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為什么不多用用肢體語言呢?

2017-8-12 19:23 轉載 · 圖片1


今天去附近的一家早餐店吃飯。這家店在本地很出名,長長的隊伍一直排到了店門外。

即便如此,我還是老老實實地排在了隊伍后面,因為我太想吃這家的醬油餛飩了。

這時,來了一個小男孩,應該還不到兩歲,不太會講話,跑起來沖沖撞撞的,倒很快。他鉆在人群里,含糊地喊著“姐姐”,看來,他姐姐正在店里吃飯,他想去找她。

人實在太多,小孩左沖右撞地努力想進到店里去,但就是進不去。即便進去了,店里的人都要自己領了早餐端到桌上,萬一撞到他,把熱湯灑在身上,也是很大的安全隱患。我看著有些著急,但又想,他媽媽肯定會管好他的。

他媽媽確實一路跟隨在管他,但看起來是在做無用功,因為她只是著急地跟在孩子后面,一疊聲地喊著“當心!”“別跑!”,但孩子完全沒聽她的,自顧自地跑著,后來,這個一歲多的小孩,終于沖破人群,沖進了店里。這個母親也趕緊跟上,繼續(xù)在他身后叫著“當心!”。

幸好沒有任何人撞到他,他沒有出一點安全意外。但是,萬一呢?

如果我和這個媽媽坐下來聊天,我猜想,這個媽媽一定會對我說:“唉,我這個孩子,太頑皮了?!?/p>

是的,小孩很頑皮。頑皮是他們的天性。當頑皮會導致孩子面臨安全威脅的時候,作為家長,該怎么辦呢?

類似的情況,我看到過不止一次。有一次在肯德基,一家人坐沙發(fā)座位,三四歲的小孩在上面蹦蹦跳跳,大吵大鬧,母親說:“別跳了!快下來!”小孩置若罔聞,繼續(xù)蹦跳。過了一會兒,母親又說:“再跳,人家要來抓你了!”她指的應該是營業(yè)員。小孩繼續(xù)不理睬。于是,母親放棄,不再過問,小孩就一直這樣跳到離開。

在這兩個場景中,你能說,家長沒有教育孩子嗎?顯然,不能這么說,她們都在教育孩子,并且不止一次。但為什么她們的教育結果,最終都是失敗呢?

因為她們都把“講道理”當做了教育。

講道理當然是教育的一種,但對幼兒來說,不能只講口頭道理(我更傾向于少講道理,尤其篇幅較長的道理),必須還要有其他,而且講的這個道理必須是正確的道理,不能是嚇唬小孩的道理,比如肯德基里的這位媽媽,她告訴孩子什么呢?“你再繼續(xù)跳,營業(yè)員叔叔要來抓你了”——這是一個正確的道理嗎?這連一個客觀的事實都算不上,孩子怎么會信呢?孩子繼續(xù)跳,營業(yè)員沒來抓——好了,小孩知道了,原來媽媽是在騙我。那么下一次,他還會相信你的話嗎?你對他的嚇唬還會繼續(xù)有效嗎?結果之二,小孩相信了媽媽的話,以為營業(yè)員真的會來抓,乖乖下了椅子,他心里又會怎么想呢?他會想:“啊這個世界真是可怕!營業(yè)員原來這么兇,是要抓小孩的!”很多父母抱怨孩子膽小內向,人際交往能力差,他們沒有意識到,就是幼兒時期隨意講的這些話,日積月累,不斷剝奪著孩子的安全感,增長著他們的警惕和驚慮。

怎樣更好地處理這類情況呢?

很簡單,多用肢體語言。

但孩子沖沖撞撞地往店門口跑去的時候,媽媽可以馬上把他抱住,用懷抱和語言安撫他想急切見到姐姐的心情:“我知道你想跟姐姐一起吃飯,媽媽帶你去?!被蛘卟槐?,只要上前去拉住孩子的手,也可以。有些孩子肯定會掙扎,不愿意受束縛,那么可以蹲下來,抱住孩子,溫和而堅定地說:“這里人很多,必須跟媽媽走?!辈还芎⒆釉趺纯摁[,只要你抱住他三分鐘,一般孩子就會平靜下來。先解決了情緒問題,再來安排行為,就會簡單很多。

肯德基蹦跳的那個孩子,也一樣可以用到這樣的辦法。你只要抱抱孩子,告訴他:“椅子是用來給客人坐的,不能再上面跳”,這樣就可以了。切忌喋喋不休嘮嘮叨叨地講道理,更不要威脅,就事論事,把禁止的原因告訴孩子就可以了。如果孩子哭鬧,你首先要接納他的情緒:“我知道,你覺得沙發(fā)軟軟的,跳起來很有趣,但是,真的不能跳”,或者,你可以給他一點吃的東西,或者玩具,轉移一下他的注意力。如果小孩從一開始就接受著這樣的處理方式,后期一定不會成為一個難纏的小孩。

說到這里,也許有人會覺得,啊,這么簡單,這有什么好討論的嗎?不就是抱抱孩子,哄哄孩子嗎?

不是的,你要真心真意地擁抱孩子,確確實實是出于理解孩子心態(tài)的這個動機,你是想教育他,讓他變得更好,而不是覺得麻煩,而你想解決這個麻煩。

我見過太多家長,他們是很少抱孩子的,尤其在孩子漸漸長大后,與父母的距離,無論是心理上的,還是身體上的,都慢慢變遠。我想,這也許跟我們整個民族的感情表達方式比較內斂有關,能熱烈表達并享受這種表達的父母不多。所幸這一代80后和90后的家長,他們的青春期和青年期不可避免地帶有互聯(lián)網(wǎng)的印記,他們在網(wǎng)絡中成長,各種各樣的育兒新思潮文章對這一代父母的影響頗深,他們倒是比上一代家長更能放得開些,也更不避諱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情感。

其實,不論是小孩子,還是大孩子,如果能多給他們一些肢體語言,他們是很享受的。我曾經教過一個男生,非常搗蛋,我想了很多辦法,都不見效,直到有一天我對他說:“來吧,讓老師抱抱你?!蹦且豢?,他臉上露出不可思議、又驚又喜的表情,他走過來,很害羞地跟我抱了一下,飛快地跑開了。你都想象不出,這個平日里老干壞事的小孩會有這么羞澀的一面。從那個抱抱以后,我明顯感到了他的改變。雖然不是那種翻天覆地式的變化,但能感到他被我降服了,聽得進我的教育了。甚至有一次我在批評他人的時候,他在一旁小聲地說:“老師,你抱抱他,抱一下就會好的?!蔽耶敃r心頭一震,可見,大人這么一個小小的舉動,對孩子的情感撫慰有多么巨大。

你的眼神里要有熱切的光芒,你的嘴邊要有寬容的笑意,你的手心里要有疼愛的溫度,如果再有一個親吻,就更加完美了。此刻,你的擁抱是堅定的,你的語氣是溫和的,你要讓孩子感受到你的誠意,這樣,一個急躁的孩子才會慢慢平靜下來,他會真正地開始聽你說話。

來源:王老師的1班


回應6 舉報
贊6
收藏8
8年前
肢體的力量,我以后一定嘗試多用一用
8年前
切忌喋喋不休嘮嘮叨叨地講道理,更不要威脅,就事論事,把禁止的原因告訴孩子就可以了。是的,再加上肢體語言的配合,以前道理明白,在日常中就會慢慢遺忘,謝謝提醒。
8年前
挺好的 受用了!
8年前
這里面有一句話說得很好,很多家長把講道理,當做唯一的教育手段。
8年前
真的言傳大于身教
8年前
確實有很多時候用肢體語言會更有效,尤其是對男孩,看過篇文章說的,想讓孩子聽進去就得走到他前面看著他眼睛說,必要時輕拍,拉手,抱起來
發(fā)布

推薦閱讀

小花生小溪
小花生小溪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