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班、選修課并非真正的素質教育

2016-12-31 13:45 轉載

一直以來,很多人認為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是相對立的,我并不贊同,我認為這是對素質教育的理解不到位而造成的。課外培訓機構習慣打著“素質教育”的牌子包裝興趣培訓班,因為他們是商業(yè)行為,我倒可以輕松地接受他們的不嚴謹。但是令我匪夷所思的是我們的很多學校居然也沒有真正了解什么是素質教育。

最常見的一種現(xiàn)象是為了響應上級加強素質教育的號召,中小學校急于開設形形色色的選修課以及學生社團,從而自認為學校已經加強或實現(xiàn)素質教育。這種把選修課等同于素質教育的思考,毫不客氣地暴露了校方并未領會素質教育的本質或者說校方并未實現(xiàn)真正的素質教育。我要提問:

為什么素質教育需要依賴特設的課程或者活動才能實現(xiàn)?

今天我將分享兩個故事,一大一小,來邀請讀者與我重新探討素質教育。第一個是小故事,主角是美國某私立高中一位副校長,也是我曾經的上司;第二個故事關于美國學校是如何處理違紀事件,在學生心中種下公正的種子。

故事一:

對于任何人來講,職場上遇到優(yōu)秀上司是福氣,10年前的我就是如此幸運。我的這位美國上司名為Christopher, 人高馬大(身高190cm),與他共事近5年,我被他的敬業(yè)、他的博愛,他的幽默深深觸動。他對我的影響深遠,讓我在職業(yè)初期就有幸見識并淺嘗教育本質。他所做的有一件事情令我至今難忘。

在美國私立寄宿高中工作,老師的一個重要職責是每周輪流在學生宿舍樓里值晚班,一是管理學生,二是為學生提供合適的幫助(學業(yè)或者其他),這也是師生建立密切關系的一種有效方式。很巧,Christopher 和我被分配到到同一個宿舍樓里值班。

一個三層宿舍樓里生活著50多位處于發(fā)育高峰期的男生,不難想象這個群體每天會產生大量的垃圾, 僅僅各種飲料瓶隔三差五就會填滿一個一米多高的垃圾桶。Christopher 值班管理的區(qū)域是一層,我管理二、三層。一次晚班,我特意找他商量一件事,在一層的學生休息室,我找到了他。當我跨進房間的時候,他背對著我,彎著腰,正在垃圾桶里掏東西,似乎在尋找什么貴重的物品。我再定睛一看,發(fā)現(xiàn)他左手拿著一個布袋,右手往布袋里塞瓶子。

我好奇心頓起,一下子忘記了原本咨詢之事,急切上前向他問個究竟。如果說之前我對他的尊重是出于他的敬業(yè)和專業(yè),那么這次的偶然發(fā)現(xiàn)是關于他的人品,令我產生了敬仰。Christopher 每周值晚班結束之后,便會從垃圾桶里收回所有可回收的瓶子,然后利用次日晚飯散步時間到附近的超市去兌換現(xiàn)金。

再多的瓶子也不可能致富,他把兌換的現(xiàn)金買了兩樣東西:糖果和辦公用品。糖果是用于招待所有來他辦公室談話的學生和老師,辦公用品是用來滿足平時的小部分工作需求。雖然他有充足的預算購買所需品,但是這種取之于學校,用之于學校的習慣和思維,令我終生難忘。

故事二

在一個高度公正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自然會折射出這種價值觀。如果學校希望培養(yǎng)出正直的學生,那么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先培育出這樣的學校文化,讓學生浸泡在其中。在美國私立高中,學校處理嚴重違紀事件的機制和其背后思考就是一個相當實際的體現(xiàn)。

學生的嚴重違紀事件,由學校法庭或者仲裁委員會處理。這樣的組織在我曾經工作過的一所學校由教導主任,三位任課老師,兩位學生代表組成。

處理任何一件違紀事件,都需要經過一個仲裁程序,最重要的是讓當事人有一次自我辯護的機會。首先,教導主任所扮演的角色是陳述信息,恢復事件原貌,如同公訴人。委員會三位老師和兩位學生如同一個陪審團。之后,“被告”學生有機會為自己的行為做出解釋和辯護。在聽完所有信息之后,“陪審團”的五位成員將從自己的角度去詢問“被告”學生前前后后更多細節(jié)。

在“聽審”完畢之后,“被告”離席,委員會此時會閉門進行最后的商討并定奪。最后決定由投票產生。兩位學生委員有發(fā)言權,可以從學生的角度來解讀所發(fā)生的事情,但不能投票。教導主任也不能投票,因為他深度參與事件調查,已經不能保證客觀性。只有三位老師的投票決定“被告”學生的命運。當結果出來之后,教導主任會提交到校長辦公室,最后批準。

真正的素質教育必須生活化

所有父母都會同意“孩子是大人的一面鏡子”這樣的說法。孩子的行為,孩子的情緒是對大人的言行舉止的完美映照,尤其是幼童。陪伴女兒4年多以來,我深有體會。如果我哪天忘記整理自己的私人物品,那么女兒也會模仿,而且對自己的不作為振振有詞;如果我處事不公,比如對她和對我自己實行雙標準,那么女兒就會生氣地表達她的不滿和疑惑。

培養(yǎng)一個人的素質,最有效的辦法是教育生活化,在生活中提供榜樣。學校希望培養(yǎng)喜愛學習,終生學習型的學生,那么老師們就得具有這樣的品質。我們要培養(yǎng)心存公平正義的學生,最有效的辦法是校園里彌漫著公平的空氣,讓學生在一吸一呼之間就能體會到什么是公正。

也許有些讀者認為我所描述的老師可遇不可求(但我堅信這樣的老師在中國大有人在),或者讓我們的學校成立仲裁委員會不太現(xiàn)實,雖然我能理解,但我不同意。實施素質教育并不玄乎,也不難,完全可以從生活中的細節(jié)開始。

舉一個例子:多年前,在我從美國搬回到中國初期,我有幸在南京外國語學校呆了幾個月,在學校的食堂里吃過N多頓午餐。南京外國語的飯菜雖然簡單,但是實惠、可口,我印象不錯。

如果校方愿意聽取第三方聲音,我會建議學校調整食堂用餐的排隊機制:取消老師特權,讓老師和學生排同一條隊伍。在有些人眼里,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根本算不上什么特權,只不過是為了方便老師,另辟服務窗口罷了,但是我不敢茍同。小細節(jié)彰顯大道理。既然我們的教育是為了孩子,那么我們必須要在意學生對這種現(xiàn)象的解讀或者誤讀。

美國教育界有一本家喻戶曉的書《The Students Are Watching》,簡單翻譯為《學生看在眼里,記在心里》。教育無時無刻在發(fā)生,學生潛移默化地被影響。愛因斯坦曾經說過:當你忘記一切所學的東西之后,最后剩下來的就是教育。實現(xiàn)素質教育,選修課、興趣班只是一種形式。真正的素質教育必須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她存在于我們的呼吸之間,她存在于我們的飯菜之中。只有細水長流,品質、能力、精神最終會成為我們自己一部分的。

文:林杰


回應8 舉報
贊7
收藏4
8年前
好文章!觀點新穎而且有理有據(jù)。生活是最好的課堂,素質教育也許源于生活服務生活。
8年前
我們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大部分還是應試、升學、考證、學特長這些方面,其他的都忽略了。
8年前
生活的點滴才是影響最深刻的。大環(huán)境如此,所以家庭教育變得至關重要了
8年前
我覺得素質的定義可以更確切一些,是修養(yǎng)品格還是技能
8年前
太贊同了。正想寫一篇類似觀點的文章,無奈期末工作太多有些拖拉了。
8年前
生活小道理,人生大哲理
8年前
非常贊同你的觀點。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而且是終身的
8年前
第二個故事關于美國學校是如何處理違紀事件,在學生心中種下公正的種子。--------我們的孩子心中都種下了什么?
發(fā)布

推薦閱讀

小花生小溪
小花生小溪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