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想這樣一個世界:在那里,人與人的關系緊張,妄自尊大和私欲至上漸成趨勢。人們?yōu)槿绾魏椭C共存而爭論不休。
這聽上去很像21世紀的美國。然而,哈佛中國歷史教授Michael Puett正在向700多名哈佛本科生所描述的,是2500年前的中國。
現(xiàn)在,他所教授的《古典中國道德和政治理論》(Classical Chinese Eth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一課是哈佛第三受歡迎的課程,僅排在經(jīng)濟學入門和計算機科學入門之后。Puett教授在2007年第二次開設此課時,由于原定教室人滿為患,學校不得不把課堂移到哈佛最大的教室——桑德斯劇院(Sanders Theater)。
為何會有如此多的本科生選擇花一學期的時間去研究深奧的中國哲學呢?首先,這門課滿足了哈佛本科生需要選修一門“道德分析”課程的要求;其次,Puett教授曾大膽承諾:“本課會改變你的人生?!?/p>
學生紛紛表示,Puett教授所言不虛。他在課程中運用中國哲學思想,為學生提供了具體的、反直覺的、甚至是顛覆性的理念,這些都教會他們?nèi)绾胃玫厣?。去年修這門課的學生Elizabeth Malkin說:“這門課完全改變了我對自己、對同齡人以及對世界的看法?!?/p>
課堂上,Puett教授對幾個世紀前中國哲人研究的問題進行了全新闡釋。他要求學生仔細閱讀《論語》、《孟子》和《道德經(jīng)》的英文譯著,并將書中所學運用于日常生活中。這門課將中國思想置于當代美國社會的背景之下,幫助20歲正處于迷茫期的年輕人思考如何做個好人、如何建立良好的社會以及如何擁有絢爛的人生。
Puett教授說,他現(xiàn)在看到越來越多的學生“認為自己被迫走上通往某種職業(yè)的道路”,而這種情況在他20年前剛剛執(zhí)教時還很少見。最近的一份報告顯示,過去10年,哈佛選擇人文學科專業(yè)的人數(shù)在急劇下降,且此趨勢從美國其它文科類院校也可略見一斑。金融仍是最受哈佛學子青睞的職業(yè)選擇。Puett教授觀察到,學生們大多在根據(jù)自己的職業(yè)目標來規(guī)劃選課和參與課外活動。
對此,Puett教授對學生說,制定計劃太過審慎和理性可能反而會引導你走上錯誤的道路。中國哲人認為,過于精明會大大阻擋計劃之外的種種其它可能。這樣現(xiàn)實的學生很難“留心那些平常生活中真正能激勵和啟發(fā)自己的事物,而這些事物往往才是獲得真正美滿且充實的生活的源泉”。如果一個學生感興趣的事情與他先前所認為的最適合自己的事情有出入,這個學生就很有可能會在錯誤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遠。Puett教授希望自己開設的這門課可以開闊同學們的視野,讓他們意識到生活的多種可能性。他曾在課上提及:
1. 微小的舉動會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
中國哲人主張,大多的平常舉動都會產(chǎn)生連鎖反應。Puett教授敦促學生加強自我意識,關注身邊最微小的細節(jié),如幫后面的人拉住門、對雜貨店雇員微笑等等。這些最普通的舉動,可以改變我們的心情,讓我們一整天都充滿陽光。
奔波一天后的幸福感、與好友聊天后的頓悟、有人插隊時的憤怒——這些與人生中的大事有何相干?實際上,它們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從中國哲學的觀點看,這些日常小事為我們了解自己提供了無限機會。
當我們知道了什么會觸動我們、讓我們開心或生氣時,我們就對自己有了一個更全面的認識,而這樣的了解有助于我們解決即將面臨的新問題。孟子認為,如果你能在日常小事中培養(yǎng)自己的德性,就有可能成為有巨大影響力的杰出人物。同時,你也會改變周圍人的人生,最終達到“天下可運于掌”。
2. 決定是從內(nèi)心做出的
美國人通常認為,人是理性的動物,因而做決定時會靠大腦進行有邏輯的思考。Puett教授認為“頭腦”和“內(nèi)心”是緊密相連、相互依存的。我們做每一個決定時,無論大?。ㄍ盹埑允裁?、下學期選什么課、以后做什么工作、和誰結婚),如果可以自然而然地將心腦結合、理性與感性結合,那么我們就能做出更好的判斷。
莊子主張,人們應培養(yǎng)日常生活中“率性而為”的能力,而不是通過理性抉擇來自我封閉。就好比我們有意識地每天彈琴,為的是有一天可以得心應手;我們通過日常生活,訓練自己擁有更多生活的經(jīng)驗、了解更多的事物,為的是能最終能自然而然地做出正確的反應和決定,而它們是內(nèi)心的本能直覺和頭腦的理性思考的結合。
最近的神經(jīng)科學研究也證實了中國哲學家所言的正確性:腦部掃描顯示,真正讓我們做出決策的,不是我們的理性邏輯分析,而是我們對身邊情緒和情況的直覺感知。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Marianne LaFrance發(fā)現(xiàn),僅在4毫秒的時間內(nèi)看一張笑臉,就足以讓我們有個微小的情緒高潮。
3. 心隨形走
即便是在心情不好時,友善的舉止和對別人微笑也都會影響你的感受和行為,并最終對事情的結果產(chǎn)生積極影響。
這些聽上去像自我安慰,然而Puett教授所講內(nèi)容大多是先賢們早已普遍接受的文化智慧,只是這些智慧在當今時代早已蕩然無存。亞里士多德曾說:“我們反復做的事情造就了我們?!痹S多思想家,包括孔子在內(nèi),也贊同此觀點??鬃诱J為禮的重要性就在于其對人們的潛移默化。研究表明,當一個人選擇一種強勢的站姿時(兩腿分開,兩臂分開并伸出),不僅周圍人會感受到他的自信和強勢,其本人體內(nèi)的荷爾蒙也會升高,從而感覺更自信。
每堂課的結尾,Puett教授都會鼓勵大家將所學到的中國哲學應用于日常實踐?!拔覀兘榻B的中國哲人認為,能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好的方法就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因此,我希望在此層面上啟發(fā)學生。我不會教他們生活大道理,我只想讓他們覺得,每日力所能為的小事可以改變生活?!?/p>
學生們的作業(yè)很簡單:首先,在自己沖他人微笑、為他人扶門、做自己熱愛的事情時,體會自己的感覺。然后記錄下他們的行為、舉止、話語如何改變了他人對自己的反應。然后,Puett教授要求他們堅持那些產(chǎn)生正面效果的行為。在論文中,大家需要探討中國哲學家的主張對生活有何意義。
一旦學生對自己有了更好的了解,并發(fā)現(xiàn)了自己所熱愛的事情,他們便可通過大量實踐和自我培養(yǎng)來在這個領域做得得心應手。自我培養(yǎng)也是中國傳統(tǒng)觀念的主張:勤奮之重要,勝過天賦異稟。我們不應局限于天賦;只要不斷努力,擴展能力,每個人的潛能都是無限的。你不一定要一直做自己天生就擅長的事情,而只需把精力放在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情上,以此為開端。在中國哲學家看來,對微小事物加以關注“足以改變?nèi)松姆椒矫婷妗薄?/p>
年輕人在當今社會壓力下,常執(zhí)著于實現(xiàn)大夢想或追求個人卓越。因而對他們而言,要明白“事物之間是相互關聯(lián)的、把精力放在日常小事上、偉大的成就都是源于最不起眼的行為”還是很難的。這也是中國哲學在哈佛甚至全美開始盛行的原因。這股中國哲學熱似乎與當下人們渴望擺脫快節(jié)奏生活的觀念不謀而合。
Adam Mitchell上過Puett教授的這門課。他是數(shù)學奇才,本打算在哈佛讀經(jīng)濟學。他說:“我們都期望以理性的方式思考未來。我們權衡所有利弊,然后做出決定。這就使我們?nèi)菀鬃呱稀蛔鲎约荷瞄L之事’的道路——這條路風險低,回報也低?!钡诖蠖线^這門課后,他意識到這并不是思考問題的唯一方式。
他開始修一些自己感興趣但并不擅長的課程,因為他意識到努力把自己喜歡的事情做好是一件很有價值的事情。他更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感受如何受到外界影響,以及外界如何因自己而改變。Mitchell開始學習外語,然后慢慢感覺自己與周圍人的關系更親近了。如今他正在攻讀區(qū)域研究的碩士學位。他說:“我可以很開心地說,Puett教授沒有食言。這門課的確改變了我的人生?!?/p>
來源:中國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