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試卷上的閱讀題,離真正的閱讀有多遠

2017-5-18 19:03 轉(zhuǎn)載 · 圖片6

你肯定也曾產(chǎn)生過這樣的懷疑:一邊做著語文試卷上的閱讀理解題,一邊想:作者真是這樣想的嗎?

不僅學(xué)生有這樣的疑問,作者也有。近些年,屢屢見到有文章被選入語文試卷的作者,以玩笑的口吻說,自己去答,也只能拿到一半左右的分數(shù)。就在兩天前,《中國青年報》刊登了一篇名為《我是作者,卻答不準文章的“作者原意”》的短評,起因是一位記者去年9月的一篇報道被選用為閱讀理解的材料,他嘗試作答之后發(fā)現(xiàn),“這篇12分的閱讀理解我最多只能拿到6分,處于不及格的邊緣,看上去略顯尷尬”。而且,原文中有助于解答一道選擇題的文段在選用時被刪去了。他由此不禁發(fā)問:“挖了那么多‘坑’的考題究竟能不能很好地測出學(xué)生的閱讀能力?”

而文章經(jīng)常被選入語文試卷的知名作家周國平,最近更是專門出了一本書——《試卷中的周國平:對標準答案說不》,歷數(shù)以自己文章為材料的55篇閱讀試題,并附上了出題方的標準答案和作者本人的點評。當(dāng)然,作者本人對自己的作品也并沒有絕對的解釋權(quán),但打通作者與出題方之間這一堵墻的視角,還是相當(dāng)有意思。

總有一些題目令人無話可說

雖然有不少批評的話語,但周國平先生的態(tài)度總的來說相當(dāng)溫和——就像他長期以來的文風(fēng)。他聽到中學(xué)生向他抱怨說他的文章“把他們害苦了”,首先會檢討自己,“有些文章有概念化的毛病,品質(zhì)不高,本不該被選中”;但如果是因為試題的原因,他認為還是“有必要檢討測試的方式”。

有一件事讓他印象深刻:

有一回,一個初三女生拿給我一份試卷,是以我的《人的高貴在于靈魂》為文本的測試,她讓我自己做一下,然后按照標準答案打分,我得了69分。她十分得意,因為我比她分低,她還得了71分呢。當(dāng)然不能說作者一定很理解自己的作品,但是,如果標準答案是作者自己也不容易猜中的,我們就有理由問:所謂標準答案的根據(jù)是什么?這種有標準答案的測試方式能否測出真實的理解能力?

在《試卷中的周國平》這本書中,他對很多試題做了具體的評析。比如《智慧的誕生》一文被作為湖北省部分重點中學(xué)2015屆高三第一次聯(lián)考語文試題,這篇文章講述的是幾位古希臘早期哲學(xué)家的故事和他們從尋求智慧中獲得的快樂。

試卷上的第一題為:

1.下列對作品分析概括不正確的兩項是( )

(4分,兩項都選對給4分,只選一項且正確給2分,有錯項給0分)

A.德謨克利特說,哪怕只找到一個原因的解釋,也比做波斯王好。這句話表明早期哲學(xué)家熱衷求知,蔑視權(quán)勢。

B.阿基米德的臨終話語“不要踩壞我的圓!”道出哲學(xué)家愛智慧勝過愛生命的精神追求。

C.蘇格拉底的感慨“這里有多少東西是我用不著的!”道出哲學(xué)家對物質(zhì)主義和享樂主義的艷羨。

D.“哲學(xué)的智慧被勾畫成了一幅漫畫”,采用明喻修辭,意在諷刺犬儒派哲學(xué)家歪曲哲學(xué)智慧的勾當(dāng)。

E.“我從你外衣的破洞可以看穿你的虛榮心”,一針見血,辛辣地諷刺犬儒派哲學(xué)家以苦行來沽名釣譽的行徑。

正確答案為C和D,“C項應(yīng)是“鄙棄”而非“艷羨”;D項應(yīng)是暗喻而非明喻”??梢哉f,兩個選項都不需閱讀原文即可作答。周國平本人的評注是:

第1題挑錯,答案是C項:蘇格拉底的感慨“這里有多少東西是我用不著的!”道出哲學(xué)家對物質(zhì)主義和享樂主義的艷羨。錯得這么赤裸裸,把學(xué)生都當(dāng)笨寶寶了。

這樣的選項可能是出于降低試卷難度的“送分題”,而類似的送分題還有——被選入河北省 2012年 高三語文第一次月考試題的《中國人缺少什么?》,講“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的一個嚴重弱點,就是重實用價值而輕精神價值”,然后講王國維作為“幾乎是惟一的一個例外”。

試題的第3題為:

3.下列表述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文章開頭指出,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的一個嚴重弱點,就是重實用價值而輕精神價值。而王國維是唯一的一個例外。

B.王國維認為,西方哲學(xué)才是純粹的哲學(xué),而這又是中國最缺少的,因此最需要從西方引進的正是純粹的哲學(xué)。

C.王國維研究德國哲學(xué)最重要的成就不在某個枝節(jié)問題上,而是把叔本華的美學(xué)思想應(yīng)用于《紅樓夢》研究之類。

D.王國維認為,純粹的哲學(xué)就是形而上學(xué),它具有最神圣、最尊貴的精神價值,而精神價值遠高于實際價值。

正確答案是B。另外幾項的問題分別是:A項文中是說“幾乎唯一的一個例外”;C項文中是說,王國維研究德國哲學(xué)最重要的成就不是在于“某個枝節(jié)問題”,包括把叔本華的美學(xué)思想應(yīng)用于《紅樓夢》研究之類。D項文中是說“精神價值遠高于實用價值”。

A沒有提“幾乎”,D把文中的“實用價值”改成了“實際價值”。周國平說:“設(shè)小小的陷阱,玩小小的計謀,多么無聊,這是在測試語文水平嗎?”而這樣的文字陷阱,凡是從試卷中考過來的我們,都不算太陌生。

習(xí)題和試卷是學(xué)生學(xué)習(xí)的主要方式。

作者的意圖,當(dāng)然比不過出題人的意圖

前文提到的《智慧的誕生》中一個選項的知識點是“明喻”與暗喻。這是非常常見的出題思路——在閱讀題中,考察學(xué)生按規(guī)定應(yīng)掌握的語法知識。但其實跟作為閱讀材料的文章本身,關(guān)系非常小。

這篇文章還有一道主觀題——

本文是一篇以說理為主的文化散文,蘊含著豐富深刻的哲理,讀來卻饒有情趣,試對文章的趣味性加以探究。(8分)

對這道分值高達8分的題目,周國平的評注是:

“試對文章的趣味性加以探究”,這是一件多么無趣的工作,看到這個題目,哪個學(xué)生會不暗暗叫苦?參考答案說了一大堆話,除了“講述故事”這一點外,其他都比較空洞。

再像書中的另一篇文章《愛與孤獨》,這篇文章被引用在江蘇省江陰初級中學(xué) 2015屆九年級語文 12月月考試題中文章不長,全文如下:

愛和孤獨是人生最美麗的兩支曲子,兩者缺一不可。無愛的心靈不會體味孤獨,未曾體味過孤獨的人也不可能懂得愛。由于懷著愛的希望,孤獨才是可以忍受的,甚至是甜蜜的。

不止一位先賢指出,一個人無論看到怎樣的美景奇觀,如果他沒有機會向人講述,他就決不會感到快樂。人終究是離不開同類的。一個無人分享的快樂絕非真正的快樂,而一個無人分擔(dān)的痛苦則是最可怕的痛苦。所謂分享和分擔(dān),未必要有人在場。但至少要有人知道。永遠沒有人知道,絕對的孤獨,痛苦便會成為絕望,而快樂——同樣也會變成絕望!

交往為人性所必需,為人生之常態(tài),而它的分寸卻不好掌握。帕斯卡爾說:“我們由于交往而形成了精神和感情,但我們也由于交往而敗壞著精神和感情?!蔽蚁嘈?,前~種交往是兩個人之間的心靈溝通,它是馬丁·布伯所說的那種“我與你”的相遇,既充滿愛,又尊重孤獨;相反,后一種交往則是熙熙攘攘的利害交易,它如同尼采所形容的“市場”,既褻瀆了愛,又羞辱了孤獨。

相遇是人生莫大的幸運,在此時刻,兩顆靈魂仿佛同時認出了對方,驚喜地喊出:“是你!”人一生中只要有過這個時刻,愛和孤獨便都有了著落。

1.本文第③自然段運用了哪兩種論證方法?論證了什么內(nèi)容?(3分)

2. 請用自己的話概括本文的中心論點。(2分)

第1題的答案是:(3分)引用論證、對比論證;論證了交往分寸的難于把握(要正確把握交往的分寸)。

周國平的評注是:我承認我答不出,不知道“引用論證”和“對比論證”這兩個術(shù)語。

網(wǎng)上很容易找到周國平《人的高貴在于靈魂》教學(xué)ppt。

更有些題目,雖然出在了語文試卷上,卻讓人恍惚以為是在政治課的考場。被選用做江西省宜春市某學(xué)校2011~2012學(xué)年七年級上學(xué)期人教版語文月考試題的《人生寓言(節(jié)選)》,有一道題目為:

這三則寓言體現(xiàn)了當(dāng)今社會流行的一個主旋律,是什么主旋律呢?

答案是:提高全民幸福指數(shù),不僅是指物質(zhì)生活的富足,重要的是精神生活的豁達。

周國平坦言,看到這題,令他“一愣”,“我沒想到這三則寓言竟體現(xiàn)了當(dāng)今社會流行的一個主旋律,并且想不出是什么主旋律,看了參考答案,仍是困惑”。

有些文章,不知道為何如此選用

剛剛提及的這篇《愛與孤獨》,第2題為“請用自己的話概括本文的中心論點”。

萬萬沒想到,作者周國平表示:

第2題,我也答不出。這篇短文是出題人摘取我的四則隨感拼成的,表達了不同論點,很難說有一個中心論點。如果我出題,會讓學(xué)生談自己對孤獨和愛的關(guān)系的理解。

——不知這樣的閱讀材料是從哪里引用得來?是出題人的拼合,還是先經(jīng)他人拼合后被出題人選用?可以說,這是一篇虛假的材料,即便看似完整和連貫,在此基礎(chǔ)上考察“中心論點”也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的情況還有。比如《幸福的哲學(xué)》一篇,被選用為2014年高考遼寧卷語文試題。

2014年高考遼寧卷語文試題

但周國平印象中自己沒有寫過這篇文章:

本文可能摘自作者的某個講座,文字表達粗糙,不宜作為試卷。

雖然這道閱讀理解屬于“I卷”,只有三道以“不符合原文意思”和“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的形式命題的選擇題,文章文字表達如何并不影響作答,但為口頭表達服務(wù)的講座稿和真正用于書面閱讀的文章畢竟不同,以此作為閱讀材料又是何故?書中被作者判斷為摘自講座稿的篇目還有不止一篇——講座體更講究條分縷析、邏輯清晰簡明,也許是容易被選入的原因?

至于在原文的基礎(chǔ)上做刪減和摘選,當(dāng)然更是出題人常見的手法。

這樣考閱讀,真的是考“閱讀”嗎?

僅以周國平一人的作品作為考察語文試卷閱讀題的切入點,并不全面。而且,周國平一直是語文課本和語文試卷相當(dāng)喜愛的作者,這件事本身也同樣值得思考。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周國平大量寫作的哲思散文就風(fēng)靡一時、流傳極廣。他作品的主題關(guān)于心靈、文化、自我,這正扣準了那個年代大眾讀者新萌生出的需求。時至今日,這樣的寫作主題開始受到反思,甚至被不少人認為是缺少現(xiàn)實意義的“心靈雞湯”,但在中學(xué)語文教育中,無論是作為閱讀材料還是作為作文范本,這種篇幅精短、文辭較為優(yōu)美的哲理散文都仍然占據(jù)主流。所以,即便是上文所引用的僅為考察基本信息提取能力的選擇題,也還是選擇了哲理散文作為材料,這體現(xiàn)出的是中小學(xué)閱讀文本的窄化和單一。

《救救孩子:小學(xué)語文教材批判》

作者:郭初陽 蔡朝陽 呂棟 等

版本: 長江文藝出版社 2010年9月

但它又像是冰山一角,揭示出的問題具備相當(dāng)?shù)墓残浴,F(xiàn)代文閱讀理解,是高考語文試卷中僅次于作文的主要題目。但其考察的要點,相當(dāng)一部分并不關(guān)于所閱讀的文章本身。比如上文所引用的關(guān)于“引用論證、對比論證”的題目設(shè)置,以及關(guān)于“明喻”“暗喻”的知識點,都是將文章中的片段拆解出來,用于考察學(xué)生按照規(guī)定應(yīng)掌握的知識點。這樣的題目,對于長期接受課堂和作業(yè)訓(xùn)練的學(xué)生,難度也許并不高。但問題在于:這應(yīng)該是“閱讀”題的意義嗎?

掌握一定的考試技巧,就可以從題目出發(fā),返回原文去“找”答案。文本本身在這樣的出題與解題的過程中,是支離破碎的。錢理群在書中曾提及,葉圣陶先生上世紀60年代在福建講學(xué)時提出:“不要抽出而講之”,就是“不要抽出課文中之政治道理而講之”,“不要把作品化為文學(xué)方面之若干概念與術(shù)語而講之”。因為語文課是“心靈的學(xué)科”,文從心出,心在文中?!拔覀冇行涡紊?、五花八門的形式主義的東西,說難聽點,就是各種各樣的‘表演’。恰好這種‘表演’使學(xué)生不能直面文本?!F(xiàn)在很多學(xué)生,你一篇文章講完了,他還沒有完整地讀過一遍”。

《錢理群語文教育新論》

作者:錢理群

版本: 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 2010年1月

而多數(shù)閱讀理解題的基本命題思路,即是“抽出而講之”,將文本拆開,將閱讀擱置,一切為計算得分點服務(wù)。學(xué)生真正的閱讀與思考能力一旦超出標準答案的范圍,反而難以得分。

周國平在書中一直溫和地表示,自己喜歡的題目是開放式的、能夠聯(lián)系學(xué)生自己的生活與心靈積累、沒有標準答案的。但這樣的題目在實際的試卷中少之又少?!澳軌虬凑諛藴蚀鸢富卮鸪鲞@些要點就算是理解了文本,這是現(xiàn)行語文測試的一個基本模式,我認為它不但把理解簡單化了,而且阻礙了真正的理解”。

近十幾年來,關(guān)于中小學(xué)語文教育改革,已經(jīng)聽到過各種各樣的聲音、各種各樣的努力,但是改變似乎還是只能寄希望于將來,寄希望于更多人的努力。

《對標準答案說不:試卷中的周國平》

作者:周國平

版本: 長江文藝出版社 2017年4月

來源:新京報書評周刊


回應(yīng) 舉報
贊1
收藏4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