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世界上最優(yōu)秀的孩子” | 這句話可能是種傷害,你還在給孩子貼標簽嗎?

2016-11-13 22:31 轉(zhuǎn)載 · 圖片3

媽媽從房里走出來的時候,看見四歲的大寶披著一個黑色的斗篷,朝客廳里正專心看書的,三歲的二寶,躡手躡腳地挪過去。 

他臉上憋著笑,努力不發(fā)出一丁點聲音,眼睛瞇成一條縫,把斗篷朝二寶背后猛的一罩,大吼一聲“啊”!二寶被嚇得大哭起來,而大寶則在一旁大笑不已。 

二寶哭著跑到媽媽身邊,指著哥哥說:“媽媽,哥哥嚇我!” 

媽媽板起臉孔,嚴肅地跟二寶說:“你怎么會這么調(diào)皮啊,嚇妹妹一點都不好玩。不可以再這么頑皮,也不可以欺負妹妹,知道嗎?” 

說完,媽媽又安慰二寶:“乖,不哭了,男生就是這么調(diào)皮又愛鬧人,不要理他喔?!?nbsp;

這樣的生活場景是不是很普遍? 

“調(diào)皮”“頑皮”“愛鬧人”“欺負妹妹”…… 
試想看看,我們每天將多少“極度主觀”的想法投射在自己的孩子跟他人身上,把這些僅僅只是“基于主觀揣測但自我早已認定”的事情,包裝成“關心及建議”,硬給每一個人貼上標簽,甚至自己都沒有意識到。 

 

負面標簽是我們所熟悉的。

我們大人常常犯的一個毛病,就是會針對孩子的所作行為而加以“批評”,并且認為這是對他好的“建議”。 
例如:“你怎么會這么調(diào)皮啊?”“你怎么都不聽媽媽的話?”“你這個孩子寫功課就是不專心!”…… 
其實本意都是希望孩子可以乖、可以聽話、可以專心寫功課,但卻用罵孩子的方式去表達。 

 

但在這里,萌芽想討論的不僅僅是負面的標簽,甚至還包括正面的標簽。

正面標簽的詞匯,比如:“真是一個好聰明的孩子啊”“你是世界上最優(yōu)秀的孩子”“你做的比任何一個孩子都要好”……

這些詞匯的過度使用,甚至超越了孩子本身的能力匹配范圍,就如同不停地暗示給孩子聽: 
 

你是完美的,你不會做錯任何事情。

1、 貼標簽背后的原因 
“ 
 

“基本歸因錯誤”的思考陷阱會讓我們過多地關注于人物在事件中的影響,而忽略了其他環(huán)境事實。

潛意識里,我們對孩子的標簽行為反映了我們對某些特定的教育問題的躲避和忽視,并通過貼標簽的過程來達到自我滿足。

我們?yōu)槭裁纯偛蛔杂X給別人下這個那個的標簽呢?

邏輯學里有一個定義叫“基本歸因錯誤”。即是說,當我們在解釋一些事情的時候,往往傾向于自動高估人物對于事情造成的影響,而與此相反,卻會低估屬于外在情景方面的各種事實,對于事情造成的影響。 

 

另外一個原因是潛意識里,通過標簽別人可以讓自己感覺更加優(yōu)越。

標簽對于父母的自我價值感有極大的潛在影響。某種程度上,我們會把孩子當成是“小時候的我們”。我們通過給孩子貼怎樣的標簽,影射了我們怎樣的教育行為。

比如當我們用負面標簽的時候,我們往往躲避了自己在教育上的缺陷。我們斥責孩子性格上的各種缺點,而卻不愿意去深入思考是不是自己的教育過程本身有偏差。我們往往對這種斥責事后后悔,甚至不愿承認曾經(jīng)說過那些傷人的話。

但當我們使用正面標簽的時候,仍需反思,那些過高的贊譽是不是對孩子的一種溺愛?一個被寵溺包圍長大的父母,更容易對孩子做出過高的贊譽,繼續(xù)溺愛自己的孩子。

2、 正負面標簽同樣危險 

負面標簽讓孩子產(chǎn)生羞愧感,摧毀了孩子的自我價值,而正面標簽讓孩子過度膨脹,同樣摧毀了孩子的自我價值。 

標簽理論指出,每個人多多少少會做出與他人不同的行為,若大眾把做出這個行為的人貼上某一個“標簽”,這個標簽所形成的社會及心理壓力,最后會反過頭來影響這個人的自我認同,趨策這個人做出符合標簽的行為,而使這樣的行為愈演愈烈。 

 

對于負面標簽而言,就如同本文開頭的場景,原本只是一時好玩的大寶被媽媽貼上了“調(diào)皮”、“欺負妹妹”的負面標簽。發(fā)生很多次后,被媽媽貼上的標簽,逐漸地影響了大寶,讓大寶從“我好像有點調(diào)皮”、“我似乎很愛欺負妹妹的”,再轉(zhuǎn)成自我的認同“我就是調(diào)皮”、“我就是愛欺負妹妹”,結果真的變成了這樣。

而對于正面標簽來說,一味地贊美孩子聰明、優(yōu)越、不會犯錯和優(yōu)秀只能讓孩子滿足于贊美,以為自己是高高在上的明星,萬眾矚目,不會有一點瑕疵。

3、 破解貼標簽行為 

知己知彼才能百戰(zhàn)百勝,我們的敵人,其實是自己。 

 

對于孩子來說,不管是嬰幼兒還是少年兒童,我們都需要花一整個童年時期來塑造孩子堅韌、健康的自我價值。

所以我們打孩子一出生就應該牢記這些標簽所帶來的隱患,并作好準備,時刻反省自己的行為。

 反思童年,以及影響過你的標簽

最 你的父母,親戚,或者身邊的成年人給你貼過標簽嗎? 

最 他們是怎么稱呼你?想想有哪些正面和負面的標簽。 

最 你是如何看待那些標簽? 

最 標簽是如何影響你對那些給你貼標簽的人的看法? 

最 標簽是如何影響你的童年的關系? 

 

最 它們是如何影響你今天的人際關系?

增加標簽對自己成長環(huán)境的影響意識可以幫助你分析自己的教養(yǎng)模式的優(yōu)缺點,并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你一定的動力去避免重蹈覆轍。

 多問孩子為什么,了解行為背后的原因

這個技巧對于已經(jīng)有能力描述自己行為的孩子(三歲或以上)來說效果會更加顯著。 

 

任何孩子都期望自己能被接納和理解。用溫柔的語氣,嘗試去問問孩子為什么,這樣才能打開心靈的大門,開展親子之間建設性的對話。

你可能會發(fā)現(xiàn)孩子的行為起因是父母本身——這些往往都是你忽略的。當孩子分享他或她行為的原因的時候,那便是一種指導,為家庭教育“如何避免消極行為”和“如何重復積極行為”提供了機會。

 專注于事件、行動本身,避免定義性格

當你的孩子做一些積極的或消極的事情,注重事件本身,而不要對孩子的個性、性格下定義。

告訴孩子,把玩具隨手一丟是“不負責任的”,而不是告訴你的孩子,他或她就是“懶”。 
 

如果孩子在考試中獲得優(yōu)秀,恭喜他或她的成績,如“我為你驕傲,你在學習上付出了努力,花了時間去專研”,而不是用空洞的鼓勵,如“我知道你肯定會得高分,因為你是我見過最聰明的孩子”。

 對你的評論作出解釋

孩子需要被傾聽,同時,孩子也需要父母對其意見作出合理的解釋。當孩子的行為產(chǎn)生負面的效果,父母更需要客觀、中立、實事求是地告訴孩子“為什么我作出如此的評論”。 
比如當孩子把玩具隨手一丟不收拾,父母除了告訴孩子這是不負責任外,還要告訴他為什么這個行為是不負責任的,如“亂丟玩具對家庭的整潔具有負面影響等”。 
 

有時候,即使我們運用了以上這些技巧,我們?nèi)詴r不時跌跌撞撞,不自覺就標簽了孩子。以下兩個提示可以作為“監(jiān)控”,幫助你自我反?。?/p>


把標簽記錄下來可以通過日記、電話、博客,和朋友、父母、配偶交流等方式,將自己的錯誤標簽記錄下來。這是非常有效的技巧,同時也是非常困難的。因為我們需要暴露對自己的批評。 

和有經(jīng)驗的媽媽或家庭交流,也是一種自我反省的有效方式。 
承認自己的錯誤,向孩子道歉當你對孩子貼上了標簽,你需要對孩子作出道歉。承認自己的錯誤,只有面對了才能進一步作出改變。 

 

需要提醒的是:道歉是一個很慎重的行為,如果被濫用或無誠意地使用,那么最后孩子們就再也不信了。

來源:萌芽研究所


回應1 舉報
收藏1
9年前
對事不對人很重要
發(fā)布

推薦閱讀

小花生小溪
小花生小溪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