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道玉,著名教育家、化學家、社會活動家,武漢大學原校長。
學習,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無論男女老幼都有過學習的經(jīng)歷,也體驗過全然迥異的學習況味??墒牵瑢τ趯W習的起源、本質(zhì)和目的究竟是什么,我敢說包括教育工作者在內(nèi)的絕大多數(shù)人,都不甚了了。
近年以來,圍繞著學習我思考了一系列問題,如教育等于學校嗎?學習必須在學校學嗎?我國的學校教育為什么倍受詬病?同齡人進入同一學校,為什么學習成績差異如此之大?學習優(yōu)劣的區(qū)別究竟在哪里?知識的背后隱藏著什么?有沒有普世的學習方法?激勵學習的有效機制又是什么?
學習者的智商、勤奮、學習方法對學習有著重要的影響,但,學習者對學習的本質(zhì)和目的的認識,營造最佳學習情境,這些才是決定學習優(yōu)劣的最根本的原因。
圖為古羅馬神學家圣·奧古斯丁
現(xiàn)在,我們面臨的是學習型社會,如果不認清學習的情境、本質(zhì)和目的,學習可能是少有成效的,在某種程度上將障礙杰出人才的成長。對待學習的問題就猶如古羅馬神學家圣·奧古斯丁追問時間一樣,他說時間是什么,如果不問我大概還知道它是什么,如果真的問我時間是什么,我卻不知道時間是什么了。
同樣的,學習究竟是什么,我們許多經(jīng)歷過學習的人,或是從事教育工作的人,恐怕都不知道學習的真諦。因此,我們有必要從理論上弄清學習的本質(zhì),也許對青少年們的學習和一切學習者都是有積極作用的。
學習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論語》首篇首句,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他的意思是說,學了,經(jīng)常溫習,是很高興的事。從字義上,孔子是把學與習作為兩個詞使用的,分別代表兩層意思。
學習作為一個詞最早出現(xiàn)是在西漢,在《禮記·月令》中說:“鷹乃學習”。意思是說每年夏初,剛孵化出的雛鷹,模仿老鷹的飛行,一次一次地反復試飛,終究學會了獨立飛行,這就是最早稱為的學習。
顧名思義,學乃模仿,習是復習或溫習之意。那么,學習優(yōu)劣的區(qū)別是什么呢?應當說,學習者的智商、勤奮、學習方法對學習有著重要的影響,但我認為學習者對學習的本質(zhì)和目的的認識,營造最佳學習情境,這些才是決定學習優(yōu)劣的最根本的原因。
那么,學習的本質(zhì)究竟是什么呢?我從網(wǎng)絡搜索發(fā)現(xiàn),居然有一本《學習的本質(zhì)》的著作,作者是法國人安德烈·焦爾當,他既是一個當年被認為的“差生”,又是當今公認的國際著名生物學家和認知科學家,曾是瑞士日內(nèi)瓦大學的教授,國際生物科學協(xié)會教育委員會主席。我喜出望外,立刻通過網(wǎng)購得到了這本我急需參考的書,我用了3天多的時間逐頁逐字看完了這本篇幅不太長的書。應當說,這是我迄今看到論述學習最好的一本書,對我的確有很多的啟發(fā)。
其中,焦爾當在“學習是什么?”一節(jié)中說:“學習在日常生活中是一個混合詞,在不同的情況下,它既可指理解、認識、記憶、發(fā)現(xiàn)、經(jīng)驗獲得,又可以指調(diào)動已有的知識。”從事物屬性來看,所謂的本質(zhì)是指事物的本來、根本或原本的性質(zhì),至于進一步追問為什么?這是屬于論證其屬性的問題。
經(jīng)過我反復的思索,終于對學習的情境、本質(zhì)與目的有了新的認識,這就說明愚者千慮終有一得的道理。從元認識層面上說,我認為學習的本質(zhì)就是六個字:感知、復習和記憶,盡管還可以多用一些詞來表述,但我認為這六個字已經(jīng)足夠了,多了沒有必要,少了也是不可以的。這六個字包括三層意思,它們環(huán)環(huán)相扣,互為因果關(guān)系。有關(guān)學習的理論,認知主義是重要的學派,但我卻沒有采用“認知”這個概念。我認為,感知與認知的區(qū)別是,感知明確地指出一切知識無不是通過感官(即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而獲得,包括直接知識和間接知識。
例如,聽教師講授,要靠聽覺;看書自學要靠視覺,學習視頻資料需要視覺和聽覺的配合,做科學實驗要靠觸覺為主的多種感官。我之所以用感知代替認知,是因為認知的“認”卻反映不出感官在學習中的作用。復習也就是重復的意思,對于加深理解、廓清概念、破解疑點和梳理知識系統(tǒng),都是重要的步驟,正如孔子所云:“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記憶與學習的關(guān)系是密不可分的,按照學習的機制來說,先有感知而后有記憶,如果沒有記憶,學習也就失去了意義。
學習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東西方有兩個約定俗成的詞語,中國教育界普遍提倡“學以致用”,歐美國家更主張“學以致知”。
人的學習是從感性開始的,根據(jù)我的觀察與思索,認為學習有三種境界:感性、理性和悟性,三個不同的境界導致的學習效果也是完全不同的。
在感性認識階段,獲得的是“知”,即知道的意思,知道并不一定是真正理解了,也不一定是靠得住的東西。
在理性階段,認識的主體把感性認識獲得的材料,經(jīng)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維加工,人的認識獲得了概念和理論系統(tǒng),這時獲得的是“真”,即更全面和更深刻的反映事物的本質(zhì)和規(guī)律。
人的認識還沒有結(jié)束,有待進入到悟性階段,這是學習的最高境界,在這個階段獲得的是“通”,所以“通”是學習最高的目的。我們常常說博古通今、觸類旁通、融會貫通和心有靈犀一點通、一通百通等,都說明了“通”是學習的最高的追求。
那么,學習的目的究竟又是什么呢?這個問題論者不計其數(shù),眾說紛紜,但都沒有觸及核心問題,在很大程度上不免帶有功利主義的影響。在學習的目的上,東西方有兩個約定俗成的詞語,中國教育界普遍提倡“學以致用”,然而歐美國家更主張“學以致知”,雖然“學以致用”包括有積極的內(nèi)容,但它們卻是兩個認識的高度。
用與知的區(qū)別在于,前者關(guān)注的是“這有什么用?”而后者卻追問的是“這是什么?”“這是為什么?”長期以來,正是由于“學以致用”在我國學術(shù)界占據(jù)主導地位,所以我國不重視基礎科學研究,導致科學理論落后,這也是近代科學沒有誕生在中國的主要原因。我不揣冒昧,嘗試超越這兩個口號,提出”學以致慧”(或?qū)W以增慧)的概念,智慧才是我們應當追求的學習的根本目的。也許,普通學習者與大師級的人才區(qū)別也就在這里。
來源:光明微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