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都認為如果把地理作為單獨的學科來學習,其實是很難的。地形地貌有顯著變化通常要有很長的時間,要不就是極大的外力,比如火山爆發(fā)、地震,而要解釋清楚原因,又涉及物理、化學等;地理的很多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是要有數(shù)學基礎的,如果不顧孩子的認知,用了錯誤的啟蒙方法,那還不如不啟蒙。
正式學習初中地理學科之前,我們家的地理就是趣味地理,奔著讓小朋友理解而去的,各種地理知識可以說不成體系,都是散樁,可是每個樁都在應用方向上有所拓展,等到上初中開始學習,理論體系一出來,她其實是很容易把理論與實際結合起來的,而且諸多“原來是這樣“的頓悟。
比如有一次看圖作業(yè),給了等高線畫的圖,然后問題涉及兩座山山的哪面坡更陡峭?那座山更高,落差多少?峽谷的經(jīng)緯度(就是確定峽谷位置)在哪里? 之前我們沒講過等高線的概念,但是她用盤山公路來想象過,后來簡單粗暴的辦法是用橡皮泥捏了座有不同坡度的山,另一種顏色按不同高度繞在山上,然后把山壓扁,等高線的形狀與坡度的關系一目了然了,按這個辦法十萬大山都不怕了。
我也曾想過給孩子進行系統(tǒng)的地理學科學習,但是找來找去沒有合適的啟蒙書。而且純概念學習太抽象又枯燥,所以就一直是偏人文的地理學習。而且我覺得對于地理,常識是非常重要的,有了這些常識,小朋友的理論思維才更有邏輯性。
給我們家小朋友的部分常識
* 重力。
水往低處流??催^地形地貌圖或者聽完基本信息,可以推斷河流的走向,或者根據(jù)河流上下游反推地勢的高低。
* 北半球冷熱規(guī)律 北冷南熱
* 海拔與溫度,海拔與氣壓(高原反應;來我們超市看看膨化類食品的包裝??)
* 熱脹冷縮
* 比熱的體現(xiàn): 靠近海邊湖邊溫差比內陸的溫差變化,由此理解不同地區(qū)日溫差的影響
到了高年級,我們家更喜歡綜合性的進行多學科學習。發(fā)生在身邊的事總是很有趣的,要是還能夠把前因后果弄明白豈不是就能夠發(fā)展許多可能?這就是我家喜歡的方式,我也覺得就目前她不是純基礎理論的學習模式,也許用應用問題反而可以推動小朋友對基礎的學習。
比如著名的胡煥庸分割線,課本上只是簡單的講述了這條分割線的人口經(jīng)濟學意義,可是胡煥庸先生1935年就提出了,到了80年后它依然沒有被打破,而且促進更多的地理學、人口學與經(jīng)濟學的研究與應用,我們后來從微信上還搜到關于世界各地的"胡煥庸線",細細比較,極大地促進小朋友對這個概念相關內容的學習,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個拓展性的學習。
再比如每年都有南北暖氣之爭,我家娃對暖氣完全沒概念,不明白供暖時間早晚對大家有什么影響,在暖氣分割線附近的人們到底郁悶些什么?這些算不上地理科學,討論可深可淺,但是非常有趣,帶動的學科也非常多。
我家持續(xù)幾年的“吃米 or 吃面”的話題,就從水稻小麥的種植條件拓展到降水量、氣溫變化、全年無霜天數(shù)、干濕季、土壤酸堿度等。
娃喜歡這樣的方式,我們也就一直這樣繼續(xù),當然課內的是必須完成的,不同的就是因為理解了,背記就容易了。我們喜歡娃這樣的整體思維模式,為了滿足她,也給她灌了挺多經(jīng)濟學的東西。
我們相關的信息與知識一是網(wǎng)絡,有專業(yè)網(wǎng)站,也有公眾號,很方便獲得;另一方面是身邊的朋友,他們給與我們非常多的實證案例,每每聽到某些工程的解決方案,真的驚為天人;最后,科普書、紀錄片看起來,地理真的非常有趣。
P.S 最近新入手的書,非常好。
云南地質之旅3人有 · 評價1 · 書評1費宣 著,雜師 繪云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 2018-07 大愛! 全書250頁,手繪插圖200幅,最愛的是隨時根據(jù)內容而出現(xiàn)的“知識拓展”近30條,把地理地質學的基本概念、主要學術理論都普及了,我這樣的地理愛好者,也從中學到很多專業(yè)知識。 雖然書名是云南地質,但其實是以云南地質為認知平臺拓展了整體的地質學知識。作為云南人,每一章節(jié)都讀得津津有味,關于地質的變化,關于不同區(qū)域的重大發(fā)現(xiàn)的意義,關于化石,關于各種礦產(chǎn)……甚至還有我們平時小朋友和外省朋友問的為什么我們叫紅土高原? 為什么我們種玉米多過種小麥? 以前苦于沒有適合小朋友又特別系統(tǒng)的關于地質地理學書,這一本是目前很喜歡很合適的一本。當然,也是因為我們生活于此,讀來異常熟悉,也推薦給到云南旅游的朋友先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