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長有多難:300萬買不來入學資格,升學群對暗號,難度堪比當特務

2018-7-2 20:28 轉載 · 圖片14

原創(chuàng): 甄苗條

期末結束,暑假來了。有的家長正盤算著,今年要花多少錢,才能撐起孩子的一個暑假;而有的家長,卻已未雨綢繆,投身于激烈的“暗號”升學戰(zhàn)。

為了讓孩子順利進入優(yōu)質學校,家長們被迫卷入了一場持久戰(zhàn),這場戰(zhàn)斗集合了信息戰(zhàn)、資本戰(zhàn)、心理戰(zhàn)和精力戰(zhàn)。

一旦哪一環(huán)出現(xiàn)誤差,也許就意味著孩子人生刻度的徹底改變。

信息戰(zhàn):熟練掌握一套暗語只是入門級

“小升初信息戰(zhàn)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闭f這話的,正是查了一番“小升初”功課后的本文作者。

首先,各個城市,甚至各個區(qū)的招生規(guī)則都是不同的,要搞清楚這些彎彎繞繞,已經很令人頭疼了。

更要命的是,在素質教育的大旗下,明面上不允許通過升學考試來擇校。

所以學校和家長都在想辦法,如何在避免大張旗鼓的方式下,成功接頭。

“秘考”應運而生。

比如,2016年底到2017年4月,成都各路民校與各路機構緊密合作舉辦“秘考”,規(guī)模或成千,或上萬,或幾十。

有關“秘考”的信息,一般由往屆生家長用以舊帶新的方式,拉人進群,在微信、QQ群中傳播。

入群需要暗號,為防止外泄,暗號會不定期更換。

雖然整套工序像地下黨接頭一樣神秘,但家長們別無選擇。

有的家長在孩子三年級時,就未雨綢繆地找往屆生家長做介紹,數(shù)一數(shù),居然已經進了20個群。

重要的信息,都藏在家長交流群里。

江湖上還流傳著“神秘群”的傳說,能進神秘群,就意味著離理想學校,更近了一步。

冒著嚴打肅清的風險,有門路的群主只敢在深夜放出學校的招考群號。因為太早放料,存在被截、或者信息大范圍擴散的風險。

圖片來源:南方+

進群只是第一步。

作為必備素養(yǎng)之一,家長們必須掌握小升初暗語,否則進了群也白搭。比如,

MK=秘考

TY=推優(yōu)

占坑=參加指向心儀學校的培訓或者機構的培訓班

MD/密電=學校表明錄取意向的電話通知

船票=被好的學校點招

上岸=結束小升初戰(zhàn)斗

各個學校通常也以簡稱的方式出現(xiàn),叫法各有特色,比如,

半毛/五分=北京五中分校

13分/ssf=北京十三中分校

人朝=人大附中朝陽學校

人朝分=人大附中朝陽分校

上外克勒=上海外國語大學第一實驗學校

為了“掩人耳目”,也為了不讓信息泄得那么快,這些暗語還會與時俱進。其嚴謹程度,堪比國共抗戰(zhàn)時期驚心動魄的諜戰(zhàn)。

比如下面這段:

“3月份,某某樓盤分別開盤了25棟和31棟,當時知道的買家通過實力表達了自己買樓的誠意,從前天到昨天,分別在通知這些有購買資格的人前去誠意洽談,是否成交?!?/p>

外行以為是樓盤信息,內行人一下就悟出來:每所學校對應著不同的樓盤,該學校在25號和31號各舉行了一次秘考,現(xiàn)在正陸續(xù)通知通過的人拿船票。

為孩子操碎了心的家長們,就這樣不得已地掌握了攻堅信息戰(zhàn)的核心技術。

以后誰在說咱們中國人沒創(chuàng)造力,我跟誰急!

資本戰(zhàn):300萬買套房發(fā)現(xiàn)入不了學?

打響學區(qū)房保衛(wèi)戰(zhàn)

就近入學和劃片政策,直接催火了學區(qū)房經濟,甚至還一度高燒不下。

有關學區(qū)房的遠慮近憂,歸根到底是資本的競逐,有足夠的量級,才能跟別人站在同一個起跑線。

看客們對天價學區(qū)房的出現(xiàn)司空見慣。比如,前有標價150萬元的北京“過道學區(qū)房”,

后有兩位家長競爭一個39㎡的學區(qū)房,你出1000萬元,我就出得起1200萬元。

買一套住不了人的房子,換一張重點小學的入場券。這筆買賣,在本著“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切條件”的家長看來,很劃算。

家長們爭搶學區(qū)房的勢頭,就像大賣場的特價搶購一樣。足以看出,在孩子的教育上,父母有多不吝嗇。

沒辦法,能否給孩子爭取到好的教育資源,說到底,就是看資本實力硬不硬。

其實,這種付完錢,學位即到手的情況,還真算幸運的。

糟心地是,有不少家長豪擲幾百萬買下學區(qū)房后才發(fā)現(xiàn),劃片政策改了、入戶年限上調了,孩子對口的學校,從牛校變成了“菜場小學”(指沒有門檻的、且教學質量堪憂的學校)。

最近就有一位杭州媽媽花300多萬買了學區(qū)房,美滋滋地去報名,卻被告知,自家孩子大概率會被調劑到其他學校。

這套房是前年買的,戶口遷入時間不到2年。而該學校因為報名人數(shù)超額,不得不拿入戶年限短的孩子“開刀”。

這位媽媽很委屈,明明這所小學去年的入戶年限還不到2年,想不到才過去1年時間,入戶年限又水漲船高了。

你看,不僅得有錢買學區(qū)房,還得精準預判各種情勢,少一樣都不行。

更戲劇性的場面出現(xiàn)在北京朝陽區(qū),許多坐擁千萬房產的家庭,面臨著劃片到下游學校的命運。

在北京家長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海淀苦,西城強,朝陽是個坑。朝陽區(qū)被戲稱為“教育洼地”。

比如,朝陽區(qū)國美小區(qū)和附近幾個小區(qū)的對口學校是八里莊三中,一所全區(qū)倒數(shù)的學校。

要坑,大家一起被坑,倒是很公平。

但北京二中朝陽區(qū)分校這所優(yōu)質學校的到來,攪動了平靜,周邊幾公里內的家長都盯上了它。

國美小區(qū)的業(yè)主們幾乎百分之百確定,離二中分校才1千米的他們,一定能就近入讀。

業(yè)主制作的小區(qū)位置示意圖,圖片來源:后窗工作室

然而教委卻說,國美小區(qū)仍舊只能對口八里莊三中。挨著國美的三個小區(qū),卻可以直升二中分校。

這下國美小區(qū)的業(yè)主們不干了。

孩子上不了好學校已經很致命了,更致命的是,手里的房子會因此掉價。

國美小區(qū)和周邊其他幾個小區(qū),紛紛成立了爭取二中分校劃片資格的業(yè)主群。

這些團結一心的家長們,像一支有組織有紀律的軍隊。他們找教委談判、寫千字長文博取關注、為劃片倡議書收集業(yè)主簽名……

甚至還有女業(yè)主做起了視頻直播,從小區(qū)到劃片學校,統(tǒng)計出5公里的路程中會遇到多少條狗、多少輛占道汽車、多少條鐵路,以證明目前的劃片結果,不符合“就近”的原則。

媽媽們直接被逼成了女戰(zhàn)士,為了孩子的教育,進入了戰(zhàn)斗狀態(tài)。

這并不是孤例。

即使在教育資源好的海淀區(qū),同樣存在住在學區(qū)房卻不能上學的孩子。本以為能高枕無憂的家長,面臨被調劑,滿心憤憤不平。

圖片中的家長們手舉“我們是一順,應當上八里莊小學”,他們的孩子作為一順位生源,本該今年9月順利進入這所牛校就讀。

然而,入學政策波詭云譎,八里莊小學聲稱教室不足,學位瞬間從160人變成120人,28個一順位生源面臨著被調劑到五公里外學校的命運。

當事人們悲憤地發(fā)帖說,下一個(受害者)可能就是下一屆的你們。別以為生活在這里,就可以安穩(wěn)上學!

確實,下一屆家長們更不能松懈。數(shù)據(jù)顯示,連續(xù)三年來,參加北京幼升小競爭的人數(shù)持續(xù)上升,達到了22.4萬之多。

縱觀這些數(shù)字,也許能得出結論:學區(qū)房爭奪戰(zhàn)才剛剛拉開大幕,未來十年只會越來越慘烈。

心理戰(zhàn):給孩子快樂的童年?

還是充實的補課生活?

育兒之所以會成為焦慮,就在于,人們總害怕自家孩子跑不贏同齡人。

有一些家長說,你們都去搞素質教育、減負那一套吧,我家孩子還是要補課。

現(xiàn)階段的基礎教育,無論是對孩子還是家長來說,壓力都挺大的。

于是,有能力和資源的少數(shù)社會精英主動拋棄了統(tǒng)一的義務教育,將孩子送入了私塾學堂,或接受家庭教育。

“童話大王”鄭淵潔專門為他兒子編了10部教材,小學畢業(yè)后,其子就一直接受精英式的家庭教育,現(xiàn)在已是年輕的企業(yè)家。

但這畢竟不是大多數(shù)人所能走的路。

絕大多數(shù)的孩子,仍舊在努力成為統(tǒng)一式教育中的佼佼者;絕大多數(shù)的父母,仍舊給孩子報更多的補習班里,從中尋找安全感。

上海小升初戰(zhàn)爭中,被譽為“敲門磚”的“基口”和“3E”受到熱捧。前者是成人英語口譯,后者是英語聽說讀寫。

難度如何呢?“基口”的文本甚至在翻譯成中文后,都遠遠超出了10歲孩子的理解范圍。

這種環(huán)境,非常拔苗助長。

父母們?yōu)楹⒆悠S诒济鼤r,也許會想:為啥我不干脆讓孩子使勁玩呢?什么年紀,就該干什么樣的事兒。自己的擔子也不會這么重。

然而,面對周遭激烈的競爭,中產父母無法坦然。

在《不平等的童年》一書中,只有底層家庭才會用“成就自然成長”這種教育方式。放任孩子自由成長,依賴學校教育,是大多數(shù)工人階級選擇的路。

而中產家庭更喜歡“協(xié)作培養(yǎng)”的形式,在他們的觀念里,學校教育只是教育渠道中的一種。在學校之外,為孩子安排各種休閑活動,培養(yǎng)他們全方位的能力,遠比死守課本更重要。

來自不同階層的家庭,在教養(yǎng)孩子時截然不同,這種差距只會讓孩子之間的階層分化更明顯。

人生的不平等,也許從還未出生的那一刻就注定了。

所以先天不足者,也許連選擇“快樂的童年”還是“充實的補課”的資格都沒有,更不敢放下任何可能有幫助的工具,更多的補習班、習題才是結論。

教育孩子被比喻成“軍備競賽”,當別家都開發(fā)起核武器了,自家如果不開發(fā)的話,就只剩挨打的份。

有網友把孩子的教育比喻成軍備競賽,落后就得“挨打”

精力戰(zhàn):教育孩子是體力活

輕則痛苦,重則崩潰

之前曾有家長吐槽,“我到底做錯了什么,要陪孩子寫作業(yè)?”

這是家長們的共同感受,因為現(xiàn)在養(yǎng)孩子,實在太消耗精力了。

家長們在外要接受工作的考驗,回家要接受孩子的挑戰(zhàn),輔導作業(yè)還得精通數(shù)理化,雞兔同籠只是最淺薄的奧數(shù)題……

更可怕的是,家長最好還會剪視頻、做烘焙、做手工……每一樣都在強人所難。

每年萬圣節(jié),不少幼兒園家長都得刨南瓜,做南瓜燈。

全職工作,再加沉浸式帶娃,每位父母都被迫卷入了這場精力戰(zhàn)。

今年江西文科狀元劉夢的媽媽說,她每天要花幾個小時幫孩子整理錯題,這也就意味著,劉夢媽媽不僅愿意花時間,她對高考知識點的把握也很精準。

以至于有人說,劉夢能上清華,她媽媽就能上北大。這背后,不知道傾注了多少時間和精力。

當然,這位狀元媽媽只演示了最幸運的結果。

熬出頭了,萬事大吉;沒熬出頭,還得且熬著。

做中國家長,怎么就這么難?

有人說,自己的人生,從有小孩的那一刻起,就結束了。

從此,工作、生活、社交,全都讓步于孩子的一切。

因為家長的高度,決定了孩子的高度。

在電視劇《小別離》中,3個處于不同階層的家庭,都選擇了送孩子出國留學,他們堅信著留學所能帶來的巨大改變,不惜忍受一次次別離。

這也是當下社會心理的縮影:下層渴望階層躍升,將賭注下在子女身上;中產嘗到了奮斗的甜頭和教育的紅利,希望孩子更進一步;上流階層只想傳承財富,減少孩子未來的“不確定性”。

每位父母,都咬緊牙關,不敢松懈。

即使有再多的信息戰(zhàn)、資本戰(zhàn)、心理戰(zhàn)和精力戰(zhàn)交織,也只能應戰(zhàn),因為誰都不敢拿孩子的未來開玩笑。

也許自始至終,你的存在,就是為了好好養(yǎng)好一個孩子。

就像這位看透一切的家長說的,MK的意思,從來就不是秘考。

轉載自: 鳳凰WEEKLY (微信ID:phoenixweekly) 
 


回應11 舉報
贊2
收藏26
7年前
真的還是夸張啦?
7年前
三角龍的媽媽 真的還是夸張啦?
我今早在朋友圈轉這篇文章問了和你一樣的問題,普遍反饋這就是現(xiàn)實......
7年前
Shining_spaghetti 我今早在朋友圈轉這篇文章問了和你一樣的問題,普遍反饋這就是現(xiàn)實......
看得有喘不上氣的感覺
7年前
越大的城市這種情況越明顯。跟經濟結構有很大關系。小城市這種問題就還好,雖然一樣競爭,但遠沒有文中說的如此激烈和壓抑??赡苄〕鞘写蟛糠旨议L都是工人階級,還在放養(yǎng)吧
7年前
身在漩渦中
7年前
現(xiàn)實太殘酷,已經進入后焦慮時代
7年前
已經走在這條有去無回的路上
7年前
怎么感覺現(xiàn)在的教育都變味了呢
7年前
建議各位家長去廣東普寧玩玩,那里沒有計生,孩子沒有升學壓力,真的
7年前
當家長真不容易
更多
發(fā)布

推薦閱讀

小花生小溪
小花生小溪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