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給一個只能吃奶的嬰兒喂食胡蘿卜,他就會消化不良,甚至病給你看;但若到了應該添加輔食的階段,仍然只喂奶的話,嬰兒就會營養(yǎng)不良,羸弱不堪。閱讀也是這樣,要循序漸進,應因孩子不同階段的需要,才能將他引入書籍的勝境。
過去我寫過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興趣可以從“輕閱讀”和“窄閱讀”入手,但是我們終究是要過渡到“深閱讀”的。什么是深閱讀呢?就是能夠深入理解所閱讀的文本,從中學到知識,獲得較深層次的感悟。
從“學著讀”到“讀以學”
學者Chall曾將閱讀分為兩種,一種是“學著讀”(learn to read),一種是“讀以學”(read to learn)。讓孩子們學會閱讀并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我們乃是希望借著閱讀,能讓孩子學到知識,感受他人的視角,最終認識和理解我們這繽紛的大千世界。
記得小時候,每一次新學期的語文書發(fā)下來的時候,我總是第一時間把它翻個遍,然而這初次的閱讀不過是讀了一些自己能理解的而已,有一半的內(nèi)容因為不能理解而覺得味同嚼蠟。
等到老師講解之后,學期完再回頭來看,連那些起初面目猙獰的古文也親切起來。這其中,我的語文老師功不可沒,當時可用的一些參考書和工具書也很重要。所以,不要以為,孩子們單靠自己就能自動進入“深閱讀”。
閱讀也有“舒適區(qū)”,但問題是總是停留在舒適區(qū),就難以取得進步。然而,當孩子們面對他們尚無法理解的文字的時候,他們也會本能地排斥和退縮,怎樣才能鼓勵他們?nèi)L試接觸和學習那些“跳一跳,也許就會夠得著”的內(nèi)容呢?
龍生九子,個個不同。有的孩子會自發(fā)地對進階的閱讀有興趣,有的孩子本身就不喜歡閱讀,加大難度更不可能。然而我們總是可以找到方法讓喜歡的更喜歡,不喜歡的也發(fā)生興趣。無他,無非是利用人本有的一種好奇心。
前些天,我買了一些書,其中有一本是Elinor Greenwood和Alexander Cox合著的一本講青春期的成長變化的書。我對孩子說,你現(xiàn)在雖然還不是一個teenager,但也很快就會變成青少年了,想不想知道一些青春期的事情?他表示有興趣,我們就開始一起讀這本書。
當我講到染色體的時候,用夸張的語氣對他說,你的每一個細胞里都有一對XY染色體,所以你身體的每一個細胞都知道你是男孩兒,然后用夸張的語氣站在細胞的角度對他說:“我們都知道你是男的!”
在這樣開心的氛圍里,他說,“你的是XX?!辈⑶抑鲃诱页龉P記本,要求我講慢點,他要記下一些關鍵詞Chromosome,Hormone等等,相信當他第二次遇到這些詞語的時候,就不會覺得陌生了。加入一點趣味性,閱讀的藩籬就可以一點一點去打破。
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他不時提出問題,其中一個問題是,“有沒有不男不女或者半男半女的人?”我們一起看性染色體的構成,只有XX和XY兩種,可見生物學上是沒有,但是,我說社會學意義上是有的,還有變性人。這是對他好奇心的回應,也是為他將來拓寬閱讀興趣又埋下的一粒好奇心的種子。
好奇心是解鎖更深樂趣的鑰匙
好奇心是人類求知的動力。無論老師還是家長,如果能夠善用孩子們的求知欲,引起孩子對閱讀內(nèi)容的強烈好奇,那么常常會事半功倍。
對于大一些的學生,尤其是高中生,他們已經(jīng)具備了獨立閱讀的能力,但是仍然有他們感到艱深的學習內(nèi)容。那么是不是因為他們已經(jīng)能夠獨立閱讀,就不必幫他們了呢?當然不是。
例如錢鐘書的小說《圍城》,中學生也能領略其中包含的諷刺和幽默,但是對于《管錐編》,為什么孩子們就卻步了呢?問題還是在于我們沒有引起他們的興趣,沒有幫助他們跨越表面上的障礙。
例如其中《一六 歸妹》。給學生的第一個問題可以是,你們只知道比喻有明喻、暗喻、隱喻等等,可是你們知道比喻有“兩柄”嗎?Everything has two handles。“柄”就是“handle”,看你要拿哪一邊?
錢鐘書舉了許多例子來講什么是比喻的“兩柄”,可以從中挑選容易理解的先講。比如木槿朝花夕落,有的人愛其朝花,而恨其夕落;有的人縱知其夕落,仍羨其朝花。這就是一個比喻的兩柄。你怎樣用木槿花去比喻別的事物,主要看你的立意是怎樣的,在兩柄之間選擇其一而已。“木槿夕死朝榮,士亦不長貧也”,用的是哪一柄?隨著你的問題不斷提出,學生自然會有進一步探求的興趣。
講完了錢老所說的比喻有兩柄之后。就可以提出第二個問題,你們知道比喻還有“多邊”嗎?“比喻有兩柄而復具多邊”,錢老到底在想什么?原來每一種事物本身,不止于有一種屬性。比如月亮,可以是圓的,也可以是明亮的,看具體的比喻取哪一邊的屬性。邊與柄不同,柄是同一屬性看法的兩面。邊則指不同的屬性。怎樣讓孩子開始閱讀
這篇文章的兩大重點講出來了,才是串講文章。可惜有些老師把這個過程調(diào)轉(zhuǎn)過來,一開始就串講課文,往往無法吸引住孩子們。帶著問題去學習,效率才更高,不是嗎?
在串講的過程中,老師還可以和學生分享其中許許多多的幽默之處,讓課堂充滿笑聲,因為錢老的文字真的會讓人在心底時時發(fā)笑。意語、英語都有“使鐘表停止之喻”,“使鐘表停止”用來形容人的容貌,可以在講解之前,先讓學生猜一猜這是形容美還是丑?“鳥驚入松網(wǎng),魚畏沉荷花”是形容人的容貌美還是丑呢?“驢見驚,馬見走,駱駝看見翻筋斗”,美還是丑?
因為錢鐘書寫東西很多都是信手拈來,比喻有柄有邊,在其他篇章中也是隨講隨說。所以還可以在《管錐編》的其他篇章里找到,由此我們也可以啟發(fā)學生去讀相關的篇章《桃夭》、《敝笱》等。
如果令你發(fā)笑的東西,也令你的學生發(fā)笑了,說明他們懂得了。他們漸漸會發(fā)現(xiàn),越是艱深的內(nèi)容隱含著越深的樂趣。人的頭腦是最有意思的器官,越有趣的大腦產(chǎn)生越多有趣的想法,錢鐘書就是這樣的人。有趣的東西誰不喜歡啊,一看錢老說的話這樣有創(chuàng)見,學生們的興趣自然就來了。
對于學生來說,學會問問題比尋找答案更重要。對老師和家長來說,又何嘗不是這樣?你一個問對的問題,也許就和應了孩子的好奇心。在閱讀這件事上,也是這樣。如何帶孩子走向“深閱讀”,無非就是引起他們對于艱深閱讀內(nèi)容的好奇心而已。
學者Stanovich K.曾經(jīng)指出過閱讀中也有“馬太效應”(MatthewEffect,這個名詞來自《新約·馬太福音》)。在閱讀這件事上,也是“貧者愈貧,富者愈富”。所以,真的要適時帶領孩子邁向“深閱讀”,“讀以學”。
文:徐海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