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篇日志,緣于伊娜今年要入園了,孩子的成長速度遠出乎你的想象,一不留神就成了記憶。借助小花生的平臺,記錄一下我們的親子閱讀之旅。
在我的印象中,真正開始踏上親子閱讀之旅,是在2014年的夏天,也就是在伊娜一歲半的時候。一歲半之前,我也會經(jīng)常給她買些洞洞書、紙板書、布書等,也訂閱了一些嬰幼兒雜志,她對書上明亮鮮艷的圖畫倒也是挺有興趣的,咿咿呀呀地要我讀給她聽。記得那時伊娜還不怎么會說話,我一到家她就會把洞洞書拿過來,另一只手拍拍我的大腿,我即明白她的意思了。我會把她輕輕地抱起背靠著我坐在我的雙腿上,然后認真地給她念圖畫書上的文字,而她肯定是在欣賞美妙的圖畫,我不知道她有沒有聽懂,亦或似懂非懂,而我卻非常享受這種美好的親子閱讀時光。
一歲半以后,我覺得這種零零散散、星星點點的讀書沒有計劃性,既然她還算是喜歡看書,我就應該再多做點什么。后來借助網(wǎng)絡,我在微博上知道了一種叫繪本的圖畫書,請恕我孤陋寡聞,之前就算我們在看圖畫書,我也不知道這就是叫繪本,汗顏!與此同時,我還關注了很多親子閱讀推廣人的微博,了解到繪本對嬰幼兒的意義重大,對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興趣有很大的幫助。人家從孩子出生就已經(jīng)制定閱讀的計劃了,想想我之前也給她看過些圖畫書,也不算太晚吧,竊喜!從此,我們就走上了每月不斷選書、買書、讀書的道路,我還記得最早在某當上下單的三本繪本分別是《好餓的毛毛蟲》《逃家小兔》《猜猜我有多愛你》。那段時間,我們每天晚上就一直循環(huán)著閱讀這三本繪本,以至于我不用看書就能一字不差的把整本書背下來了,而伊娜會瞪著大大的眼睛,注視著我夸張的表情,時而她會露出微笑,時而她會跟著我讀,這樣的畫面每晚都在重復。
伊娜對繪本的濃厚興趣也促使我不斷尋找新的資源,說實話,在茫茫上萬冊的繪本中要選擇適合的實屬不易。所以說,選書是門技術活,但是媽媽是最了解孩子的,所以在選書上也摸出了一些門路。我一般有三種選書的方法,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按照經(jīng)典繪本的套路去找,經(jīng)典總歸有經(jīng)典的道理,但也不一定完全適合每個寶寶,我會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和判斷在經(jīng)典繪本中再作篩選,買回來的書她基本都能接受。第二種是參考一些親子閱讀推廣人的書單,看看名人的孩子們都在看些什么書?再到圖書網(wǎng)站上去看圖書介紹和讀者書評,然后再根據(jù)女兒的興趣和喜好來購買。第三種是善于抓住每個生長發(fā)育的敏感期,選擇符合自身發(fā)展階段的書籍,這類繪本八九不離十會受到青睞的。比如,在Terrible Two時期,我會買些情緒管理的繪本《菲菲生氣了》、《羅伯生氣了》、《請不要生氣》;在女兒長牙刷牙時期,會給她看《鱷魚怕怕牙醫(yī)怕怕》、《牙齒大街的新鮮事》;晚上不肯睡覺時,適合讀《晚安,大猩猩》、《不睡覺世界冠軍》等。當然,這些繪本也不是神丹妙藥,不是說看了就會刷牙肯睡覺了,但確實起到了一定的引導作用。
其實,正如前所言,選書真的是一門技術活,坦言我選的絕大部分繪本伊娜都可以接受,但也會有一些失敗的書,買回來以后束之高閣了。我所說的失敗,并不是說這些繪本自身不好,而是說由于個體的差異性,可能是超齡了、可能是不喜歡的主題、可能是她覺得害怕的內(nèi)容等等,而暫時被她冷落的書。比如說《14只老鼠系列》,《青蛙弗洛格的成長故事》,外界評價都是很不錯的,兩歲左右買的但就是不大喜歡,到現(xiàn)在還沒有看完,但我相信終有一天她自己會拿出來看的,所以也不用擔心不用強迫。這樣的例子就有一個,那就是很受歡迎的《不一樣的卡梅拉》,這套書也是在兩歲多一點買的,當時連一本都沒有讀完,她就從我的腿上溜下去跑開了,我還真有點小小的失落呢!可就在兩歲半的某一天,她突然就拿著這套書來要我讀給她聽,連續(xù)讀了一個月,每天晚上我都口干舌燥。這本書的故事比較長,兩歲的時候還不能接受,這是我給自己的理由。
從兩歲開始,我加入了英語繪本/書籍的閱讀,之前的英語啟蒙主要以音頻輸入為主。親子閱讀之路走了一年半多,我和伊娜都享受著這份快樂,讀書已經(jīng)成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家里的繪本越堆越高,為了節(jié)約空間,今年在家附近辦了一張繪本館的借閱卡,如有特別喜歡的再考慮購買。但是無論何種形式,這條閱讀之旅我們還會堅定不移地走下去,直到伊娜不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