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這些內容,是在《史實之上的思考力》上篇中篇的基礎上,進行的一點延伸。
如果還沒有看上中篇,點擊藍色標題就好。
上篇:Think Historically | 史實之上的思考力 (上)
中篇:Think Historically | 史實之上的思考力 (中)
下篇還在寫,就快完成了!
◆
聲音有不同,你是怎么看?
我在寫《史實之上的思考力》上篇時,有說到一個問題:Do the boxers deserve a bad rap? 義和團,應當被批判嗎?
我當時有說,就著這個問題,老師會帶著孩子們看各種資料:比如網(wǎng)上信息,歷史記錄,文字里寫的,記錄片里說的,電影里講的,還有圖片,海報,等等等。會帶著他們看,兩軍對立,各自怎么說?會去看,后人評論,又是怎么說?
我當時也有說,在交織錯節(jié)的聲音中,每一種,都是一份【記錄】;而每一份記錄,都是一個【視角】。在這些錯綜復雜的記錄里,視角中,我們大人,帶著孩子們去搜集整理:
帝國主義擴張,怎么影響中國?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宗教上。
另一邊,義和團事件,又是怎么影響中國?也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宗教上。
然后,讓孩子們去比較,去分析,去得出自己的觀點:在我,我自己的眼中,我是怎么看待義和團?我,我自己覺得,他們應不應當被批判?
再然后,通過一篇Argument,論證文,來具體闡述。
最后我總結說,通過這樣的人文課,以學習【人的活動】為載體,融入對語言的培養(yǎng),聽,說,讀,寫。 同時,還有一個更重要的:Thinking!
恩,這些,在上篇里,都有提。
◆
文章寫完發(fā)出后,有人問,最后孩子們選擇什么答案比較多?
當時我的回答是:
結論是什么,是之后的問題。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們知道,你從一堆史料中去【找答案】,和從一堆史料中去【構建答案】,這是兩件不同的事。因為【構建】,要有證據(jù)支撐,要有邏輯支撐,要有Point---Evidence---Explanation的思考過程做支撐。而這些支撐,重要!
那至于觀點是否偏頗,是否說不通,那是在知道【應該去構建答案】之后,再下一步要進行的事。這涉及到,資料的查找,判斷,比較,聯(lián)系背景,聯(lián)系當時的場景條件,比如When, Where, to Whom, for Whom等,以及,涉及到這個得出結論的推理過程。
然后,我收到回復說:我認為這個研究問題做了誘導,為什么不提問義和團運動是否值得肯定呢?人文歷史還是不能沒有民族國界的。
……
當時,我覺得這個說法不對,怎么一下子就上升到了民族意識上來?這樣的問題,真的是在誤導孩子嗎?
我有在想,但是我不能立刻馬上就梳理清我自己的想法。
◆
背景,位置,以及所接收到的訊息
我回憶了一下我寫上篇的過程,發(fā)現(xiàn)我對這個大的背景解釋,好像還不夠,所以產(chǎn)生了一些誤解。就是,Boxer Rebellion是英文里的叫法,Do the boxers deserve a bad rap? 也是從西方人的角度,提出的一個問題。
當那些英文的記載,敘述,鋪天蓋地來,而文字背后的聲音又多是以否定,以批判為主時,有人站出來,有人問:真的是這樣嗎?真的要去批判嗎?
所處環(huán)境不同,我們所接收到的信息,也會不同。而這時,我們又要去信什么?不信什么?是全盤接收?還是說,等下!讓我想一想,讓我問一問:真的,是這樣嗎?
我在網(wǎng)上繼續(xù)找資料,我想知道,對于這個話題,大家的聲音,又是怎樣?
我找到了兩份資料:
一份,來自北京十一中學魏勇老師在一席上的演講。題目是:從站上講臺第一天起,我就不想照本宣科地教書 | 一席第383位講者特級教師魏勇。
一份,來自知乎。是大家對這個演講的提問:如何看待魏勇老師發(fā)表的這篇關于如何講解歷史的文章?
一席上的文章,我找到了原文,點擊藍色標題就能看到。知乎上的評論,我不知道怎么把鏈接放到這里來,所以,大家各自去搜一下就好。
兩篇文章橫向比,我看到了不同的聲音。
所以,就著歷史這個話題,我來表達一下我的一些個人想法,關于獨立思考。
◆
一:這么辛苦地去培養(yǎng)孩子,我們是為了什么?
為了什么?
這不是一個很容易就能說清的問題。至少,我自己說不清。
但是,有那么一點,現(xiàn)在,馬上,就能說清。那就是,一個問題拋出來,如果因為這個句子的表達,我們自己的判斷,輕易地,就能被左右;我們,輕易地,就能跟著跑過去,那先別說什么民族意識了,這樣的思考,不是我們花這么大的人力,物力,精力,不是我們這么努力地去培養(yǎng)孩子,所希望達到的結果。
我找到一張圖,是當時帶著學校的孩子們參加The World Scholar's Cup (世界學者杯賽)在辯論環(huán)節(jié)時的一個場景。如果按照前面說到的【表述誘導思想】的路子走,那題目出來后,是不是反方的孩子就沒得辯了?。渴遣皇撬麄冎苯泳湍鼙徽浇o帶跑了???!
二:人, 與人的復雜性
看一件事,無論是看歷史事件,還是放之于今天的各種發(fā)生,都有多方的因素考慮。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畫一個圖,等一下啊。
這個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多簡單!但是,就是這樣的一個簡單圖,也可以成為一個對思考的引導框架:
N:Nature. 對自然的影響。
E: Economy, 對經(jīng)濟的影響。
S: Society, 對社會發(fā)展的影響。
W: Well-being, 對人的身心健康,對人的生活的影響。
歐了,歷史話題我們先放一邊。跳出來,來看另一個問題:比如現(xiàn)在說,你怎么看待塑料廠被停工這件事? 你是怎么想的?
我們的第一反應是什么?會不會想:這是好事?。∷芰衔廴径鄥柡Π?!多破壞我們的地球,破壞我們的家園?。?/p>
對吧?很容易這么想。
但是,一個事情出來,尤其是和【人】有關的事情,都沒有那么簡單。
一個塑料廠停工了,很多個塑料廠停工了,對自然怎么影響的?對經(jīng)濟怎么影響的?對社會的穩(wěn)定發(fā)展怎么影響的?對人呢?對那些工廠里工作的人呢?對他們的家庭呢?對住在工廠附近的居民呢?又都是怎么影響的?
角度不同,答案不同。而,角度相同人又不同時,答案,也會不同。
所以,一個事情來,怎么做出我們自己的判斷?
我的理解是,不是讓你說這個就是好,或者,這個就是不好。而是,在是與非之外,還可以看到一個多角度的立體。不是簡單的去站隊,而是站得再高一點,從高處往下看,去縱觀全局綜合地看!
一個塑料廠的關閉與否,就能涉及到這么多面,就能讓我們不可以單一地去站隊,那么再大到一個歷史事件呢?一個大到甚至都左右了我們如何走到今天,走到現(xiàn)在的歷史事件,我們又該怎么看?我們能用一句話去說:這個是好的,或者,這個是不好的?
所以,我說的第二點是:去判斷一個歷史事件,不是單一地去站隊,而是,多角度去看!縱觀全局看!
一個事情出來,尤其是和【人】有關的事情,都沒有那么簡單。
三:人,以及人性中的善
通過多角度去看了后,會得到的一個結果是,對這個事情,可以看得更多。
怎么叫做更多?
就是,我們不能去單獨搜集【好】的東西,我們也不能單獨去搜集【不好】的東西。這樣不行。
既然是多角度,那就會有各種不同的聲音,各種不同的記載。我們要在這些各種不同中,去判斷,去思考,通過Point --- Evidence ---Explanation,去Construct, 去構建出我們自己的想法。
那這時,又有一個問題來:怎么可以這樣呢?一旦孩子看到了這些不好的,然后把一件我們覺得應該是好的東西,硬是給認為成壞的,那怎么辦?那這樣,孩子的思想,不是就被拐跑了嗎??
◆
我是這么想:
當我們【人為】地去把事情的一面遮住,或者說,【人為】地去引導更多地關注某一面,那這是人的問題,而不是思考方式的問題。這是其一。
其二是,當我們【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可以做到盡可能地去看不同角度時;當我們看到左邊這樣,右邊那樣,又不亂不暈時;當我們通過比較,分析,得出自己的判斷時,我們,是不會那么輕易地就被拐跑的。因為,除了思維,除了Thinking,在大是大非面前,我們,是有自己的判斷力的。
而這種判斷力,這種是非力,或者再往大了說,無論國家國籍,無論膚色種族,那些存在于我們人身上的共性:那些對美的追求,對好的向往,對和平的期待,對善與惡的是非判斷力,這些,我們是有的!
所以,當各種信息鋪天蓋地來,我們要相信,我們是可以獨立思考的,我們是可以做出我們自己的判斷的。一,通過比較分析,理性去思考。二,遵從我們自己的心!
◆
恩,就著歷史的話題,想到這些。希望可以表達清我的觀點。
祝好!
安妮何
◆
參考資料及圖片來源:
artsonia.com/museum
en.wikipedia.org
pinterest.com
scholarscup.org
yi xi
youtube.com
zhihu.com
關于安妮何:國際學校里,蹦跶十二年。技術流寫文,有理論,有示范,有講解,用輕松又柔軟的語言,闡述復雜的學術理論。運營同名公眾號:安妮何(ID:Miss_Annie_H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