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下老槐樹旁的修鞋攤,是小區(qū)里不起眼的“小據(jù)點”。攤主劉師傅總穿件洗得發(fā)白的藍布衫,雙手布滿老繭,指縫里常嵌著黑褐色的鞋油,卻總把縫紉機和工具箱擦得锃亮。
每天清晨,他比上學的孩子起得還早,支起遮陽傘,擺好針線、鞋釘和不同型號的鞋底,就開始了一天的活兒。有次我的運動鞋開了膠,媽媽讓我拿去修。劉師傅接過鞋,瞇著眼瞅了瞅,從抽屜里翻出同色系的膠水,又用小刷子蘸著,細細地涂在開膠的邊緣?!斑@鞋得晾會兒,膠才干得牢?!彼贿呎f,一邊把鞋放在旁邊的小架子上,又拿起另一雙要補的皮鞋,穿上線,踩著縫紉機的踏板,“咔嗒咔嗒”的聲音在晨光里響著。
等我下午去拿鞋時,劉師傅正幫一位老奶奶修鞋底。他蹲在地上,把新鞋底對齊,用釘子一點點釘牢,額頭上滲著細密的汗。老奶奶遞給他一瓶水,他擺擺手:“不用不用,您等著就行?!毙藓煤?,老奶奶要多給錢,他也不肯,笑著說:“說好多少錢就多少錢,不能多要?!?/p>
后來才知道,劉師傅在這里擺攤快十年了。小區(qū)里誰的鞋壞了,都愿意找他——不僅因為他修得好,更因為他實在、不漲價。有時遇到趕時間的人,他還會放下手里的活兒,先幫對方修;碰到家境不好的學生,收的錢也格外少。
如今,老槐樹的葉子落了又綠,劉師傅的修鞋攤還在那兒?!斑青青钡目p紉機聲,不僅修好了一雙雙鞋,更縫補著生活里的小溫暖,讓我明白:平凡的崗位上,也能藏著不普通的堅守與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