是動態(tài)的?是靜態(tài)的。

    所以現(xiàn)在為什么寫蝴蝶和蜜蜂理解了嗎?要寫景物里動態(tài)的活動。

    活動很簡單了,蜜蜂的動作,飛,聽覺,嗡嗡滴鬧。鬧說明蜜蜂怎么樣?很吵?你想想,如果沒有什么花,蜜蜂會鬧嗎?

    江南的雪,開滿了各種花,看起來十分艷麗,又洋溢著生命的活力,蜜蜂非常忙碌,才會鬧。

    你發(fā)現(xiàn)了嗎,魯迅簡單的一段里面,各句都是相互呼應的,邏輯十分嚴密。

      孩子們呵著凍得通紅,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個一齊來塑雪羅漢。因為不成功,誰的父親也來幫忙了。羅漢就塑得比孩子們高得多,雖然不過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終于分不清是壺盧還是羅漢;然而很潔白,很明艷,以自身的滋潤相粘結,整個地閃閃地生光。孩子們用龍眼核給他做眼珠,又從誰的母親的脂粉奩中偷得胭脂來涂在嘴唇上。這回確是一個大阿羅漢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紅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還有幾個孩子來訪問他;對了他拍手,點頭,嘻笑。但他終于獨自坐著了。睛天又來消釋他的皮膚,寒夜又使他結一層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樣;連續(xù)的晴天又使他成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盡了。

    這兩段也很容易理解。

    景物一定要包括人的活動,所以孩子們堆雪羅漢的過程。

    呵著是什么動作,為什么要呵?

    雪天太冷,又想玩堆雪羅漢,只能不停往手心呵熱氣。

    為什么用紫芽姜比喻孩子們的手,兩者什么一樣?形狀,姜和手的形狀,還有呢,顏色,懂得通紅的顏色和姜的紫色。

     這個紫不是深紫色,是粉紫色,你看看,和孩子凍紅的手的顏色是不是非常像?

   七八個一起來塑,說明什么?

    雪羅漢很大,一個人不行啊,甚至七八個孩子都不行,還需要誰家的父親也出馬,一起上陣幫忙。

     因為雪羅漢塊頭很大,最后也看不出到底是個葫蘆還是個羅漢。

    但是對孩子來說,在乎嗎?不在乎,他們一樣很鄭重地用龍眼核,還有母親的胭脂(為什么要用偷?顯然,跟母親去要,母親會同意嗎?),終于塑出一個“目光灼灼嘴唇通紅的大阿羅漢”,又“潔白”,又“明艷”,閃閃發(fā)光。

    你想想,現(xiàn)在孩子們會什么樣?歡呼雀躍,大功告成!

    羅漢是佛教里的詞語,他們受佛的囑咐,看顧人間,不入涅槃。佛教寺廟里羅漢堂會看到羅漢的塑像,沒有頭發(fā),圓乎乎,胖乎乎的,有著各種姿勢和面容。

     “羅漢”之前加了“阿”字, 是江南民間習用口語,魯迅是江南紹興人阿,還記得嗎,這么說,是因為孩子眼里,羅漢傻乎乎,很討人喜歡,說明孩子對羅漢很親熱。

     無錫特產(chǎn)還有大阿福泥塑小人,也是胖乎乎,憨態(tài)可掬。

    人在雪地的活動還沒完!

    第二天,還能繼續(xù)玩,幾個孩子來訪問大阿羅漢了,怎么訪問法?拍手,點頭,嘻笑。

    到后來,只有雪羅漢自個兒在雪地里了,時間在流逝,他變成什么樣啦?白天消逝,寒夜結冰,連續(xù)晴天之后,樣子已經(jīng)認不出來,通紅的嘴上胭脂也褪盡了。

   你想想你堆的雪人,是不是過了一個星期,已經(jīng)認不出來了?就是那個樣子。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紛飛之后,卻永遠如粉,如沙,他們決不粘連,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這樣。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為屋里居人的火的溫熱。別的,在晴天之下,旋風忽來,便蓬勃地奮飛,在日光中燦燦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霧,旋轉而且升騰,彌漫太空,使太空旋轉而且升騰地閃爍。

    在無邊的曠野上,在凜冽的天宇下,閃閃地旋轉升騰著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朔方郡在秦漢時期就是北方邊郡了,在今天的內(nèi)蒙河套以南。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紛飛之后,卻永遠如粉,如沙,他們決不粘連,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這樣。

    這一段在寫什么,我們要仔細地讀。

    首先,這里的“但是”是什么意思?

    但是我們知道表示轉折,這里誰和誰發(fā)生轉折了?我們需要到上文和下文里找。

      上一段在寫什么?雪羅漢消融了,認不出來了。

        朔方相對于江南,是北方地區(qū),北方地區(qū)的雪怎么樣?也是數(shù)個晴天以后消融了嗎?沒有,他們永遠如粉,如塵,絕不粘連,因為什么?因為北方干燥。

      這樣,就理解這個“但是”的含義了,它是承上啟下,從前一段還在講江南的雪,過渡到北方的雪了,它們不一樣!

    那么北方的雪什么特點?

    第一句既是前一段的過渡句,又開啟了這一段,是這一段的總述句,北方的雪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

    于是開始分述。

    屋上的雪如何?消化了。這是結果,原因是什么?因為屋子里居住有人,溫熱。以前北方是燒炕的,現(xiàn)在是集中供暖,所以屋子里溫度高,熱氣讓屋頂上的雪直接變成了水。

    那地上和枯草上的雪怎么樣呢?

    別的,在晴天之下,旋風忽來,便蓬勃地奮飛,在日光中燦燦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霧,旋轉而且升騰,彌漫太空,使太空旋轉而且升騰地閃爍。

    這一句美嗎?特別美。魯迅這是直接描寫雪了。開頭第一段是整體寫雪里面有什么,第二和第三段是雪里面人的活動,到了第四段,他正面描寫雪了。

    背景是什么?大晴天。

    靜態(tài)還是動態(tài)?動態(tài),忽然來了一陣旋風,雪怎么樣?飛起來了,而且不是一點點,懶洋洋地翻飛,是大片的雪花。

     還是奮飛,什么鳥讓你覺得奮飛?麻雀嗎?鷹隼,強健有力的翅膀,拍擊著空氣。

      動詞還不夠,加上副詞,蓬勃地。不是有氣無力地,好像幾天沒吃飽一樣,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兒。

      還沒寫完,雪花蓬勃地奮飛,還只是雪花的動作,是近鏡頭,現(xiàn)在鏡頭拉遠,成了中景,“在日光中燦燦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霧,旋轉而且升騰,彌漫太空,使太空旋轉而且升騰地閃爍。”

      奮飛的雪花在晴天明亮的陽光下,燦燦地生光。這是事實。

     后面什么修辭?比喻出來了,“如包藏火焰的大霧”,這個比喻真是耳目一新?。?/p>

     雪花像大霧,可以理解,都是白色,雪很干燥,如粉,如塵,所以像霧一樣,細小,也可以理解,可是包藏了火焰。雪花和火焰哪里像呢?

    火焰什么特點?總是在跳躍。

    旋風里的雪花呢?不停旋轉,奮飛,像倏忽跳躍的火焰,動態(tài)美,多么貼切。

    而且,旋轉升騰,彌漫太空,使太空旋轉而且升騰地閃爍。

    真地雪飛到太空了?飛出大氣層了?這是什么修辭?夸張。雪花漫天席地,仿佛太空也隨之旋轉,升騰,閃爍,這個場面是多么壯闊宏大。

     鏡頭繼續(xù)拉到遠景,“在無邊的曠野上,在凜冽的天宇下,閃閃地旋轉升騰著的是雨的精魂……”

    太空是往高處看,無邊的曠野呢?是往遠處看。  雪花旋轉升騰是眼睛實際看到的。

    凜冽什么意思?極端的寒冷,溫度很低。凜冽的天宇下,雨的精魂在旋轉升騰,這是眼睛看到的嗎?魯迅看到雨的soul 了?這是他的想法,他的心里感受到的。

   感受到什么?旋轉升騰的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現(xiàn)在回想第一段我們兩個問題,是不是能回答了。

   為什么明明是寫雪?魯迅第一句卻是寫雨?因為北方的雪就是死掉的雨,所以第一句用“暖國的雨”為后面北方的雪來自雨的精魂埋下伏筆。

    北方的雨與“暖國的雨”不同,會死掉,變成“冰冷的,堅硬的,燦爛”的雪,它不像江南的雪,滋潤,美艷,色彩絢爛,生命洋溢,傳遞著青春的消息,帶給孩子們歡笑。

    它就只有它自己,嚴寒的天地里,雪里面只有雪,沒有花草,沒有花叢間的蜜蜂,沒有孩子的嬉戲,它是孤獨的。

    它落在地上枯草上,永遠是粉,是塵,決不粘連,它只會奮飛,旋轉,升騰。

   第二個問題,“暖國的雨有沒有認為自己不能變成雪很不幸呢?”

    這個問題,取決于我們需要判斷,魯迅對于北方雨變成了雪,是贊賞還是擯棄的呢?

   我們能從第四段的句子發(fā)現(xiàn),魯迅是贊賞北方的雪的,它們在凌冽的天宇下,成為了追求自由,頑強斗爭的飛雪,獨立又張揚,這一切,都源于“雨的精魂”。所以暖國的雨是會惋惜的,自己沒有變成雪,失去了追求自由的機會。

   如果我們讀了民國的歷史,會對魯迅的文字有更深的理解,他其實還用到了象征的手法。

    回憶中江南的雪是象征美好的世界,凌冽的天宇是當時黑暗冷酷的社會現(xiàn)實環(huán)境,朔方的雪象征追求美好而不屈不撓的頑強奮斗精神。

   還有對比的手法。柔軟纏綿的江南雪和磅礴的朔方雪的對比,歌頌后者在孤單的環(huán)境下獨自抗爭。

   還有貼切又富于聯(lián)想的比喻。

   壯健的處子皮膚比喻江南的雪,描寫江南雪的潔白又柔潤的青菜活力。

    紫芽姜比喻孩子們玩雪被凍得通紅的小手,描寫孩子小手的細嫩。

    包藏火焰的大霧,比喻“雨的精魂”生光,閃爍,彌漫太空的壯闊場景。

   所以魯迅既寫實,又繪景,還有言志,和抒情,通過記憶中江南雪的滋潤美艷,和現(xiàn)實世界朔方雪的冷峻孤獨和壯美的對比,寄寓了他對人生理想和追求的思考,要作積極抗爭的朔方飛雪。


回應 舉報
收藏5

推薦閱讀

童書松明火
童書松明火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