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大學語文老師,從我的個人經(jīng)歷和女兒的學習經(jīng)歷來看,語文絕不是低回報的科目,相反,真正的是有助于人生長遠發(fā)展的高回報科目呢。
先說說我的經(jīng)歷吧。高中之前,我最擅長的是數(shù)理化,中考差不多考滿分那種。然而高一上學期末文理分科時,陰差陽錯,我的文科成績竟然是全年級第一。在高手如云的縣城一中,是極不容易的,也完全出乎意料之外。文理分科報名那天正好趕上下大雪,我從四十里外的山村好不容易趕到學校時,已是中午,學校早已下班了。班主任一直沒等到我,便給我報了文科。(那時是1997年,村里也沒有電話聯(lián)系。)班主任是物理老師,事后他一直為我進了文科而惋惜,但是全級文科第一的成績讓他不得不作出這樣的選擇。剛進入文科的我很不適應,因為我不擅長記憶,擅長分析,然而當時的高考文科還是很多依賴記憶的。也曾數(shù)次想過調到理科,不過隨遇而安的性格占了上風,最終在文科班呆了下來。因為不喜歡在字詞上用功,只喜歡讀書,因此語文成績一直普通,歷史和政治更是一般。因此,高中三年的成績很不穩(wěn)定,成績好時能年級前幾名,不好時班里三十幾名,心理隨著成績的起伏變化承受著不小的壓力。好在,父母一直沒給自己壓力,他們忙于應付生活,供我和妹妹讀書已不易,因此顧不上關心我的成績。另外,我自己也經(jīng)常開導自己,不斷告訴自己十年后回頭看這些困難和苦惱都不值得一提。正是在這種自我鼓勵下,走過了三年高中。高考時,因發(fā)揮超常,很意外地考入了一所985高校。
高考報志愿時很懵懂,家人也幫不上忙,自己憑著感覺和所謂的“熱門”,依次報了法學、旅管和中文。因分數(shù)不算高,最后被調劑到了中文專業(yè)。當時有些沮喪,不知道中文除了做老師、編輯,還能干什么。(二十多年年后的今天,我不知有多感謝命運當初把我調劑到了中文系。因為自己思想和認知逐漸成熟后,才明白相比法學和旅管,中文才是最適合自己的專業(yè)。)
因為好奇心比較強,所以有“學一行愛一行”的潛力,通過聽課特別是廣泛閱讀,對語文有了嶄新的認知,并產(chǎn)生了強烈的興趣(對歷史認知的改變也是如此。唉!填鴨式教學一言難盡)。語文不再是字詞解釋、主題大意等零散的考點,而是與人性、人心最密切貼近的學問,是啟迪智慧和靈性的學問。因此,盡管本科時選修了法學,且成績優(yōu)異,但后來的碩士和博士都選擇了讀中文系。
如果僅僅是因為學歷的提升,我不會這般贊譽中文。因為每個專業(yè)當成謀生技能的依賴時,都會發(fā)現(xiàn)期間的酸甜苦辣個中滋味,唯有自知。而對中文的再認識,發(fā)生在工作數(shù)年后。那時因為工作、科研、人際、家庭、育兒等種種擠壓在一起,承受著巨大的壓力,2018年終于不堪重壓,心理處于崩潰的邊緣。當時每天感覺內心充滿怨氣、憤怒、恐懼等種種負面情緒,身體出現(xiàn)了失眠、心悸、頭暈、氣喘等種種癥狀。就在彷徨無助、不知所措時,中文拯救了我,確切地說,儒釋道為代表的傳統(tǒng)文化拯救了我。重新讀古圣先賢的典籍,如《論語》《孟子》《金剛經(jīng)》《心經(jīng)》《老子》《莊子》等,不求快不貪多,每讀一小節(jié),都細細體會,并應用于日常。儒家教我承擔,不再抱怨;道家教我不爭,隨順是緣;佛家教我放下,與人為善。漸漸覺得心里有了光亮,有了依托,有了許許多多正面光明的思想,就慢慢走出了心理的陰霾,變得比之前更豁達更通透,內心更穩(wěn)定更強大。
經(jīng)此一事,我不再把語文單純看作一門考試的科目,而是開啟人生智慧之門的鑰匙。再教學生時,也更多地把人生體驗伴隨著古詩文交給他們,希望他們能感受語文的魅力,感受語文與自己人生的親近。這就是我與中文的故事。
手機打字不方便,改日再寫寫女兒學語文的故事吧。