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窮養(yǎng)出來的孩子與富養(yǎng)出來的孩子,區(qū)別在哪兒呢?

2017-8-25 19:13 轉載

1 

我認識四個年齡相仿的女孩。 

甲,技術工種中產家庭。 

乙,法律工作者家庭。 

丙,實業(yè)家家庭。 

丁,大商人家庭。 

四家的財富程度我當然不太知道,但大致是遞增的。至少表面展現(xiàn)出來可支配的經濟寬裕程度,也可說是富養(yǎng)程度,是遞增的。 

或曰:經濟上,甲最窮養(yǎng)。乙好一些。丙更好一點。丁最富養(yǎng)。 

情感上,甲父母待甲最嚴酷,嚴酷到外人冤枉了甲,父母會幫腔,全然不顧甲的感受。 

乙父母各自忙事,并不太在意女兒教育。 

丙從小寵愛女兒,到無微不至的地步。 

丁就是普通的和睦家庭。 

即,情感上的寵溺程度,丙大于丁大于乙大于甲。 

猜下后來怎樣了? 

甲生活上很缺乏安全感,但因此上大學后,驚人地獨立自強。父母說起來,所謂,“給家里省心?!?nbsp;

乙父母離婚,母親另嫁,乙跟了父親后,強迫父親不許另尋女朋友,甚至在一群人面前對父親說,“你找別的女人可以,自己搬出去,這家里的家產,我不許野女人碰?!币腋赣H后來喝醉了,感嘆道:“我還沒死呢,她就指望我滾蛋了!” 

丙因為驕縱寵溺,在當地城市惹了些事,父母給平了;呆不順,去了美國西海岸。每天都在念叨“想回家,不想留在這里,想回家”。 

丁性格平衡,多少有些正常范圍內的大小姐脾氣。經過幾次感情波折后,變得比以前更務實了。 

當然,現(xiàn)在她們都還年輕,都處于人生初級階段。 

但您大概發(fā)現(xiàn)了: 

只按單個樣本來看,所謂富養(yǎng)和窮養(yǎng),跟此后的人生,并無必然關聯(lián)。 

2 

一般說法都認為,少年時候缺什么,長大后會更在意什么。所以窮養(yǎng)的女孩子長大后會更貪慕物質,缺愛的女孩子長大后會更貪慕溫情。 

但這個等式,不免有些機械。 

一個人的際遇是復雜多變的。家庭教育,也不是簡單的物質填塞或溫情播撒而已。一個孩子在成年前的十幾年里,經歷的各種事情,都可能改變她們的視野、邏輯與思維方式。 

乙和甲曾經當我面交流過。乙說她因為從小姐妹都富裕,所以雖然自己也殷實得很,但從小有危機感。 

甲則是到成年前,身邊的小姐妹都是普通人,所以沒太考慮過物質財富的重要性。 

一種人格的形成,是無數經歷與細節(jié)造就的。 

許多時候,影響一個人心理是否自滿或自卑的,不是窮或富本身,而是比較。 

有了比較,才會產生落差,產生匱乏或豐足的概念。 

3 

奢侈品行當有一個鐵律:奢侈品的功能就是社交距離+價值觀表達,就是等級制,就是對比。激發(fā)對等級與階級的渴望后,才有購買欲,所以奢侈品并不抵制不安與嫉妒。 

但強調這種對比與差異,只是商業(yè)手段而已。 

現(xiàn)在的中產階級焦慮,其實也在于此。強調子女教育一定要貴族化云云,許多強調的就是比較,就是階級壁壘。歸根結底:要砸錢。 

但恰是這種比較,強烈的比較,會使孩子在人格形成過程中,格外在意物質利益。 

依照我經歷所見,促成女孩子健全人格的,不是單純物質上的窮養(yǎng)與富養(yǎng)。 

而是綜合的,平衡健康的環(huán)境。 

以及,少一些比較。 

因為唯有大量殘忍的對比,才能造成心理落差,造成不安全感,造成孩子的扭曲與心結。 

真正的好教養(yǎng),是在孩子進入社會前,告訴她們人的差異天然存在,但人人生而平等,讓孩子得以平靜地接受這個世界的一切。 

最壞的教育,并不是物質上的所謂窮養(yǎng),而是,始終強調對比與差距的優(yōu)劣。 

有些家長也許物質上沒虧負孩子,但卻不斷提示孩子: 

“你很差勁,你很糟糕!” 

“你看看別人家孩子,你再看看你!” 

這種不斷比較,提醒落差,才會令孩子產生攀比與自卑之心,產生情感上的不滿足,相信物質才是一切。 

4 

恕我說句誅心之語。 

許多父母,因為自己心理并不算很健康,因此將不安投射在孩子身上。 

他們逼迫孩子,要孩子出人頭地,并將一切自己的焦慮都壓在孩子身上。 

他們強調對比,強調差距,強調物質。認為這才是一切。 

這樣的環(huán)境教育出來的孩子,無論物質條件是否充裕,都會覺得自己被窮養(yǎng)了——因為他們從小到大都隨時隨地感受著自己與他人的差距,相信物質差距就是一切。 

于是這樣長大的孩子,會更考慮到與他人的差距,會隨時生活在不安中,不安時,便會將一切問題,歸因在家庭的窮養(yǎng)與富養(yǎng)上,將一切問題、一切評斷標準、一切不安的來源,歸咎于物質差距。 

所以在意窮養(yǎng)與富養(yǎng),在意原生家庭的孩子,回頭看看,多少都是在這樣的家庭里長大的。 

這種不安與焦慮導致的物質主義,就是這樣一路向下傳遞。 

這樣隨時對比、強調差距、將一切都簡單粗暴歸類到物質對比、自我閉塞到不可扭轉的價值觀一路傳達下去,才是最可怕的教育。 

即,“你看看你,再看看別家孩子;我在你身上投入那么多,你怎么就不如別家孩子;我們家就這么窮,沒辦法跟人家比!” 

 

——類似這種盤繞在耳邊的比較,遠比物質上的窮養(yǎng),要可怕得多。

文:張佳瑋


回應19 舉報
贊14
收藏21
8年前
人人又何謂平等?讓孩子正確認識世界的不平等,建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 追逐卓越本身沒有錯,這條通往夢想的路上你是否知行合一、是否堅守正確的信仰;窮養(yǎng)富養(yǎng)也被簡單的解讀為物質上的給養(yǎng),精神的世界卻平乏不已,怎能談只為富養(yǎng)呢?
8年前
好文,可以給許多人啟發(fā)。選擇可以有很多,答案可以有許多,家長盡力去想,去找適合自己,時刻4孩子的即可。沒有標準答案的就是人生。
8年前
焦慮,自己太笨了??
8年前
真心承認階層固化,但是還是愿意在我能力范圍內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條件,不要求她跨上一個階層,只希望她將來過的比我們好
8年前
好文章 值得深思!
8年前
比單純談論窮養(yǎng)富養(yǎng)值得深思啊!
8年前
窮養(yǎng)富養(yǎng)都要根據自己家庭的能力,孩子往往并不介意窮富,而是怎么玩的開心就是最好的。
8年前
精神上的富足比物質上的更有價值
8年前
窮養(yǎng)富養(yǎng)也許是指精神上的,而非簡單的物質
8年前
我理解的窮養(yǎng)富養(yǎng)叢來就不是物質上的,而是精神上的,但現(xiàn)在一提富養(yǎng)就是砸錢。
更多
發(fā)布

推薦閱讀

小花生小溪
小花生小溪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