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
《摔跤吧,爸爸》一個初看似乎殘酷、再看實則勵志積極的親子故事,帶給我們家長和孩子們太多的感動和感悟!
一位看似不近人情的父親,貌似逼迫女兒們完成自己未能實現(xiàn)的終極夢想,用幾近殘忍的方式對女兒們進行魔鬼訓練,期間經(jīng)歷了失敗、親情的拷問、周圍人們的不理解等等,從失敗最終走向成功!
讓我不由覺得:這也是現(xiàn)今社會琴童成長史的寫照!
一、絕不輕言放棄
吉塔的父親像極了郎朗的虎爸,不論原因逼迫孩子學習一技之長,不達目的誓不罷休!雖然過程中孩子頗多怨言甚至奮起反抗,但最終成功后都很感謝當時家長的堅持。
學琴也是如此,無論最初是父母的意愿、還是孩子的選擇,無論專業(yè)學習還是業(yè)余特長,只要選擇了就不應該放棄。
二、不怕吃苦,努力付出
任何榮譽和成功都不是隨便得來的,吉塔和父親用了整整10年,吃盡了苦頭才走上世界之巔,我們也不能指望孩子學琴兩、三年,就能輕輕松松成為鋼琴家,或者全面掌握彈奏技巧。
耐心和毅力是成功的主要條件之一,如果連“靜待花開”的心態(tài)都沒有,連讓孩子留下幾滴淚、幾顆汗珠的決心都沒有,怎能收獲學有所成的孩子?
三、專業(yè)優(yōu)秀的老師
吉塔最初拿到全國冠軍因為有專業(yè)、出色的父親一路指引教導,屢屢與獎牌失之交臂也是因為教練的錯誤戰(zhàn)術和教學方式。
老師的好壞直接決定學琴質(zhì)量,好老師就應該有適合每一個孩子的好方法,切不可獨斷專行。教琴方式絕不能千篇一律,一定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異,要在教學中不斷調(diào)整方式方法,不斷在教學中提高自己的水平和能力。
四、不要盲目追“新”
影片中給我印象最深刻就是吉塔質(zhì)疑父親“落伍”的教學方法,認為新的摔跤方式才是有用有效的。
現(xiàn)在很多老師喜歡使用新教材,對傳統(tǒng)教材抱有懷疑的態(tài)度,認為這些“老古董”
已經(jīng)沒什么用了,一味推陳出新,甚至以使用新教材為榮,用以證明自己的教學水平和能力。社會進步和科技發(fā)展確實帶來很多新鮮的教材,但是在學習領域只有經(jīng)過長時間考驗,真正能夠為學生帶來實際幫助的也是好教材。它應該和藥品一樣不能只看廣告,更應該看療效。
老師在為學生選擇教材時也應該做到新舊搭配,揚長避短。
“加油吧,琴童”希望孩子們都能夠像吉塔姐姐一樣,在笑和淚中努力學習,獲得屬于自己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