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yōu)槭裁幢话粤琛纷x后感

2015
2018-6-30 05:00 原創(chuàng)

“99%的霸凌事件都可歸因于家庭教育!

霸凌發(fā)生時,監(jiān)護人的愛,是孩子最后的庇護所?!?/p>

感謝彭彭的推薦,書買來放了一個多月后,中午貓在床上,把它讀完了。其間幾度潸然淚下,為了那些孩子們曾不為人知的遭遇。

讀罷,那一句“成年人又聾又瞎”印在我的腦中,對如何對待我們的孩子,遭遇霸凌者,乃至老師,或許多了些了解和想法。

概貌:全書包括15個被霸凌故事,對于長期在象牙塔中的我的確觸目驚心。可能是因為,都是成年人,回顧自己的童年,故事發(fā)生在十幾20年或更久遠前。而霸凌事件大多有發(fā)生在貧困之家,書中大部分故事所描述的貧困場景,確實離自己太遙遠,像小說體。

一 對我們的孩子

家是港灣,愛是孩子的庇護所。有了愛的滋養(yǎng),孩子的心靈才是豐盈與善良的。有了信任,陪伴和支持,孩子會更容易,慢慢的經(jīng)歷與堅強起來,積極處理和理解自己的遭遇。作為父母:

1 良好的親子關(guān)系,和緊密的鏈接。平常多平等的和孩子聊,覺察孩子的情緒(和身體是否有傷),了解他的朋友,老師,和環(huán)境,以及他對其看法和感受。尤其是在改變環(huán)境,如新入學,轉(zhuǎn)遷期。

2 習得盡量客觀公正的態(tài)度。養(yǎng)育的方式,其實就是父母的生活方式,身教言傳。教會孩子做人和生活,遠比教知識重要得多,如何面對失敗,如何面對所謂的權(quán)威。所有的這些,父母需要首先有正確的態(tài)度。

3 維護孩子的權(quán)益是父母的責任和義務。朋友會變,學校會變,而家是唯一陪伴孩子一生的港灣。客觀,冷靜,全面了解事件,覺察孩子情緒。我看到:孩子已經(jīng)在校園中遭受霸凌,書包里被塞石頭,書被撕破,衣服被弄臟,俺回到家,父母首先就是劈頭蓋臉的說上學調(diào)皮,愛惜書籍。也看到,孩子遭受老師的污蔑,父母偏聽偏信,因為他是老師。可孩子是你自己的,如果連自己父母都不信任他,天底下還有誰可以信任他呢?若干年后,如果面對老師的告狀,自己是否能夠做到,冷靜,首先相信孩子是向上向善的呢?再來明辨是非。

附:讓我佩服的《白武士》中那位知性美麗的媽媽,和評論中那位霸氣犀利的美國護士媽媽(p99)。

二 霸凌者

霸凌者看起來總是那么強硬,令人生厭,和甚至恐怖。如果不看這本書,我或許永遠不知道,他們的強硬是在隱藏他們內(nèi)心的孤獨、恐懼。書中絕大部分霸凌者,他們大都或有一個拳腳相加的父親,或是不待見他的冷漠暴躁的父母,或是曾經(jīng)被惡意虐待。他們通過霸凌,將心靈的扭曲,苦楚,無力宣泄出來。缺乏愛的滋養(yǎng),也缺乏愛的能力。

三 老師

書中有四個老師的故事,其中三個是作為霸凌者,一個作為霸凌后的被霸凌者受害人。對孩子,老師就是他們那一片天的上帝。如作者所說,“人,在有巨大權(quán)力而沒有監(jiān)督時,就有可能催化出極端行為”,更何況我們有“天地君親師”的文化傳統(tǒng)。

本是家長和老師聯(lián)手一起促進孩子的成長與教育。但如果不幸碰到文中的老師,1 家長是否能做到冷靜了解全面的事實,不偏不倚,信任孩子。2 和孩子一起客觀,正確的面對所謂權(quán)威。所幸,《教師法》在保障老師的權(quán)益的同時,也提供了職業(yè)規(guī)范。而現(xiàn)今社會人們對教育、學校有了更多的選擇,從而能夠更客觀的面對老師言論。

看這個故事時,腦中掠過很多。

想起了當年剛進NEU,聽說系里一個猶太正教授,因為當面罵一個中國學生“狗娘養(yǎng)的”,而被要求公開道歉。

更想到了我哥的童年讀書經(jīng)歷。小學一年級,我哥要走大概半個小時的路,從爸爸醫(yī)院到小去上學。有一次遲到了,被老師罰站。那個老師很嚴厲。后來不知道經(jīng)歷了些什么,我哥的成績不好。再后來有時候甚至不敢回家,甚至冬天,也在外,沒吃沒喝。父母會連夜去找他。

現(xiàn)在看來,七歲,他還只是個孩子。老師的嚴厲與懲罰,可能已經(jīng)重如泰山。我不知道我的父母當時有沒有給他足夠的保護,身體和心理上。他們是傳統(tǒng)的老一代的大學生,教導我們的常常是嚴于律己。自己做了母親之后,看到這些覺得他們沒有盡職?;蛟S當時的社會情形決定了人沒能有太多選擇,也就很難客觀地甚至批判性地面對老師對我哥的評論,只能對老師的話聽之,回來加強教育自己孩子。

也想起了我哥的數(shù)學老師,唐主任,一個家庭殷實的和善的老太太。在那個只要成績不好,就如過街老鼠,就被人不齒的年代。唐主任面對我哥的80+分說“劉剛,你要加油喲”。四年級,不到一年,我哥果然數(shù)學兩次期末考試,都考到了九十幾分??上б荒旰笏{(diào)走,不再教授我哥的數(shù)學課。不知道他在我哥的成長記憶中有多深的烙印。反正我此刻我都想去拜訪他。論年齡,老太太該已經(jīng)仙逝了,即便在他墓前能坐一坐也是很好的。

四 其他

文中提到霸凌,特別見于青春期左右。或許因為荷爾蒙的原因,因為不懂得表達愛的方式,也因為想彰顯自己已成長力量。但在當今,從小對愛的表達的浸潤,生命教育,曾經(jīng)的青春期霸凌問題應該得到很大程度的緩解,但不知道這一代孩子他們的青春記憶會出現(xiàn)什么樣的狀況。

有孩子之后,對教育和心理關(guān)注很多。我想如果再有機會當老師,一定比曾經(jīng)站在三尺講臺上做得更好。不是因為我了解更多的新教育和知識,而是因為我更加愿意,去了解孩子的心理。

也是有了孩子之后,因為教育孩子,重新學習在自己成長的過程中所缺失的那些塊兒。和孩子一起成長,成為更好的自己。


回應 舉報
收藏1

推薦閱讀

劉芹
劉芹
2015
作者熱門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