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耶魯大學生的成長教育反思

2018-1-4 23:49 轉(zhuǎn)載 · 圖片1


前言:很多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讀名校,拿高薪,從小就給孩子報各種輔導班,學習十八般武藝,但是最終真正進入這些名校的學生依然只是少部分。此文是一名耶魯大學生的成長教育反思,與君共勉。

榜樣的力量比管教更有用

從小我就是個被“流放”的孩子。父母工作很忙,很少有時間陪我。

上幼兒園時,放學后老師要陪我等一兩個小時才能等到有人來接我。從小學開始我就自己上下學了。下大雨時同學們都有家人來接,只有我總是一個人淋雨回家。

就算生病,父母也不允許我請假。一方面是對我嚴格要求,另一方面是確實沒人能在家照顧我。

第一次請假是在上小學時,出了水痘怕傳染給別人。老師要求我回家休息,我竟然因為不能上學而委屈的哭了出來,因為之前的意識里從來沒有“缺課”這個概念。

后來到了初中高中,父母對我的“流放”更是變本加厲,常常晚上10點以后才回家。我基本沒吃過幾頓媽媽做的飯,晚飯全靠外賣和食堂解決。等他們回家時,我常常已經(jīng)睡著了。

出國那年,父母抱著我在機場大哭,說覺得很對不起我,一直沒有時間照顧我。其實他們不知道的是,我從來沒有埋怨過他們,反而很享受被“放養(yǎng)”的狀態(tài)。

我的媽媽從小對我要求很嚴格,自從她沒時間管我以后,我簡直像重獲了自由。放學后,可以和小伙伴們站在學校門口聊天一小時再回家。回家后,再和同學煲煲電話粥,寫寫作業(yè),看看自己喜歡的課外書。

雖然他們沒時間管我,我也能把自己的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條。

而就算他們來管我,又能給我什么幫助呢?既輔導不了課,又打亂我自己的計劃。一個孩子不想學習時,家長勉強的太多反而會讓他厭煩學習,沒有人是喜歡一直被別人管教和批評的。

我的表弟日子就過的比我“苦”多了。他的父母不像我父母這么忙,一門心思全在他的學習上。他的周末和假期全部被課外輔導班占滿了。他在房間里寫作業(yè),家長就坐在外面看著。聊天時一言不合就變成了他不好好學習的批斗大會。

當然他并沒有因為這些管教成績就神奇轉(zhuǎn)好,反而逆反心理越來越嚴重?!巴妗痹谒睦镒兂闪艘患貏e渴望的事情,他恨不得抓緊一切機會偷偷摸摸的多玩一會兒。父母在房間外以為他在學習,其實他都在發(fā)呆或著看課外書。他當然也很難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反而和他們的矛盾越來越大。

孩子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強的,父母的言傳身教無時無刻都在影響著孩子。家長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又憑什么去要求孩子呢?

回頭看,我的父母雖然沒有太管我,但是潛移默化中對我的影響很大。

直到我上大學,我們家基本沒有什么娛樂活動,家里電視很少有人開。從小我在家里看到大多數(shù)都是他們工作和看書的狀態(tài)。他們也很少自己在外面玩,晚歸的原因都是因為工作。

更重要的是,他們把我的教育當作家里的頭等大事。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我在哪兒上學,我們家就搬到哪兒。他們總想給我最好的教育,把我送進最好的學校,找最好的老師。

說起來好笑,我老媽有一種神奇的能力,帶過我的每一個班主任,都能跟她成為 best friends,比跟我還要熟。

小時候我的家庭條件并不富裕,但是他們省吃儉用,花高價給我報純外教的英語班,每周風雨無阻帶我去老師家上小提琴課。

從小他們不允許我買太多漂亮衣服和玩具,所以一直到大學我穿衣服還特別土。記憶里,唯一有求必應的東西是書。我常常在圖書大廈一坐就是一天,然后帶著一大兜書滿載而歸。

印象最深的是在我很小的時候,家用電腦還不普及,他們?yōu)榱俗屛覍W好計算機,更是用幾個月的工資給家里買了臺電腦,安上了撥號上網(wǎng)。

因此,我從小對教育就有一種敬畏感。他們的重視程度讓我覺得,教育也是我學生時代的頭等大事。

對于一個女孩子來說,母親的榜樣力量更是重要。我的母親是一個working mom, 她是一個非常有能力,工作認真負責的人。從小耳濡目染,我覺得自己對于責任心的概念都是從她那里學來的。

更重要的是,她從來沒有讓我覺得 girl is less than a boy。她從來沒有告訴我“學得好不如嫁得好”或者“女生數(shù)理化不如男生學得好”。從小在我的心里,一個理想女性的形象就應該是獨立的。

這種榜樣的力量不只是在學習工作里,更是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記得上小學時有一次,母親帶我去買書,出了店門才發(fā)現(xiàn)店員多找錢了。這種情況可能很多人都選擇直接走了,但是母親堅持要把錢退回去。這件事情給我的印象很深,也從小就樹立起了我的誠信和道德意識。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小時候在我的臥室里,擺著一個白色的大書柜,里面放著上百本書。一個人在家里無聊的時光,就是靠這個打發(fā)時間的。

也許是因為每天看著這堆書耳濡目染,從小我就很喜歡書。

在字還認不全的時候,我喜歡拿著圖畫書玩一個游戲,假裝自己是老師批改作業(yè),碰到不認識的字就圈出來,查字典把讀音注在旁邊。

后來認的字多了,更是手不離書。坐車時,睡覺前,甚至走在路上都喜歡捧著一本書讀。

如果出去旅行,我也一定要帶幾本書在身邊。

前面提到,我的父母在書上總是滿足我最大的要求,每隔幾周就會帶起去圖書大廈采購一番。

他們相信,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和旅行是開拓眼界最好的方式,在上大學離家前就帶我走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新疆、青海、云南、貴州、甘肅、湖南、四川、安徽……

培養(yǎng)自主意識,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我的父母從小就給了我很多自主選擇的權(quán)利。只要是關(guān)于我的事情,都讓我自己做決定。

家長覺得自己的人生經(jīng)驗更豐富,當然都希望能幫孩子做出最好的選擇。

是我的父母比其他家長更能放的開手嗎?其實也不見得是這樣。

在我媽媽的計劃里,她已經(jīng)幫我把人生的每一步都設計好了,在哪兒上學,做什么工作,在哪個城市定居,甚至是幾歲結(jié)婚她都有計劃,只是誰知道我把“自我選擇”貫穿的這么徹底,每一步都沒有按照她的計劃走。

也許這種民主只是一種假象,但是這種意識的培養(yǎng)卻對我的影響很大,為我樹立起了一種“自己為自己人生負責”的態(tài)度。

雖然在我做過的決定里,結(jié)果有好有壞,但是我從不后悔,因為這些都是自己選擇的,不是別人勉強的。

這也讓我從小就很有自己的想法,甚至是有些叛逆和倔強的。對我來說, “why” 比 “what” 更重要,做事之前我會把原因想的清清楚楚。如果沒有讓我信服的理由,就算是我的父母也很難勉強我做任何事。

也只有想明白原因了,做事才有充分的動力。

上小學時是我父母管我最嚴的時候,但當時我的學習成績并不好,甚至對學習的逆反心理很嚴重。暑假時他們把我關(guān)在家里,讓我每天背五個成語,五個俗語,一首詩詞。但我總能找到辦法偷懶,當時背的東西現(xiàn)在也不記得多少了。

究其原因,是因為我當時根本就不理解為什么要背那些東西。初中后開始知道好好學習,是因為我終于意識到了學習的目的是什么。

第一年在耶魯?shù)膶W習結(jié)束后,我和當初面試我的面官,也是現(xiàn)在耶魯管理學院的代理院長 Anjani Jain 有了一次長聊。

Jain 作為我的面官,對我的資料背景一清二楚,他對我說:“You have remarkable resilience and courage. Those are rare among people. Some people say human characters are born, but I think they are built among choices."

(你的韌性和勇氣非同一般,這在人群中很少見。有人說人的性格是天生的,但我更覺得性格是在選擇中鑄成的)

Jain的話讓我思考了很久?;仡^想想確實是這樣,如果當初我沒有自己做出從理科轉(zhuǎn)到文科的選擇,我就不會知道自己是有獨立做選擇并對選擇負責的能力,也就不會有后面走出的每一步了,我的人生也許就和現(xiàn)在不一樣了。

也許我本不是一個天生擁有 resilience 和 courage 的人,而是在一次次的選擇中,鑄就了這樣的品質(zhì)。

而這樣歷練的過程,別人沒辦法給你,只能是自己去思考,去體會,去承受。

所以,每一次選擇,無論成功與否,在選擇和反思的過程中,都是一次更加了解自己的機會。

培養(yǎng)獨立的能力

前面講到,我的父母很少有時間管我,這就要求我在生活上很獨立。

而他們也在有意識的培養(yǎng)這個意識,告訴我真正能永遠依靠的,只有自己。

他們甚至不止一次“威脅“我說,在升學上工作上不會給我任何幫助,工作后也不會給我任何經(jīng)濟支援,一切都要靠我自己。

而這就是我努力的最大動力,不努力以后沒辦法照顧自己。

這也許和有些家長的理念不同:女孩子只要乖乖的,以后找個好老公照顧自己就行。

但是我很感激我的父母從小就教會我獨立。讓我明白靠自己,看起來很累,其實活得最輕松。

鼓勵比批評更有用

我成長在一個非常傳統(tǒng)的家庭,我的母親相信“嚴師出高徒”,對我非常嚴格,很少表揚我。

如果考試考了第二,她會問我第一是誰。我在學校主持活動,她說耽誤學習。有人夸我漂亮,她會說他們說的不是真的。也許她的內(nèi)心是驕傲的,但是我很少在她的臉上看到驕傲的神情。她怕我翹尾巴,總是馬上提醒我還有什么做的不好的地方。

如果我和別人發(fā)生矛盾,她從不護著我,一定只批評我一個人。

我中學時的老師也是,以為我這樣的好學生一定是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生怕我驕傲,時不時就把我叫去訓話,很少表揚我。

很多人可能會想,就是這樣的嚴格教育才讓你成為了一個優(yōu)秀的人啊。

但這是一把雙刃劍,它也讓我成為了一個 self-doubt (自我懷疑) 和self-criticism (自我批評)特別嚴重的人。

最明顯的表現(xiàn)就是,獲得了成就我會比其他人的喜悅感更??;別人的夸獎我會覺得不是事實;犯了錯我會比一般人更加責怪自己;如果和別人發(fā)生矛盾,就算不是我的錯,我也會不自覺的責怪自己。

也許如果我待在自己的舒服區(qū)里,就不會感受到這么強烈的自我譴責。但同時,我又會不斷push自己去做一些out of comfort zone的事情,遇到挫折要求自己馬上重新出發(fā),同時又不斷感受這種self-criticizing的痛苦。

而這種self-doubt和self-criticism,需要我在成年后花很大的力氣才能糾正過來。

記得小學時計算機比賽,我拿了第一名。在同學和老師的歡呼聲中走上臺,老師開心的為我鼓掌,“來歡呼慶祝一下。”而就是這么一個簡簡單單的動作,我都做不出來。

后來我來美國上大學,需要獨自面對更多挫折,這種對自己過于苛刻的問題更是被無限放大,我這才意識到自己身上有self-criticism的問題。還好美國的大學非常重視學生心理,學生遇到任何煩惱,小到學習壓力,大到面對親人的離世,都有非常專業(yè)的therapist來幫助。

這是我非常感謝美國教育的一個地方,它鼓勵學生去深刻了解自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讓我的self-awareness和自我刨析能力越來越強。其實國內(nèi)也有很多學生有著各種各樣心理上的問題,但是卻鮮有人重視,甚至是當事人自己都意識不到。而主動提出問題的人,或者被戴著有色眼鏡看待,或者很難有充分的資源去幫助它。

我的therapist給了我很大的肯定和贊揚,她教會了我如何對自己好一點和很多提高self-compassion的方法。

但是這種“自我苛責”的態(tài)度還是像住在身體里的一個小怪獸一樣,時不時的就出來煩擾一下。

很多人以為,我拿到耶魯?shù)耐ㄖ獣鴷r應該是欣喜若狂,但其實那段時間我是在痛苦中度過了,花了兩個月才有所好轉(zhuǎn)。為什么呢?說出來你們可能會覺得我矯情,but the struggle is real, 因為我被哈佛拒了。

哈佛MBA的2+2項目非常難進,每年只錄取極個別的中國學生,很多還都是哈佛和耶魯?shù)谋究啤6坏┠玫矫嬖?,?0%幾率拿到最終offer。當時在我的身邊,甚至不認識任何拿到過面試的人。

當我拿到面試時,感受最強烈的不是開心,而是自我懷疑。我覺得一定是自己踩到狗屎運了才拿到這個面試,其實自己根本就不配進哈佛。身邊那么多優(yōu)秀的人都沒有拿到面試,憑什么我拿到了?一定是招生官看走眼了。

直到面試的前一天,我都無法說服自己是憑借實力拿到了面試。

這種懷疑導致我在面試的時候非常緊張,大腦一片空白,面試的就像車禍現(xiàn)場,非常糟糕。

走出來的時候,我就知道自己沒有機會了,于是心里更加責怪自己:“為什么這種一半的幾率都能被我錯過?我就是這種努力很久然后總是在關(guān)鍵時刻掉鏈子的人。也許就是注定了我永遠做不到最好"。

我每天都被這樣的想法折磨著,直到兩個多月后才有所好轉(zhuǎn)。

在耶魯?shù)倪@一年里,我變得對自己越來越寬容。也許是因為短期內(nèi)我受了很多挫折,學會了不得不對自己好一點。也許是因為領(lǐng)導力課程上,我們做了很多self-compassion的練習。也許因為這里的朋友們給了我很多肯定和鼓勵。

很多人以為上了名校學生應該都自我感覺良好。但其實,在我身邊,有很多朋友都有self-criticism的問題,而幾乎全部出自批評多,表揚少的家庭。

我們無一不覺得,有很多中國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是很害人的。祖宗們所崇尚的那些批評為主嚴格的家庭教育,反而可能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傷害,甚至疏遠親子關(guān)系。

鼓勵的力量其實比批評更大,就像給孩子形成了一個自我肯定的良性心理循環(huán),成年后他也會成為一個更容易滿足,更不容易焦慮的人。

來源:微笑小姐S


回應11 舉報
贊1
收藏7
7年前
鼓勵的力量比批評大!但是不是不批評,提醒自己育兒注意!
7年前
我只看到了一個非此即彼、沒有退路的缺愛的孩子??
7年前
本文有不少前后矛盾之處
7年前
王有猷 本文有不少前后矛盾之處
我也這么覺得!
7年前
懶~貓貓 我也這么覺得!
原來不是我吹毛求疵呢??
7年前
從小就吃外賣食堂?那么對母親的記憶就沒有飯香。
7年前
上弦明月半 我只看到了一個非此即彼、沒有退路的缺愛的孩子??
非常贊同你的看法
7年前
覺得自己以后不能總是批評孩子了,也要適當?shù)墓膭钕潞⒆樱悬c小進步也要給予表揚
7年前
孩子對父母的愛才是最真最純粹的
7年前
大意明白了,安排上有點混亂
更多
發(fā)布

推薦閱讀

小花生小溪
小花生小溪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