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養(yǎng)蠢一個孩子?管他,管他,管好他!

2018-12-13 21:30 轉(zhuǎn)載 · 圖片16

文 / 武志紅& 五花鹿

前幾天一個事情上了熱搜。

云南大理祥云縣一個學生午休上廁所,受到了學校的警告處分。

引起評論區(qū)一片嘩然:



后來在教育局的要求下,學校撤銷了處分,事情暫時得到了平復。

但因為這事,我有幸在網(wǎng)絡上見識到其他學校的奇葩管教方式



以上各種嚴厲的制度和規(guī)則,讓當事人驚恐,讓旁觀者啼笑皆非。

這些規(guī)則中,隱隱透露出學校和家長一些好笑的推測:

學生午休上洗手間,不是因為尿急,而是想趁機吵鬧;

學生上課喝水,不是因為渴了,而是開小差;

學生只有抬頭看著老師,才是在認真聽課,其他的小動作都會影響聽講........

這背后是一種自戀:

孩子的感受和想法不重要,他們需要不斷管制,才會往好的方向去走。

表面上是為孩子好,實際上是對他們深深的不信任。

越不信任,越管制。

但越強制的管制,也只能把孩子教得越來越蠢。

1

前陣子和一個發(fā)小聊天。
 

他從小就很聰明,參加象棋比賽、給班里活動出點子、給父親的生意提建議,樣樣都行,除了讀書......

到了工作中,他工作溝通能力出色,一連升了幾級,成了一家中型企業(yè)的中層。

但和我聊著聊著,他突然感嘆自己因為沒上大學,沒有相關的經(jīng)歷和學位,一直卡在中層上不去,太苦惱了。

我問,小學的時候你不是讀書很好嗎,為什么后面就讀不下去了呢?

他說,

上了中學后,學的東西難了,考了兩次分數(shù)不太好。

很快我媽急了,不斷給我定目標和學習計劃,每天晚上盯著我做練習。

她給我壓力比較大,我一直都達不到,開始覺得學習沒以前有意思,索性就不讀了。

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一個孩子被糟糕的教育壓壞了。

糟糕的教育,是懷疑孩子的動力,又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到孩子身上。

中國社會、學校和家庭最經(jīng)常這樣做。

他們不相信孩子有想要學習和提升的動力、不相信他們會調(diào)整自己克服阻礙,于是費盡心思教孩子怎么做。

例如,

午休多學習,別總想著上廁所;

定更高的目標,別懈怠;

頭發(fā)不要留長,會分心......

他們想把自己認為對的想法在孩子身上實現(xiàn)。

但對孩子來講,這是一種給他們帶來壓力的精神入侵。

為了對抗這種入侵,不讓自我喘不過氣,孩子會自然地用各種方式說不,例如拖延懶惰等等的被動攻擊。

久而久之,孩子可能都忘記了自己為什么要說不,甚至拒絕掉一些正向的建議。

于是,這構(gòu)成了一種惡性循環(huán):

父母或老師等權威,不信任孩子,對孩子進行精神入侵,但孩子被動攻擊,好像自己沒有了動力,你必須得給他們壓力。

但給壓力越多,孩子越容易有被動攻擊和叛逆,最后不知不覺地,真的毀了自己。

2

會叛逆,至少還有一部分自我在挺著。

但全然聽話,就更可怕。

我認識一個學生,曾在衡水二中復讀一年。

這所學校的特點是軍事化管理、高考提分高,成為了很多學校的效仿對象。

開篇 “午休不讓上廁所” 的那家學校,也在努力學著衡水二中的管理方式。

(由于半年內(nèi)兩次學生跳樓,

衡水二中裝上欄桿,被網(wǎng)友批:像監(jiān)獄)

這個學生和我說了她是如何提分的。

5 點半起床,10 點多睡覺,中間吃飯休息的時間可以忽略不計,剩余時間都在學習。

為了學習,她曾一個月只洗一次澡。

學校給他們制定了一套切實可行的提分機制。

幾乎每天都有考試,分數(shù)和排名很快就公布出來。老師會根據(jù)不同的結(jié)果,進行針對性地鼓勵和批評。

在這種每天都有新反饋的機制下,學生只需要跟著走,不知疲倦地提升自己。

一切需求都沒有,只有打雞血地學習。

最后,她成績考好了,卻也抑郁了。

因為在這個機制中,只有提高分數(shù)的樂趣,沒有學習的樂趣。

離開了這個機制的推動,她就不知道為什么學習,怎么好好去學習。

高考之后,她發(fā)現(xiàn)自己的內(nèi)心常常處于一種空洞,別人推一下自己做一下,沒什么想法和沖勁。

她的問題,其實已經(jīng)成了一個群體通病。

北大徐凱文教授給它取了個名字:空心病。

他發(fā)現(xiàn)北大有 30% 的學生有 “空心病”:

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為什么而活;

需要被夸才能確認自己是 OK 的;

一旦工作或?qū)W習不夠好,就覺得活不下去了......

不少學生讀到了博士,卻只想著自殺。

徐凱文教授認為,這是因為孩子從小被功利的目標推著走,長大后缺乏價值觀和意義感。

但我更覺得他們的問題在于:

從小被外界的聲音推著走,內(nèi)心早已失去了感覺。

無法感知世界,

無法感知自己內(nèi)心的欲望和動力。

3

精神分析大師卡倫 · 霍妮曾提到:
 

人內(nèi)心多少有一些沖突和矛盾。

我們所處的環(huán)境,決定了內(nèi)心沖突的種類、范圍和強度。

沖突到了一定的程度,人的內(nèi)心就不健康了。

因為他們內(nèi)心會產(chǎn)生一種絕望感——對“無法成為真自我”的絕望。

就像現(xiàn)在孩子們所處的環(huán)境。

他們內(nèi)心深處有一些真實的聲音:我想要怎么樣;我的感受是什么樣.......

但他們從小卻活在一些教條中:我應該怎么樣;我本可以怎么樣;我不應該這樣.......

他們無法做到真實,就只能絕望地放棄自我。讓教條化作蜘蛛網(wǎng),把真實的聲音牢牢捆住。

這些孩子長大之后,都變成了感覺喪失、行為僵化的人。

一般會有這些特點:

1. 對生活喪失信心

因為無論怎么活,都不是他們想要的生活;

2. 優(yōu)柔寡斷

他們無法選擇做什么工作,和什么樣的人共度一生,是要先結(jié)婚還是再等下一個更合適的人........

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3. 普遍性懈怠

他們即使偶爾有激情,也只是轉(zhuǎn)瞬即逝。

因為真實感受一直被壓抑,他們無法獲得真正的動力......

4. 難以卓越

因為,一切卓越,源自對人類內(nèi)心最真實的感受和觸碰。

喬布斯打造蘋果手機,追求的是每一個產(chǎn)品細節(jié)和營銷上極致的情感體驗;

奇葩說那些打動人的辯手,一定最能共情到人內(nèi)心深處最真實的情感;

那些經(jīng)典的廣告文案,讓人不斷花錢的游戲,每一個設計都戳中一個情緒點;

甚至,在生活中,同個想法換個暖心的表達,能達到不同的效果......

這些都和“感受”分不開,可惜這些孩子心里,只有權威和教條。

他們只能按照各種模板、權威的經(jīng)驗,做著中規(guī)中矩的事情。

5.  容易成為商業(yè)社會收割的韭菜

一旦一個商品擁有著 3 種特征,就很容易吸引他們:高效、正確、不難。
 

例如,7 天速成的課程、比特幣、XX 新趨勢......

因為他們內(nèi)心焦灼,又不敢相信自己的判斷,只能渴求著這些速成商品。

就像渴求書本里面的參考答案......

一個孩子,就是這樣被養(yǎng)蠢的。
 

4

如何不把孩子養(yǎng)蠢?

答案很簡單:

把感受的能力還給孩子,別用不信任的管教去阻斷他們的感受。

孩子急了就讓他們?nèi)ド舷词珠g,回來再安心學習;

如果他們覺得低頭聽課效果更好,就允許他們低著頭;

教孩子美的文字,先讓他們感受美,自然地愛上美,而不是讓他們?nèi)ケ痴b......

教育家蒙臺梭利曾說過,

兒童的生長,源自于內(nèi)在的生命潛力的發(fā)展。

也就是說,

孩子天生就有自發(fā)的生命潛能,他們會靠著這種潛能,自發(fā)成長。

被管教得越多,一個孩子就失去了依照自己的感覺來判斷事情的能力,他只能通過別人或理性分析來判斷,不知不覺就變蠢了。

只有聽自己話的孩子,才能活出真正的智慧。

我有幸看到不少這樣的人。

有一次,我去華南師范大學心理學教授申荷永的家中做客,他和夫人講起了他的很多趣事。

一是,做知青時,他賣豆腐。

豆腐一開始是一大塊,老鄉(xiāng)要買一斤,一刀下去,切多了不好,切少了麻煩。

他頭疼這一點,潛心練了一星期,終于做到,不管老鄉(xiāng)要多少,他只需切一刀。

要九兩他一刀下去就恰好九兩,要一斤一刀下去就恰好一斤,再也不需要第二刀。

二是,參軍時,拆卸步槍,他閉著眼睛比別人睜著眼睛還快。

……

這些趣事引起了大家很大的興趣,于是紛紛議論,為什么可以做到這些。

比較一致的觀點是 “專注”。

他說,專注的確不是努力來的,而是你沉浸在一件事物。

當你沉浸在其中時,你會產(chǎn)生 “感覺”。

你是靠感覺來切豆腐,靠感應來裝卸步槍。

這就是所謂的 “手感”。

在無數(shù)領域,頂級高手們講究的都是手感。

譬如籃球比賽,一個選手投籃好時,他會說,有手感,當投籃不好時,他會說,沒有手感。

什么樣的人會有手感?

一定是那種信任自己感覺和判斷的人。

5

但我們的教育,恰恰是破壞這種感覺。

假若你在切豆腐時,心靈深處有一個藏得很深的聲音對你說:你的感覺不可靠,你得怎么怎么做才行。

或者,當你在最關鍵的時候投籃時,腦子里有一個聲音說:你要謹慎。

那么,結(jié)果都是:你會失去感覺。

假若一個人小時候一直生活在被別人左右的環(huán)境中,那么,這個人很難擁有豐沛的感覺,因為每當感覺產(chǎn)生時,就會有一些聲音否定?它。

所有不自信的根源,是從未被踏實地信任過。

時至今日,還有很多家長和學校,把孩子當做無法信任的個體。

但還好,我在微博上發(fā)了這個觀點后,收到了不少意外的反饋:



希望這樣的父母和老師越來越多。

我們的孩子,才能越來越聰慧。

本文轉(zhuǎn)載自公眾號:武志紅


回應9 舉報
贊7
收藏38
7年前
尊重孩子,孩子的感知學習能力比我們強太多了!給她自由,允許她說不,這才能讓她以后學會保護自己,才能對自己有高的認知度
7年前
太偏頗了。
7年前
ATM1999 太偏頗了。
由著她性子來,一定是被分流,分流要面對啥命運一目了然?,F(xiàn)在哪有多少低學歷逆襲,翻身的機會。試錯成本太高。不由著她性子來,嚴格管教,又說會有抑郁癥,空心病。還會反過來父母。真的是兩難啊。
7年前
ATM1999 太偏頗了。
不會吧?我倒認為作者的見解是對的,適當?shù)胤攀郑⒆訒玫爻砷L,只是許多人掌握不好這個度。
7年前
曠野藍天 由著她性子來,一定是被分流,分流要面對啥命運一目了然?,F(xiàn)在哪有多少低學歷逆襲...
什么是高手,高手就是能清楚地把握一個度。很多事,我們都懂,但難操作,關鍵就是度難把握。雞血了不成,佛系了要敗,中間恰到好處的值在哪里?
7年前
月清涼 什么是高手,高手就是能清楚地把握一個度。很多事,我們都懂,但難操作,關鍵就是...
月清涼老師這話講的不錯??,看了你很多文章。總體感覺就是大氣,有格局。對待孩子教育這方面,想來也是友善,溫和的。
7年前
月清涼 什么是高手,高手就是能清楚地把握一個度。很多事,我們都懂,但難操作,關鍵就是...
我現(xiàn)在不知道中間值在哪里。很困惑。
7年前
就我自己的經(jīng)歷來看的話,非常贊成放任天性。但對孩子,我做不到。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錯覺,我一直都很自覺的學習,工作,從來不需要父母操一點心。而孩子在我放養(yǎng)幾年之后,現(xiàn)在學習遇到非常非常大的問題,自信心受挫太嚴重了。
7年前
5:30起床,10:00睡覺,很辛苦嗎?我初中就是這樣,高中起的更早,睡的更晚,而且非常享受。我們班都比誰學的更好,大家都這樣,老師都逼著我們休息呢!
發(fā)布

推薦閱讀

小花生小溪
小花生小溪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