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兩天刷微博時,看到了一則讓人心塞的新聞。
江蘇鹽城有個男孩因為調(diào)皮,弄壞了飯店里的物品,不得不找媽媽替自己賠償。
媽媽賠償之后,因為不滿孩子的行為,就開始訓斥指責他。
結果,男孩不但不認錯,反而憤怒地沖上去打媽媽,還掐媽媽脖子。
這下,媽媽也徹底被激怒了,和男孩扭打起來。
還是同桌的人看不下去,上去拉開了孩子。這時,他們已經(jīng)吸引了不少人圍觀。
可媽媽卻還在為孩子的行為生氣,不停地數(shù)落他,最后又激怒了孩子,兩人再次扭打成一團。
圍觀的群眾都說,這孩子脾氣太差了,不好好管教一下是不行的。
看到這,心里頭真是五味參雜。
和這位媽媽還有圍觀群眾一樣,生活中有不少家長,無法接受孩子的憤怒情緒,最見不得孩子發(fā)怒。
孩子一怒,第一反應就是制止。
因為他們認為,憤怒是不好的代名詞,它代表著孩子的行為不妥,脾氣不好,是個不懂事的人。
可事實真是如此嗎?
憤怒,其實是孩子的求救信號
有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孩子心中憤怒的最大來源,是他們根深蒂固的認為自己沒有人愛。
孩子憤怒時,雖然面上看著氣勢洶洶,內(nèi)心卻十分恐懼和痛苦。
正如前面那個男孩,媽媽的訓斥讓他覺得媽媽不愛他了,他很害怕很難過,不知道如何是好。
于是,就憤怒了。
他希望通過憤怒,來引起媽媽的關注。他的憤怒行為,其實是在呼喚愛,渴求幫助。
可他媽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單純的認為是孩子任性,欠管教。
所以她要收拾孩子,想用暴力把他的怒火壓制住。
這樣做的后果就是,不管她是輸是贏,她都失去了了解和幫助孩子的機會。
一個不被允許憤怒的孩子,和一個不懂處理憤怒的母親,注定難以共建和諧的未來。
著名教育家帕蒂·惠芙樂說:孩子的怒氣,通常掩蓋著某個可怕的經(jīng)歷。
沒有哪個孩子的憤怒,是突然就有的。
在節(jié)目《育兒大師》中,有一期來了個讓父母特別頭疼的暴躁男孩小花。
在節(jié)目里,小花把他愛發(fā)怒的特質(zhì)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比如,和媽媽一起出門買菜做任務,回來的路上因為又累又無聊,就發(fā)火哭鬧。
或者,飯前因為一點小事,就生氣地砸枕頭,跑到角落里大哭大鬧。
大家都覺得這孩子太皮了,稍不如意就發(fā)火,完全不考慮別人的感受。
可后來大家才知道,小花3歲以前,就沒跟父母在一起生活過,一直由爺爺奶奶撫養(yǎng)。
父母長期缺位,小花內(nèi)心其實是非常缺愛的。
他用憤怒燃燒一切,其實都是在試探父母對自己的愛。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魯?shù)婪颉さ吕卓怂拐f:一個行為不當?shù)暮⒆樱且粋€喪失信心的孩子。
孩子憤怒的背后,是愛和信心的匱乏。
如果我們一味排斥孩子的憤怒,就永遠不可能看到這背后的真相。
也永遠不會知道,孩子憤怒時,其實最需要我們的愛和幫助。
憤怒不可怕,可怕的是親子聯(lián)結斷裂
心理學家李雪曾說,我們睜著眼,卻是全盲。
深以為然。
我們很多人,明明愛孩子愛到骨子里,疼孩子疼到心尖上,卻唯獨忘了去認真了解孩子的需求和想法。
曾看過一段名為「這是我見過最可怕的孩子」的視頻。
講的是家庭教育專家蘭海,在幫助管教一個情緒失控的男孩。
視頻一開始,男孩就已處于很憤怒的狀態(tài)了。
他砸椅子,掀桌子,丟東西,攻擊人,已經(jīng)完全失控。
然而面對憤怒的孩子,他媽媽卻仿佛置身事外。
既看不見孩子內(nèi)心的呼救,也沒有主動上去安撫孩子,只是冷漠地坐在一旁觀望。
和媽媽失去了情感聯(lián)結,感受不到愛的男孩,愈發(fā)憤怒,哭得撕心裂肺。
憤怒作為一種原始的情緒,本是為了保護自己而存在。
如果父母忽視或壓制孩子的憤怒,就會讓孩子內(nèi)心失去安全感,失去對父母的信任。
親子聯(lián)結,也就開始慢慢斷裂。
使得孩子要么變得越來越暴躁易怒,不懂控制自己的情緒,要么變得過分乖巧懂事,未來形成討好型人格。
曾在知乎上看過一個網(wǎng)友心酸的分享。
該網(wǎng)友小時候,花了很長時間折了一罐紙鶴,打算送給外婆當生日禮物。
可有一天,家里來了個親戚家的熊孩子,嚷嚷著要拿走那罐紙鶴。
網(wǎng)友不同意,結果她媽媽過來直接粗暴地搶走,送給了那個熊孩子。
網(wǎng)友瞬間就怒了,她歇斯底里的哭喊著,沖上去搶她的罐子。
結果,她被媽媽拎起來狂揍了一頓,罵她不懂事,小心眼,脾氣大……
網(wǎng)友被打得心灰意冷,徹底斷了抗爭的念頭。
后來,她就很少跟大人抗爭了,反正抗爭也沒用,心也涼了。
她變成了一個“乖孩子”,但卻很難再與父母親近了。
孩子發(fā)怒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孩子內(nèi)心關閉了聯(lián)結父母的通道。
從此勢單力薄一個人,身在人群卻如孤鶴,獨自背著一身傷痛緩慢前行。
這一切,孩子無力挽回。
可作為父母的我們,卻是可以的。
看見,是療愈的開始
曾在《傾聽孩子》一書中,看過一個真實案例。
有個單親媽媽,獨自帶著兩個兒子生活。
有一年弟弟生日,她按照弟弟之前的要求,給他送了一件和哥哥差不多的生日禮物。
可弟弟收到禮物時,卻很憤怒,他大喊:“你為什么送我這個?你心里根本沒有我!只有哥哥……”
一串激烈言辭之后,他就要去摔禮物。
但媽媽沒有訓斥他,她看見了隱藏在孩子憤怒后的東西——孩子覺得自己不被重視,對媽媽的愛產(chǎn)生了質(zhì)疑。
于是,她平靜地說:
“我很遺憾你不喜歡它,但我的確想要送你一件好禮物?!?/p>
“我非常愛你,決不愿意傷害你?!?/p>
她邊說邊靠近孩子,把手放在他身上。
“皮特,自從你出生那天你對于我就非常寶貴?!?/p>
“在我眼里,你那時是美麗的,現(xiàn)在你依然是完美的?!?/p>
聽到這,弟弟開始哭了,他們擁抱在了一起。媽媽接著說:“你想再多知道一點兒你小時候我有多愛你嗎?”
弟弟點點頭。
于是他們一起躺下來,互相依偎著,開始回憶往日的幸福。
就這樣,在媽媽無條件的愛和認真的傾聽下,弟弟徹底平靜了下來,并高興的接受了生日禮物。
心理學家李雪說,看見是療愈的開始。
當孩子憤怒時,我們要把它看成一種暗示,并問自己:“孩子想要的是什么?”
憤怒的背后,定有所求。
然后,我們只需平靜的,溫和的,不斷給予孩子愛和幫助,孩子就能慢慢變得平靜。
值得注意的是,千萬不要跟憤怒中的孩子講道理,更不要斥責批評他。
這只會讓孩子覺得,你在意的是對錯,并不是他,進而導致親子聯(lián)結再次斷裂。
孩子憤怒時,接納的效果遠比說教要大得多。
在美劇《小謝爾頓》里,有這么一幕。小謝爾頓突然在餐桌上發(fā)脾氣,并憤怒離座。
可他爸爸找到他時,并沒有責怪他,而是認真的聽他說狠話。
直到小謝爾頓發(fā)泄完,爸爸才走上去,坐在他身邊,跟他分享他同樣糟糕的一天。
并跟他說:“所以,我理解你經(jīng)歷的事情?!?/p>
爸爸的接納,讓小謝爾頓很快平靜了下來。
所以,最后小謝爾頓對于爸爸提的建議,都欣然接受了。
一場怒火,就此徹底熄滅。
所以,面對孩子的憤怒,最好的做法是:接納憤怒,看見需求。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感受到自己被理解了,才會愿意對父母敞開心懷,才會愿意聽取父母的意見,才能學會更合適的表達憤怒的方法。
李玫瑾說過:孩子的脾氣,是家長帶出來的。
我們都希望孩子能有個好心態(tài)、好情緒、好未來。然而,再優(yōu)秀的孩子也會有憤怒的情緒。
只有懂得好好回應孩子情緒的父母,能讓孩子從中習得處理情緒的最佳方式。
也只有愛,能穿越憤怒,聯(lián)結孩子的內(nèi)心,使孩子和我們越走越近。
海子的詩《活在珍貴的人間》里寫著:活在這珍貴的人間,太陽強烈,水波溫柔。
這太陽,正如孩童冉冉升起的未來,這水波,恰似父母慈愛的溫柔。
人間珍貴,愛更珍貴。
愿我們的孩子,都能在愛中成長,自信陽光,所向披靡。
有一位插畫師在日本被稱之為“鬼才”。在國內(nèi)媽媽口中,對他的評價兩極分化嚴重。
有人說:“他的畫風真是一言難盡。”
有人說:“看了他的畫,我有一種錯覺是我也能畫得出來,哈哈哈。”
還有人說:“他的繪本真是太棒了。每一本我都愛?!?/p>
這位插畫師叫做五味太郎,曾經(jīng)是一位設計師。
而我和他的書結緣,是因為我家三歲娃正在學習字母、漢字和數(shù)學。
我突然發(fā)現(xiàn),這個跨國度的插畫師,居然能把那么抽象的數(shù)學和語言轉化得那么生動。
所以,他最厲害的,真不是他的畫,而是其中蘊含的學習思維:
NO.1 《一起數(shù)數(shù)123》:階梯式學習很重要
自從我家娃開始學數(shù),我進入了凌亂狀態(tài)。
一會兒用可汗學院,一會兒用super simple song,一會兒用摩比愛數(shù)學,一會兒用小紅花……
然后,我兒子春節(jié)期間逆反了,看到數(shù)學就say no,口頭禪就是:“我會做錯?!?/p>
一起數(shù)數(shù)1233365人有 · 評價1770 · 書評22[日] 五味太郎 文·圖; 李秀芬 譯北京聯(lián)合出版社 / 2015-11
這本《一起數(shù)數(shù)123》給我和他太大的驚喜。
故事并不復雜,講述了一只小熊買了吃的東西搭車以后去9只小兔子家的故事,貫穿了1~10的數(shù)字概念,甚至里面還有簡單的加減法和乘除法。孩子讀得很喜歡,也非常的專注。
前五頁平平無奇,小熊買東西,伸出的手指對應了購買的數(shù)量。第四頁很有機心地把兩只橘子放在了包里,兩只還在售貨員的手上,鱷魚身邊的氣球的數(shù)量正好是4。
哦,店鋪招牌上的也有數(shù)字哦,花店是1,草莓店是15。
第六頁出現(xiàn)了六棵樹,孩子可以找找那個車站在哪里。留心哦,畫面上有藏起來的6哦。
小貓咪拖著的玩具火車是六節(jié)車廂,公共汽車是六扇透明窗戶。
第七頁神來之筆,公交站臺正好是7個哦。
第八頁的房子不止八個,小熊要找到第八個房子。讀繪本的孩子們找對了嗎?
第九頁的房子對應了第八個房子的細節(jié)——邊上有樹、房頂是紫色的,墻是咖啡色的。
仔細看看房子邊上的小白花,正好也是9朵哦。2朵小白花比較高,7朵比較矮。?????對數(shù)字的認知無處不在。
終于,9只兔子加1只熊,總共10個小動物坐在了餐桌上。這是不是巧妙地講了加法?
接下來是數(shù)字的拆分,兔媽媽和兔爸爸每人一個胡蘿卜,三個小兔妹妹一人一個草莓,4個小兔哥哥一人一個橙子。加法和乘法的精髓都在圖中展示出來了。
比如:9只小兔子所得到的水果,可以用一個加法算式來表示2+3+4=9;而4只小兔哥哥的總共得到的橙子數(shù)量甚至可以用乘法來表示:4*1=4。
接著是分甜甜圈10個人,可是卻只有5個甜甜圈,怎么辦呢?五味太郎引入了除法的概念,把5個甜甜圈每個都切成兩半就好了。
基礎數(shù)字學完了,剩下的是高階版的數(shù)字游戲:
有認知數(shù)字,有按順序數(shù)數(shù)……
簡單的數(shù)字,在五味太郎筆下格外的有魅力。有親和力的畫風,簡單但充滿設計感的故事,精巧的前后呼應,這冊繪本孩子愛不釋手!
而其中所蘊含的學習道理非常深刻。
孩子學習的過程,始終是一個由易到難的階梯式學習過程。
就比如學數(shù),首先要有單個1的概念,然后是指數(shù),再接著是數(shù)與數(shù)字符號的對應,進而是加減法、乘除法……
整個過程一步也不能省。
咱做父母的,多一點耐心,順著階梯慢慢將孩子引進門。
NO.2 《ABC圖畫書》:場景化思維,對知識的掌握有奇效
讀了《一起數(shù)數(shù)123》,我覺得這應該是五味太郎的詮釋風格吧,其他的繪本也應該沿襲這種風格。
然而,鬼才就是鬼才。萬萬沒想到……
五味太郎啟蒙系列: ABC圖畫書+漢字圖畫書(套裝共兩冊)13人有[日]五味太郎,浪花朵朵花山文藝出版社 / 2019-05
這本《字母圖畫書》走的是標志字母縮寫風格。五味太郎打亂了我們平時認識字母從字母表最開始abcdefg開始的套路,把常見的縮寫標志融入到了字母的學習中,也就是“學習場景化”。
比如,最直觀的是WC,小孩子們經(jīng)常去洗手間能看到這樣的標識。標志的完整拼寫也有助于孩子記憶英文單詞。
右邊關于h和c的詮釋也非常有趣。雖然在國內(nèi)很少用H和C標識熱水和冷水,但是紅色和藍色進行標識都是通用的。我和孩子講了一下“it is a hot day”和“it is a cold day”,孩子秒懂。
我兒子印象深刻的還有這頁圖。如今家里有私家車的人很多了,每次帶孩子開車出去玩總是要進停車場,這個大大的P讓他印象深刻。我只是圖問他這里是哪里,他回答說“是不是停車場?”
而經(jīng)常坐電梯的他,也早就在潛移默化中認識了B。我問他B是什么意思,孩子回答說:“也是停車場。”
想想也覺得不奇怪——大型商場里的B樓層還真的基本上都是停車場。趁著這個機會讓他認識字,我也跟他糾正了一下說B是地下室。
還有一些標志對于三歲的小寶寶來說真的有點難了,可能要伴隨著他慢慢長大,逐漸通過經(jīng)驗積累起來。
比如,東西南北的英文縮寫。
又比如,衣服大小號sml,也是非常常見的字母縮寫。
當然,還有的縮寫可能帶有日本地域文化色彩,我覺得有些陌生。
還有蒸汽車和超音速飛機,他們的首字母我感到陌生了,也可能是因為我們那個年代的人在學習的過程中對于非虛構類的英文書看得比較少。
五味太郎,用這本書傳遞的學習方法也非常的明確。
現(xiàn)在流行“曾國藩熱”。曾國藩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故事就是他喜歡和知識死磕。
傳說曾國藩并不聰明,如果一本書讀不懂,往往用好幾個月的時間去讀通讀透,然后再開始讀下一本書。
如果在給孩子的啟蒙過程中,一條路不通,可以嘗試另一條路。場景化思維就是其中的一個很好的選擇。
管用嗎?
反正我家孩子教了很久字母,突然因為WC認識了這兩個字母,還認識了P和B。
下一次,帶孩子去商場轉,或者是平時的時候,有意識地念叨念叨那些字母標志,也許別讓孩子去對應a和apple、alligator等事物,會更有效果。
03 《漢字圖畫書》:分組類比記憶,反差才能讓知識更“萌”
原本我覺得五味太郎用英文字母作為繪本主題已經(jīng)很厲害了,畢竟英文字母是全球通用語言。
五味太郎啟蒙系列: 漢字圖畫書1128人有 · 評價537 · 書評1[日]五味太郎 著;浪花朵朵 編譯花山文藝出版社 / 2019-05
沒想到他居然還畫了一本《漢字圖畫書》。
怎么說呢,我覺得比起國內(nèi)不少插畫師擅長用說文解字以及象形會意來展現(xiàn)漢字的魅力,五味太郎的插畫算不得成功。
可他的特別在于他巧妙地用分類的方式,將漢字分成組,通過圖文對應搞定孩子要學習的最基本的110多個漢字。
比如,父子和母女,用一頁的中縫線分成了男和女。
而上、下、左、右、前、后,這些方位子也通過圖畫呈現(xiàn)的非常清晰,而是刻意對應了相關位置。
而爸爸的大肚子,是不是讓孩子覺得很親切?至少我家娃覺得很生動,哈哈!
還有一幅畫串起好幾個字。
我們常常用樹的變化來凸顯四季的變化,而五味太郎則選擇了用人的活動和手上的東西來展示。
看著這些圖,我們可能會會心一笑。四面環(huán)海的島嶼夏天捉魚很正常,而富士山滑雪你應該是很有意思的冬天娛樂項目。
……
五味太郎這種認字方法并不稀奇。
他把一個個孤立的字有機地進行了分組,巧妙地運用了類比和近義詞的方式用圖畫將它們聚合在一起。
如果更進一步,試著用蒙氏三段卡按群組和孩子溫習《漢字圖畫書》的這些字。
比如,準備兩張卡,先看純圖。
再看圖文。
最后抽掉圖文卡,用純粹字卡匹配多個群組的圖。
如此一來,學習漢字會不會有奇效呢?
阿甘說:“生活就像是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塊會是什么味道?!?/p>
五味太郎的筆下:“繪本就像是一個盲盒,你永遠不知道拆開的下一刻會發(fā)生什么……”
可是,學習卻有章可循。
如果能游戲地帶著孩子用場景式思維和分組類比記憶,帶著孩子由易到難順著階梯學習知識,孩子會不會更開心快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