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是個小氣鬼??!”這句話大概已經(jīng)成為給孩子貼上的“常用標簽”之一,是不是經(jīng)常聽到,包括自己也忍不住會說?
就成年人來講,再吝嗇的人恐怕也不會承認自己小氣吧,成年人的小氣總是找得到冠冕的理由。于是自家的孩子是無論如何也不能表現(xiàn)出小氣的,因為小氣的孩子常常讓你聯(lián)想到他的父母也許關起門來也是絕對的精打細算,所以帶出個學樣的孩子,那我家的孩子怎么可能小氣呢?怎么可能???
那我要告訴你,不但可能,而且非常正常呢!孩子對事物的認知是有個過程的,他們最初真的沒有“你的”“我的”之分,甚至他自己的小腳指頭,也是在自如地擺弄并舔過以后,才確認是屬于他自己的。對一個才開始探索這個世界的孩子,他的一切都是“本來就在那里的”,包括他的吃穿用。孩子一般要到三歲才開始建立“自我意識”,這個時候他開始了解自己和別人的區(qū)別,通過劃清與別人的邊界,慢慢建立起一個真正的“我”的意識。所以更小的孩子往往是自己獨自玩的多,看到別人好玩的東西伸手就去抓也別先批判他“失禮”。當他擁有了他自己的東西以后,這種“歸屬感”就很強烈,幼兒園的孩子們都有一套辨認自己用具的本領。
那為什么孩子會變“小氣”呢?尤其在當著別人孩子家長面的時候,這種小氣是否常常讓你尷尬下不了臺呢?大人的面子可真是天大的事呢,于是發(fā)怒、呵斥、強制執(zhí)行。。。。。。
首先“游戲規(guī)則”定過么?孩子明明在吃你給他買的東西,后來遇見了誰,你就讓他分享出來。是誰先改變了規(guī)則?改規(guī)則你有沒有尊重過孩子的權利?為什么要分享有沒有可以充分說服他的理由?分享了以后有沒有補償?至少你表示了感激沒有,還是認為理所當然?
另外,在玩具的分享上,常常是“小氣發(fā)作”的焦點,為什么?因為孩子的“安全感”被打破了。他需要確認這個玩具在出借后還可以收得回來,這個以前有沒有讓他“上當”過的例子?如果“他的東西”可以被你隨意處置,那他就完全沒有安全感,會加倍地守著自己的東西。
所以,再仔細回想下,孩子的“大方”和“小氣”,是不是會交替出現(xiàn)?有時候還挺大方的,有時候卻小氣得要命。如果“分享”的這個過程是安全的、和諧的、有合理回報的,也許一切就會變得容易得多。
最后,我還想指出一點,成年人的“兩面派”有時還真奇怪。在家里的時候,“什么都是孩子的”,要什么有什么,喜歡吃什么大家都省下給他。明明從來都在創(chuàng)造“一人獨占”的局面,到了外面,卻突然要孩子立即認同“分享”,與最親愛的人都沒有這種互動,憑什么經(jīng)驗來要求他的轉(zhuǎn)變?
TIPS:從家里開始建立“分享”的體驗,讓孩子獲得分享后得到的贊許和快樂。讓孩子管理自己的東西,給他充分的處置權,不強求他分享。在與其他孩子的互動中,他自然會學習如何合理處置自己的東西的。親愛的家長們,讓我們再多一點耐心,給孩子們一些時間來學習“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