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個提問:“不管學前教給孩子多少,將來孩子們都一樣”,這句話是一位小學教師說的。這種說法看似有理,實則忽略了兒童智力發(fā)展的動態(tài)性與后天培養(yǎng)的無限可能。而且,因為其老師的身份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對于孩子正要上小學的家長來說,不啻于一聲警鐘。但娃還沒上小學的家長不要被其唬住。
一、智商發(fā)展是動態(tài)過程,后天培養(yǎng)至關重要
人類大腦具有強大的神經可塑性,尤其是0-6歲的黃金發(fā)育期。科學研究表明,通過系統的認知訓練(如邏輯推理、空間想象)和健康管理(均衡營養(yǎng)、規(guī)律作息),兒童的大腦神經元連接會更加密集,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將得到顯著提升。這種能力的提升并非短期知識積累,而是形成終身受益的學習機制。將智商發(fā)展視為固定值,無疑是“刻舟求劍”式的認知謬誤。
二、提前學習的核心是能力培養(yǎng),而非知識灌輸
提前學習的重點不在于“學多少知識”,而在于“如何提升處理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前學習也能鍛煉孩子“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以及面對新知識、新問題的興趣與主動探究的能力。
以我家孩子為例:娃幼兒園大班了,我們引導娃通過邏輯演繹推理的方法,讓他自己推導出了表內的乘法口訣;孩子通過看數學故事并與我們探討的方式學會了“雞兔同籠”的解法;由倍數關系的遷移孩子掌握了“最小公倍數和最大公約數”,學會了“分數的通分與約分”以及簡單的分數加減;孩子通過實際測量與歸納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及面積計算;孩子通過看視頻與搭積木模擬天平的方式學會了,如:2x=18、x-17=28、3x+5=17求x等于多少?這樣的簡單方程。
三、破除“超前學習有害論”的兩大認知誤區(qū)
有人擔心,“娃已經認字幾百上千了,上語文課就不會專心聽講了”“百以內的加減法都學會了,娃上一年級他學什么?”如果遇到這種情況說明孩子沒有真正學好,通過機械呆板的方式識字以及刷題做加減的孩子,才會對聽課失去興趣。每一個漢字都是那么神奇,簡單的數字蘊含著無窮的奧秘,只要孩子保持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就能從簡單的事物中發(fā)現樂趣。我家娃上“智慧1+1”的興趣班,這段時間有學習20以內退位減法,他中班的時候就非常熟練了,興趣班老師說我娃就上課最認真的,就好像從1到9這幾個數字里,娃發(fā)現能組合出無窮多的數,即使僅僅這9個數字也可以分為奇數、偶數、質數、合數、誰是誰的因數,誰能被誰整除或不能整除。
四、生活化學習:抓住認知敏感期的教育契機
娃如果有興趣提出了問題,你也不可能不讓他學呀!孩子坐電梯到負一層去地下停車場,他問為什么是負一層?作為家長你不能說,這個問題以后你長大了再學習吧。孩子購物時看到小票上的¥5.36元,他問5后面為什么有個點,代表什么意思?你是不是要為他引入小數的概念呢?其實,學習是無處不在的,日常生活的各種場景中包含著大量的信息,常常產生各種問題,孩子發(fā)現了我們不能視而不見。因此,這個時候與其說是提前學習、超前學習,不如說是因時制宜、因地制宜抓住時機學習。
五、理性把握超前學習的“度”:因材施教的實踐路徑
超前學習的關鍵在于“適度”:根據孩子的興趣特點和認知水平,選擇具象化、游戲化的學習方式。例如通過數學故事理解雞兔同籠問題,利用積木操作掌握幾何周長概念,這些方法既避免了填鴨式教學,又能在孩子心中種下“數學即生活”的認知種子。實踐證明,經過這種訓練的孩子,進入小學后不僅能快速適應課堂節(jié)奏,更能展現出更強的知識遷移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
結語:為孩子搭建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認知階梯
教育是一項長期工程,學前階段的核心任務是搭建“會學習”的認知框架。當我們通過科學方法激活孩子的思維潛能,培養(yǎng)主動探究的學習習慣,這些能力將轉化為終身學習的底層動力。正如“笨鳥先飛”的本質不是提前消耗知識儲備,而是通過早期訓練掌握更高效的飛行技巧。對于有學習需求的孩子而言,適度的提前學習不是搶跑,而是為未來的知識攀登準備更堅實的階梯。
家長應理性看待早期教育,既不盲目跟風超前灌輸,也不被“學習無用論”誤導。在生活中捕捉教育契機,用科學方法引導思維發(fā)展,才能讓孩子在未來的學業(yè)道路上具備持續(xù)的競爭力——這,才是對“提前學習”最精準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