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余亮作家到訪,娃買了他的親簽書《小先生》
晚上初罰值,因為話多。
好朋友的媽媽反映一天不刷卡吃飯,長身體這樣真不行,可能要找老師聊一下。
娃的幼兒園同學被香港民心港人子弟錄取,她走的又是另外的賽道。有空聽一下她分享。
《達芬奇?zhèn)鳌?《蒙娜麗莎的微笑》的奧妙
“蒙娜”在意大利語中代表著夫人,“麗莎”是人名,因此畫作“蒙娜麗莎”的原意,是麗莎夫人的意思。后世人們經過資料驗證,畫中的女性名叫麗莎·焦孔多,是一位富商的妻子。這一幅畫整整畫了16年?。
暈染法帶來的栩栩如生。
據現代X光分析,蒙娜麗莎的臉部,有多達三十層釉料,每層的厚度不到兩微米。
在達·芬奇的筆下,很少看到生硬尖銳的線條。他很少像當時的畫家一樣,用清晰地線條直接勾勒對象的輪廓,而是用非常朦朧的線條,加上一層一層的色彩,當我們的目光在畫面中移動時,反射的光線也隨之移動。
蒙娜麗莎的構圖
說完了“暈染法”,我們再來說說《蒙娜麗莎》的結構,《蒙娜麗莎》用了大半身像來構圖,這種結構可以更好地展現人物的面部,讓人物的表現更加靈動,也更有親和力。
神秘的微笑
那說到蒙娜麗莎的臉龐,我們就不得不說說那一抹神秘的微笑了。
作為一幅肖像畫,蒙娜麗莎之所以特殊,主要有以下三個問題:
一是,為什么她的微笑看起來是似笑非笑的?
二是,她為什么看起來在動?
三是,為什么從任何角度看她,她的眼睛都在注視著你?
我們先來看第一個問題:為什么她的微笑看起來是似笑非笑的?
相信看過這幅畫的朋友都會有這種感覺,當你剛看向她的眼睛時,你會覺得她在對你微笑,但頃刻間,這個笑容似乎又消失了。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上百年來,很多人對此有過研究和探討,始終不得其解。直到近代,哈佛大學的視覺生物學家瑪格麗特·利文斯通教授,通過她的研究,為我們解開了謎團。
瑪格麗特教授通過研究視覺神經發(fā)現,人類有著明視覺和暗視覺兩種不同的視覺機制。我們在聚焦的時候,使用的是明視覺,這會幫助我們發(fā)現很多細節(jié),但我們也會因此忽視陰影。而暗視覺則負責識別事物周圍的陰影,但是此時,我們視覺對于精準度的把控就沒有那么準確了。
達·芬奇應該很早就懂得了這種光學原理,于是他在蒙娜麗莎的嘴角周圍,畫了陰影,這樣當我們用明視覺注視蒙娜麗莎的眼睛時,暗視覺功能就會掃射到嘴部的陰影,讓我們產生蒙娜麗莎嘴角微翹,像是在微笑的印象。但當我們把視線移到蒙娜麗莎的嘴部時,明視覺功能又占據上風,開始捕捉嘴部的細節(jié),忽略那些產生微笑的陰影。這樣一來,我們就會感覺到剛剛的微笑又消失了。
你看,達·芬奇又用科學“欺騙”了我們的眼睛,讓我們的視角在蒙娜麗莎的眼睛和嘴角不停地跳躍,從而產生笑與不笑的細微變化,這就是蒙娜麗莎神秘微笑的原因所在。所以說,神秘的盡頭是科學。
好,我們再來看第二個問題,蒙娜麗莎為什么看起來在動?
這里啊,其實是達·芬奇用了一個狡猾的光學技巧,讓我們的大腦誤以為蒙娜麗莎是在動的。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fā)現,蒙娜麗莎背后的背景,并不在一條線上,而是高低不平。這樣一來,我們的大腦就會很難受,面對相互沖突的視覺信息,大腦會不停地在兩個圖像之間跳躍,試圖找出它心目中的正確答案。
那具體到這幅畫里,因為地平線的兩邊高低錯落,大腦就指揮我們的眼睛,在蒙娜麗莎的左右反復跳躍,于是我們看這幅畫的視角就成了一種動態(tài)視角,產生的結果呢,就是我們似乎看到蒙娜麗莎在動,她的嘴角在微笑,她的眼神注視著我們,并且這一切,完全是在沒有意識的情況發(fā)生的。而這,也是《蒙娜麗莎》這幅畫讓人們感到很神秘的原因之一。
下面,我們再來看第三個問題,那就是你會感覺到,不管你站在這幅畫的哪個位置,蒙娜麗莎的目光始終都在看著你。這種現象,也叫作“蒙娜麗莎效應”。
那么,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答案還要歸于科學。研究表明,當畫中人物的凝視視角小于5度時,就會產生這種效果。
所以,蒙娜麗莎并非有多么神秘,它的那些所謂的未解之謎,背后其實是科學的機制。這也是它被稱為 “人類歷史上科學與藝術的完美結合”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